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借芭蕉扇》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记文中六个生字,初步掌握象声词在表达中的应用,使描述更加具体生动。
2. 全面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详细经过,体验孙悟空的智慧与勇气,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 深入品读原著,感受到经典文字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详细了解孙悟空借芭蕉扇的过程,感受他的智慧和勇敢,能够准确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原著,理解经典的深邃内涵。
---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首先,我们播放欢快的音乐《猴哥》,让孩子们感受氛围。
教师提问:“刚才播放的音乐在赞美谁呢?”
学生回答:“孙悟空。”
教师继续引导:“说说你对孙悟空的印象。”
学生分享后,教师引导大家思考:孙悟空有哪些经典的动作和语言?谁愿意来表演一下?
通过这样的互动设计,引导学生轻松进入课堂,增强学生对孙悟空的兴趣,同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
二、课题质疑:
1. 请同学们阅读课题《三借芭蕉扇》,然后齐声朗读。
2. 提问:“读完课题后,你们有什么疑问?”
3.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4. 教师引导板书:怎样借?结果如何?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
三、检查预习:
1. 教师强调“扇”字的两个读音,并通过指名阅读帮助学生掌握。
2. 提问学生:“读完后,你有什么发现?”
3. 学生回答:“‘扇’有动词和名词的读音不同。”
4. 教师启发学生对拟声词的理解并展示相关句子,帮助他们感受语言的生动性。
引导学生使用象声词,培养他们对语言表现力的敏感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
四、整体感知与理清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填写学习单,理清借扇的过程和结果:
1. 一借(3-5段):礼貌借扇,反被扇飞;
2. 二借(6-15段):化作小虫逼借假扇;
3. 三借(16-21段):巧妙骗取真扇。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信息提炼能力,感受到学习的有趣与成就感。
---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例如抓关键词、分析语言和动作。
自主学习二:
在阅读中,学生标记关键句并讨论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教师辅助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孙悟空的聪明与勇敢。
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通过生动的读书交流,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更是在体会和成长。
---
六、复述课文:
1. 教师询问学生对故事的感受,并引导他们用喜欢的方式复述。
2. 学生小组内练习角色扮演或讲述故事。
3. 小组汇报,展示他们的理解和创造力。
这样的实践环节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让他们在互动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
七、拓展与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原著的价值,并进行原著与课文的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经典的魅力。通过这里的阅读,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
课堂总结:
教师对经典名著进行推荐,引导学生认识《西游记》及其他三大名著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接触经典,感受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
板书设计:
三借芭蕉扇
- 一借:礼被扇跑(足智多谋)
- 二借:逼借假扇(敢于斗争)
- 三借:骗得真扇(不怕困难)
副板书:
- 怎样借?结果?
- 抓关键词,抓人物描写
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欢笑与交流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与语言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借芭蕉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能够分段落地复述内容。
2.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次借用芭蕉扇的经过,学习他的无畏精神和勇于斗争的品质,感受《西游记》的魅力。
3.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想象和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 熟读课文的学生
-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 开场可以提到数字“三”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例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以及许多著名小说中常出现的“三”字情节,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以及《西游记》中著名的“三借芭蕉扇”。
- 出示课题“《三借芭蕉扇》”,引导学生讨论这个标题包含的核心信息,例如借扇的不易,以及三个主要借扇经历。
2. 整体理解:
- 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分享孙悟空借扇的三个过程。
- 第一次:用逼迫的方式向铁扇公主索要假扇。
- 第二次:通过欺骗牛魔王成功骗回芭蕉扇。
- 第三次:与猪八戒等众神联合,勇敢地进行战斗。
3. 深度阅读:
- 讨论:在三次借扇中,哪一次令你印象最深刻?请分享你的理由。
- 第三次借扇:能成功借到芭蕉扇,显示出团结合作与勇敢的精神。但也可以看到铁扇公主是在无奈中献出的扇子,反映出战斗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 练习:
- 描写众神围攻的画面,利用夸张手法增添气氛,使故事生动。
- 通过“叫”和“请”的对比,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与作用。
- 创造性复述故事,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
4. 总结与反思:
- 通过三次借扇,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最终成功熄灭火焰山,继续西行的冒险。
- 询问学生:“你想对孙悟空说些什么?”以及,“你还知道哪些《西游记》的故事?”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 播放《敢问路在何方》,激发学生对角色与故事的情感共鸣。
5. 课程结束:
- 强调本节课并不代表思考的终止,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可以写下自己的问题。比如:“文中真的只涉及三次借扇吗?数字‘三’在这里还有没有其他特别的含义?”。
- 邀请学生思考“芭蕉扇”是否真的是借来的,这个标题是否准确,还有没有更合适的标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希望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借芭蕉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和语言特色。
2. 领会课文写法: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并通过动作、神情、语言深入了解孙悟空的形象。
3. 感受人物性格:通过对孙悟空的观察,认识他的神通广大、敢于斗争、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和评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人物回顾:
-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三借芭蕉扇》这段故事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有哪些?重点人物是谁?
2. 引入新课:
- 今天我带来了一些特别的内容,实际上希望大家能够协助我。感谢我的搭档教师给我提供这个机会。故事的课文是改写自原著,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针对其中六处句段进行了修改,重写了一篇课文,我非常满意这次的改写。你们想不想看看我改写的版本?
二、品读课文
- 自我对比:
- 在提出改写之前,我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意见。请大家比较一下,看看究竟是原文好,还是我改写的文本更好。
1. 自主品读,寻找不同:
- 请同学们先阅读我改写的课文,再对照原文找出六处不同的地方,并在改写的文本中标记出来。然后思考:是我的改写更好,还是原课文更好?发表你的见解,只要你能够说明理由即可。
2. 互动品读:
- 引导阅读重点句段:
- 请同学们关注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感受其中的夸张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动作、语言和神情来展示孙悟空的性格。
- 设想重点品读句段:
- 第一自然段:描写火焰山,这句“这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运用了夸张手法,想象一下,如果站在火焰山旁,你会有什么感觉?
- 通常的比对:我来读我改写的句子,大家读原文,看看哪个效果更好。
- 孙悟空的勇猛:在铁扇公主给孙悟空扇子时,使用了丰富的动作描写,如何传达出悟空的正义感和智慧?
3. 从对话中感受角色:
- 请分角色读出孙悟空与铁扇公主之间的对话,体会他们的情感变化。
4. 夸张修辞的运用:
- 在描述恶战部分:“岭动山摇,天昏地暗”等描写手法如何增强场面的气氛?
三、拓展讨论
- 大家普遍认为原课文更加生动且具吸引力,但有没有人觉得它在某些地方还可以更好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寻找可进一步展开的描写,同时理解描述孙悟空的性格和精神品质的部分。
四、总结与作业
-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感受到各位同学的高水平语文能力,因此我并不沮丧,而是感到非常欣慰。接下来的作业,希望大家以孙悟空为主角,进行重新编写《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或是阅读原著,改编其他故事。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看看谁能编出更精彩动人的故事。
课堂结束:
通过这堂课,希望同学们能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自主阅读和创作的能力,并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