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理解并掌握“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阅读方法,从而更好地领悟诗的内涵。
3. 体会夏日西湖在骤雨过后初晴的美丽,感受诗人苏轼豪放奔放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篇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在此之前,不妨让我们先欣赏一首由王菲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这首曲子旋律优美动人,恰如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古诗词往往能够与音乐完美融合,将韵味和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你们觉得这首歌与古诗词的结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苏轼了解多少呢?他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身于四川,乃是苏洵的儿子。与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并且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常常运用夸张和比喻,独具艺术风格,而其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对后代影响深远。
3. 现在,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走进900年前的宋朝,与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相会,一同品读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1. 请同学们来读一读题目,注意掌握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对于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理解?‘醉’字的涵义是什么?是似醉非醉还是有其他的解释呢?在学习完这首诗后,我们会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谁来给我们朗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3. 学完后,大家接下来要做什么呢?对,理解诗意!请根据插图进行自主感悟,也可以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利用好手头的工具书,我们稍后会进行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 现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简单说出它的大意,相信大家已经有所领悟。
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
1.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夏日的一场骤雨,大家猜猜这场雨下来多长时间呢?(来得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可以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呢?(如: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2. 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美,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富有动感,写得逼真可感)
3. 此外,诗中对仗工整,韵律讲究。
五、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 大家准备好了吗?来试着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一些。老师给大家展示第一句的读法:黑云/翻墨/未/遮山,接下来你能为第二、第三、第四句标出节奏感吗?(学生标记)
2. 进行品读,寻找其中的美感。
3. 回过头来看题目,这个“醉”字又应该如何解释呢?(陶醉)
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 大家刚才学到了古人作诗作词是为了吟唱,现在我们来试着为这首诗谱上一段旋律,比如运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调,这样会很好哦。(学生练习)
2. 教师与学生一起吟唱,感受其中的乐趣。
3. 再总结一下学习的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 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再读苏轼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大家可以自读,我会稍作引导,帮助你们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板书
方法总结: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新标题:探索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及西湖之美
教学目标:
1. 促进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记课文内容。
2. 学习理解“遮”及相关古诗词句的意义。
3. 借助想象力,深入感受六月西湖的奇妙雨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波动。
4. 扩展积累关于西湖的古诗,丰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词语接龙,激发兴趣
1. 词语接龙: “君子一言”;“八仙过海”;“螳螂捕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段话引发了学生对西湖美丽的联想,尤其是西子湖的迷人风光,使得无数文人墨客汇聚于此,留下了许多古老而动人的作品。
2.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在他欣赏西湖雨景时的即兴之作,是对自然之美的热情表达。
3. 苏轼的背景介绍: 请大家分享了解的苏轼的故事。教师补充,苏轼(1037~2025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的重要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受
1. 学生初读: 各位同学利用拼音,尽量读准字音,流畅地朗读课文内容。
2. 教师指导: 注重生字的正确发音,例如“未(wèi)”、“遮(zhē)”等,提高同学们的朗读准确性。
3. 整体朗读: 通过分段朗读诗句,感受诗的节奏。复读例句,逐步领悟诗整体的韵味。
4. 同桌互读: 进行小组互读,互相帮助纠正发音。
三、学习方法,深入理解
1. 解读诗题: 通过讨论,明确诗题的含义。“六月二十七日”指明了创作的具体时间,而“望湖楼”则说明了地点,“醉书”表达了诗人因陶醉于美景而写下诗的心境。
2. 了解诗人情感: 苏轼在雨滴洒落的西湖中感受到什么进行讨论。
3. 解析诗意: 引导学生分析下雨前(黑云翻墨)、下雨时(白雨跳珠)、和雨后(卷地风来,水如天)所展现的不同场景,感受西湖的多变和诗人的情感抒发。
4. 感悟诗情: 在再次朗读中,帮助学生体会西湖的变化和美丽,尝试用声音表达出这份气象万千之美。
5. 诗背诵练习: 鼓励学生积极背诵,增强对诗的熟悉度。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 写作背景分析: 苏轼在外任职时寄情于西湖,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境遇的反思,他希望如同这场雨般快速得到朝廷的宽恕和重用。
2. 补充学习: 引导学生了解与西湖相关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诗歌的细腻描写和情感。
五、作业设计:
必做题:
1. 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分析表达的情感。
3. 合作完成一幅与古诗情境相关的画作,并给它取一个诗意的名字。
4. 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两天完成):
1. 积累苏轼的其他作品(不少于两篇)。
2. 搜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两篇),以扩展文学视野和古诗积累。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的表层含义,更能领悟其背后的情感与思想,同时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探究精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遮”,并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感受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对夏日雨景的赞美。
3. 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该古诗。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通过细读理解古诗的意涵。
-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作品中的语言美。
三、 教学准备
- 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情境创设
- 提问:大家见过夏天的雨吗?分享一下你们的见闻,描述一下夏雨的特点,比如雨势、雨声等。
2. 引入课题
- 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由宋代的诗人苏轼创作的,重点描写了夏季雨天的景象。
- 板书并齐读课题,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
3. 解疑与引导
- 解释“醉书”的含义,说明是在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诗篇。
-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强调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及其风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确保字音准确,流畅自然。
2. 生字学习
- 学习生字“遮”,解释其意思,联系诗句进行巩固。
3. 划分节奏
- 让学生默读并为古诗划分节奏,感受诗的韵律。
- 示例节奏: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 词汇解释
- 解释诗中重要词语,并进行扩展讨论。
5. 教师范读
- 着重示范停顿和情感表达。
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 主题探讨
-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和情感?
- 专注于揭示西湖雨景的特点。
2. 逐句分析
- 第一句:分析下雨前的云彩形态及其表现手法,鼓励学生想象并用生动的词语描绘。
- 第二句:通过词汇分析雨的特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并用语言表达这种雨的意象。
3. 插图结合
- 学生在图示中自学第三、四句,通过提问,引导他们理解风雨后湖面的景象变化,激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四、感受诗的意境美
1. 情景回顾
- 整体讨论西湖夏雨的特征和美感。
2. 语言与意境
- 分析诗句的音韵、颜色和动作,感受其生动性和形象化。
- 鼓励学生一起朗读,体验诗句的韵美,可以适时加入诗歌吟唱。
五、进行古诗的背诵
1. 音乐陪伴下背诵
- 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增强记忆。
六、总结与反思
- 总结诗人如何在望湖楼上因雨后美景而感到陶醉,提问学生是否也被这种美景打动,引发他们的共鸣。
七、 板书设计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
白雨跳珠
风来忽散
水如天奇
```
通过这次教学,我们不仅学习了古诗的语言美,更体会到了夏雨带来的生命和艺术的灵感。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留意自然美,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