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分享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分享(3篇)

时间:2024-12-13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爬山虎的脚》课件中,通过生动的图文展示,让学生深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提高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第1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爬山虎的独特特征,并掌握课文的叙述顺序,从中提炼出主要信息。

2. 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技巧,培养细致与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 学习和应用有效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 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

- 设计一幅爬山虎的画(隐藏其脚部);

- 制作相关的演示课件;

-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爬山虎,并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是一种能攀援的植物,它与葡萄等植物不同,不需要支架也能向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今天,通过学习《爬山虎的脚》,我们将找到答案。

二、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特点

1. 学生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的”和“长大了的”叶子的各自特点。

2. 完成填空题:

-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过插图,重点理解描述长大了的叶子的句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的关键词。

4. 练习朗读,使学生读出叶子的美感。

5. 尝试背诵此段落。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 引入话题:爬山虎的叶子葱茏离不开其脚部的支持,我们一起探究爬山虎脚的具体特征。

1. 自学第三自然段,默读并画出关于爬山虎脚的句子。

2. 观察实物(或挂图),通过自言自语与同桌交流。

3. 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讨论每句话的内容,提高对爬山虎脚位置、样子及颜色的理解。

4. 学生使用彩笔在课文句子旁边绘制爬山虎的脚。

5. 小组讨论,分享画作,并进行评价。

6. 朗读、熟读并指导背诵使其深入了解。

四、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 教师范读,学生圈出描述爬山虎如何爬的动词。

2. 学生汇报并板书相关动词:触、巴、拉、贴。

3. 小结:作者运用这些动词,清晰地描绘爬山虎的爬行过程,显示了观察的逻辑与顺序。

4. 结合电脑演示,观看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言进行解说。

5. 教师总结:爬山虎不只是一只脚交替着攀爬,而是以一只脚稳稳地贴住墙壁,再用新脚往上爬,因此才能不断攀升。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 讨论接触墙与未接触墙的不同表现。

- 未接触墙:萎了。

- 接触墙:牢固。

2. 深入探讨爬山虎的脚与墙体之间的关系。

3. 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加深理解。

六、总结

1. 学生归纳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 复习这几段的叙述顺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3. 强调作者在观察中的细致与有序,为学生的观察提供借鉴。

4. 总结课文的核心: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让我们清晰记住了爬山虎的脚。

七、拓展作业

1. 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句子抄写,并说明原因。

2. 观察另一种植物,记录其特征,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不仅能理解爬山虎的脚,还能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与表述技巧,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

第2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爬山虎的脚》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能够写出11个生字,并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 流利地朗读课文,带着感情背诵全文。

3. 了解爬山虎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叙述结构。

4. 学会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5.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技巧,激发对周围事物的留心和兴趣。

重点难点

1. 探讨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攀爬的。(难点)

2. 理解作者细致观察与连续观察的方法。(重点)

3. 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具体且有顺序地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 老师提出谜语,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第一个谜语是:“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答案是葡萄。第二个谜语是:“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答案是丝瓜。

2. 通过讨论发现,种植这些植物需要搭架子,否则它们无法向上生长。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很多植物需要架子才能往上生长。那么,爬山虎是一种既能攀援又不需要架子的植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爬山虎的课文,特别是引人注意的“脚”。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1. 学生交流在预习中对爬山虎脚的理解。教师分享从课外书籍中获得的知识。

2. 定位课文中涉及爬山虎脚的自然段,识别并朗读出相关的关键句子。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1. 学生默读有关爬山虎脚的句子,并关注每句的具体含义。

2.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爬山虎的结构,指导学生依据课文进行描绘,并鼓励学生使用颜色突出细丝的特点。

3.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大家分享,发现彼此的不同理解和画法,并纠正错误。

五、品词析句,深入探讨“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 通过阅读,探讨爬山虎爬行的独特性:“一脚一脚”的表达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这样用词而非“一步一步”。

2. 用动作模拟爬山虎的“脚”如何工作,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通过阅读第五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在触碰墙壁时的变化,探讨其根部如何对攀爬提供支持与影响。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1. 汇总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爬山虎的脚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功能。

2. 鼓励学生发掘周围自然界,向叶圣陶的观察学习,真正理解观察的意义。

3. 总结:通过细心且持续的观察,才能够深入理解环境与生命的奥秘。

附:板书

- 爬山虎的脚

- 位置:茎上枝状

- 形态:细丝嫩红

- 功能:触、巴住墙(萎了、牢固)

- 过程:变弯、一步一脚的攀爬方式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爬山虎的特性,还懂得了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培养了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

第3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新标题: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其内容,并进一步认识爬山虎的独特特征。

2. 掌握作者的观察技巧,培养细腻且有条理的观察习惯。

3. 背诵课文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如何围绕爬山虎的特征展开描写。

教学难点: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理解爬山虎是如何以其独特的“脚”向上攀爬的。

教学准备:

使用多媒体课件,包括:

1. 爬山虎脚爬墙示意图。

2. 一面墙上生长的爬山虎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 谜语引入

-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谜底:丝瓜)

-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谜底:葡萄)

- 提问:如果种植丝瓜和葡萄,我们首先需要做什么?(搭架子)

2. 话题引入

- 提到葡萄和丝瓜都需要搭架子才能够向上攀援,那么爬山虎呢?为什么它可以不需要搭架子就往高处爬呢?(因为它有专门的“脚”)

-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二、 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1. 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叶圣陶,著名现代文学家和教育家。

2. 讨论课题的关键字,分析课题含义,思考叶圣陶如何描绘爬山虎。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 学生自主阅读,圈出不认识的字词,思考每个段落所写的内容。

2. 进行分享,检查生字和段落要点,逐一讨论每自然段所表达的核心内容。

四、自主探究,理解自然段内容

1. 在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中,讨论爬山虎的特征,体会其茂盛的生长及漂亮的叶子。

2. 深入思考为何要先描述叶子,再谈论爬山虎的脚,学习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 抄写新词语。

2. 背诵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重点

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讨论爬山虎的生长特征、脚的样子及其爬行方式。

二、 自主研读,交流学习收获

1. 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段落进行深度阅读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体会。

2. 交流和展示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课件展现信息。

三、 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作方法

1. 分析作者为何写树叶的美丽特征,帮助学生理解观赏的重点。

2. 总结观察爬山虎的启示,包括细致观察的重要性及事物细微变化的注意。

四、 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 仿照叶圣陶的观察方式,选择其他植物,写出从远到近的观察记录。

2. 鼓励学生课外查询有关叶圣陶的生平及爬山虎的相关知识,在下一次课堂中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观察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