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与安排
课题练习三(1)
总第12课时授课老师: [老师姓名]
授课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个人加工: 本课件为教学设计的补充内容,旨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 理解与掌握: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够进行准确的计算。
2. 算理引导: 最新的题型引导学生探究算理,并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解决: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 数学兴趣培养: 通过有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与掌握相关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 学会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背景。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练习: 先进行口算练习(结合练习三第1题),通过简单的计算激活学生的思维:
- 6×7+4=、2×8+6=、7×9+5=
- 5×5+3=、3×9+7=、8×6+4=
2. 提问交流: 向学生提问,学生讨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顺序,并回顾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的细节。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练习三第2题:
- 学生对题目进行分组计算,涉及多次进位的题目,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在指出回答时,要求学生详细阐述涉及的位数(千位、百位、十位)。
2. 练习三第3题:
- 出示条件并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关注每个问题的引导。比如,小云和小兰的相册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课堂订正,鼓励讨论解题过程。
3. 练习三第4题:
- 利用情景图,让学生进行信息提取,讨论解题思路,强调解题顺序。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讨论和订正。
4. 练习三第5题:
- 再次使用情景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讲述解题策略,通过独立解答后进行指名回答和订正。
5. 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 让学生观察上下两道题的异同,分析并进行计算,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三、全课小结
- 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学习的连贯性和实用性,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见解与体会。
通过以上的教学安排,希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解题思维,同时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新标题:探索时钟的奥秘——三年级数学趣味课堂
今天,我们的课堂将围绕时间的认识展开,通过观察和互动,让同学们轻松掌握各种记时方法。
一、情境导入,开启新课
1. 与学生互动:田老师首先向同学们询问,“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我带来了一张精彩的节目单,请大家看看上面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节目,它是几点钟开始播出的呢?”
2. 学生回答:同学们热情地分享自己的看法,田老师随即引导大家思考,“那么,14:00在钟面上应该如何表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几点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两种记时方法分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后续讨论。
3. 揭示课题:通过以上活动,田老师将课程内容聚焦在时间的认识上,清晰写下本节课的主题。
二、主动探索,深入理解
1. 了解24小时制:
- 开问:“一天中有多少个小时?在这24个小时内,时针在钟面上要转多少圈?”逐步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
- 视觉展示:田老师使用红色和蓝色的彩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时间段的划分,其中凌晨到中午用红色表示,中午到午夜则用蓝色表示。
- 加强记忆:阐明中午12:00既是白天也是深夜的分界点,通过画出太阳与月亮的图标,使学生更容易记住。
2. 关联24小时制与普通记时法:
- 比较练习:让学生观察普通记时法(如:8:00)与24小时制(如:16:30)的不同并进行转换练习。
- 实际应用:通过展示不同时间的钟面,引导学生说出时间以及那时可能在做什么,增加时间的生活应用感。
3. 掌握转换技巧:
- 通过填空题与练习册内的问题,培养学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时间之间转换的敏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 营业时间的理解:提交一些例题,询问同学们这些营业时间使用的是哪种记时法,并鼓励他们将其转换为普通记时法。
2. 火车票的探究:引导学生观察火车票,上面有关于时间的各类信息。接着,展开讨论,“妈妈几点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培养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
3. 小组讨论与分享: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并用24小时制分别播报他们的节目安排,分享交流可能的活动内容,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提升认识
1. 知识回顾:向同学们提问,“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鼓励他们分享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思考。
2. 拓展阅读:“你知道吗?”这一环节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时间的相关知识,不仅限于课堂内容,更能引发孩子们对时间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这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时间的概念及其应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着重掌握整十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够整除)的口算与笔算技巧。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借助实物进行操作,力求形成每位学生独特的算法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比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
教学重难点
- 在明确算理基础上,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备齐口算卡片、幻灯片及小棒,以便于课堂教学多个环节的展示和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环节
首先,复习口算部分,特别是表内除法。通过出示口算卡片,进行快速视算的练习。接着,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以“9÷2=”为例进行板演,并提问同学各个部分的名称,以巩固他们的记忆。
然后,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主题为“除法”。
二、新授内容
1. 教学实例 40÷2
展示相关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获得的信息。例如,第一个问题是“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通过口述,得出算式“40÷2”。
2. 教学实例 46÷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预估结果,然后与同桌讨论。通过集体交流,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得出20这个结果。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 练习环节
学生口算出“46÷2”,并在黑板上记录,同时进行深入的讨论。
4. 教学笔算 46÷2
使用小棒进行摆设操作,想象结果并与同桌交流,再通过全班交流来确认: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后分得3枝,合计为23枝。将计算过程板书为:40÷2=20,6÷2=3,最后结合得出23。
之后,出示口算卡片,利用视算进行选择几道题目的算理讨论。引导学生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并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同时,提问阐明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2,以及第二个4、6分别如何得出。
三、练习部分
接下来的练习中,首先进行第1题的独立练习,并说明“46÷2”可以用竖式进行计算。借助板书246,讲解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随后,进行第2题的出售并讨论。
课堂小结
通过讨论和指名回答,整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点,确保每位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明确的理解。
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直接写得数,并在完成后进行小组比对,讨论各组两题在计算上存在的联系和区别。具体步骤为:
1. 独立完成前两题,指名板演并进行集体订正。同时,还有问题引导他们比较这两题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 完成后两题后,指名板演进行集体订正。
最后,要求学生总结今日的学习收获,明确今天学到了哪些重要的除法运算知识。通过这样完整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夯实对除法的理解与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