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课件:《采松果》
教学目标:
1. 在真实情境中深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 体会加法的交换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技巧。
教学难点:
- 理解并灵活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主题
出示与松果相关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图中是什么动物?它们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采松果。”
由此引入本节课主题:“采松果”。
2. 观察讨论
接着观察这幅图,鼓励学生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以下问题:
- “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一共采了多少个?”
-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二、解答问题
1. 列出算式
鼓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尝试列出对应的算式。学生回应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
- 一共采了多少个:25 + 4 = ?
-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25 - 4 = ?
学生可小组讨论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并进行汇报。
2. 操作验证
- 使用小棒:
- 为了计算25 + 4,可以左边摆25根小棒,右边摆4根。将5根小棒和4根小棒合并,得到9根,剩下的20根与9根相加,结果是29,板书:5 + 4 = 9,20 + 9 = 29。
- 对于25 - 4的计算,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 - 4 = 1,20 + 1 = 21,板书:5 - 4 = 1,20 + 1 = 21。
3. 拨动计数器练习
随后,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 32 + 4 = ?
- 26 + 3 = ?
- 54 + 4 = ?
- 48 - 5 = ?
- 87 - 7 = ?
- 66 - 5 = ?
三、作业
1. 图意提问
举例:原来有19个草莓,吃了9个,还剩多少个?列式为:19 - 9 = 10(个)。
2. 规律观察
鼓励学生观察算式,并提出规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后,和不变。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写出一组新的算式。
3. 列式练习
根据问题“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列出算式:25 - 2 = 23(米)。
4. 独立完成
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第3和第5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能够在趣味中掌握数学的基本运算,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理解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计划: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采松果》课件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
2. 探索和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无进位和退位)的计算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小棒、计数器
- 练习册和课本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 引导学生进行热身活动,通过师生互动,数数教材内的数的组成部分,复习数的加减法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 出示一幅富有趣味的情境图,描绘出松鼠妈妈与小松鼠一起采松果的场景。
- 提出问题,例如:“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引入数学问题。
三、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 计算总数:
-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答案:25 + 4 = 29(个)。
- 利用多媒体展示,邀请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进行实物演示,加深对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理解。
- 随后进行练习,学生自主计算:32 + 5 = ?,5 + 74 = ?,74 + 3 = ?。
2. 计算差值:
- 提问:“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25 - 4 = 21(个)。
-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针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进行总结与归纳。
- 进行针对性练习,计算:38 - 6 = ?,77 - 3 = ?。
四、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2页第4题,之后进行集体纠错和订正。
- 布置机动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本的第1题和第3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形成良好的反馈和交流氛围。
板书设计
课题:采松果
- 总采摘: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 计算:25 + 4 = 29(个)
- 差异数据: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 计算:25 - 4 = 21(个)
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技能,同时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