教学活动方案:探索《回乡偶书》的内涵与情感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并识记“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能够熟练书写“客”和“何”两个字。
2. 理解诗句的意义,努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
3.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4. 在理解与朗读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乡土情怀,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 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三、教学难点
- 深刻体会诗人对于乡愁的真实感慨。
教学过程
(一) 互动导入与提问
1. 回顾先前的学习,询问学生对《咏柳》的记忆,鼓励大家背诵这首古诗。
2. 引入课件,介绍《回乡偶书》的创作背景及时代背景。
3. 明确课题:今天我们将探讨古诗《回乡偶书》。
4.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
- “偶书”的意思是什么?
- 看到题目,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 初步阅读与理解诗意
1. 教师进行范读,帮助学生辨认生字的读音和节奏,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及新词的意义,标注不理解的部分。
3. 交流学习成果:
- 指名检查生字及古诗的朗读情况,强调字音和停顿。
- 讨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分享各自对具体词语的理解。
- 收集学生的疑惑,特别是那些难以理解的词语。
4. 引导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辅助展示幻灯片,帮助理解诗意。
(三) 再次阅读、感悟与想象
1. 自由地再读诗,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诗中描绘的画面。
2.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象,鼓励具体生动的描述。
3. 学生用彩色笔将心中的画面画出来,表达他们的感受。
4. 选派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进行解说,分享他们的想象和理解。
(四) 感情朗读与诗歌背诵
1. 通过讲解平仄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朗读技巧。
2. 教师示范朗读,并在书上标注停顿符号,帮助学生掌握节奏。
3. 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再现诗中悲喜交加的情感。
4. 通过分组竞读、合作朗诵等多种形式,增强诗的朗读效果。
5. 最终,鼓励学生全班一起朗读古诗,增强集体感。
(五) 吟唱古诗活动
1. 教师带领学生初步学习吟唱《回乡偶书》,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 采用不同的吟唱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他们体验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六) 拓展活动
1. 欣赏贺知章另一首《回乡偶书》,讨论作家对故乡的思念及其感人之处。
2. 鼓励学生吟诵,体会回乡情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回乡偶书》的内容与情感,还拉近了他们与故乡的距离,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思考与热爱。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识“偶”“衰”“童”“客”四个字。
2. 能正确读写词语:“少小、离家、乡音、相见、相识、何处”。
3. 初步理解诗文,理清文章脉络,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深入体会诗人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生字卡片、古诗朗诵音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 导入: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你们在课堂上学过哪些古诗呢?请愿意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 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古诗,注意标记生字词,并在遇到不懂的字时,利用拼音或请教同学。
2. 提问:这首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诗人贺知章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3.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读得好的句子,分享给小组的同学听,进行互相学习与交流。
4. 通过生字卡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明确生字的正确读音。
5. 分段指名朗读古诗,及时纠正发音,确保学生准确掌握。
6. 全班齐读,与大家一起感受诗的韵味。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 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经历了多年后重返故乡,见到亲人,心中会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
2. 强调情感朗读,教师范读后请同学们分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思念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
3.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看看谁能最快背下这首诗,增进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正确规范的写字
1. 学习生字时,先观察字的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描红、临写,并进行互评。
2. 教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后进行书写练习,体会字形的变化。
3. 同桌之间进行互相欣赏并修改,促进彼此的学习。
五、拓展活动
- 举办古诗朗诵会,同学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六、总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是否体会到了诗人对于家乡的热爱以及离家后的思念呢?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自己的家乡,感受那份独特的情感,与家乡永远保持联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不仅能掌握古诗的内容和字词,更能在心中播种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新生字,并能流利书写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回乡偶书》,理解诗中蕴含的真情实感。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故土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并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实物投影,学生带上课外书籍以充实阅读。
四、导入新课
1.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选几位同学背诵给大家听。
2. 引出今天的课题——《回乡偶书》。
五、初读感知
1. 教师范读《回乡偶书》,感受其韵味和情感。
2. 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自由朗读,纠正发音,通顺诗句,遇到困难时聚在一起讨论解决。
3. 识记生字,讨论记忆的方法,并用生字组词。
4. 希望每位同学分享预习时的收获和感悟。
5. 提出疑惑,教师及时解答,此外引导学生一起思考。
6. 利用插图帮助理解《回乡偶书》的主题和大意。
7. 创设情景:回忆贺知章小时候离乡后,再次回到家乡时的情景,他在路上遇到的孩子们询问:“_____________。”
六、朗读感悟
1. 情境导入:假设自己是贺知章,数十年后回到故乡,面对久别的亲人,内心充满怎样的感受?
2. 逐句指导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调整语速和语调。
- “少小离家”应稍慢,表达离乡的漫长。
- “乡音无改”要读得昂扬,而“鬓毛衰”则带有些许忧伤。
- “儿童相见”时,读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3. 背诵比拼,看看谁能率先完全背出这首古诗。
七、实践活动
1. 分组合作,利用插图和诗句进行情景表演《回乡偶书》。
2. 进行师生共同评估与反馈。
八、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生字的书写,观察字的结构和特点,进行描红、临写,最后进行互评。
九、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组织一次古诗朗诵会,分享各自的朗读体会。
十、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 / 老大回
乡音无改 / 鬓毛衰
儿童相见 / 不相识
笑问 / 客从何处来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希望同学们不仅能掌握诗歌的内容,更能在心中种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形成对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