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深化学生对面积及面积单位的理解,熟练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这些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概括能力,使其能够正确理解题目并有效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正确运用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及相关公式的应用。
- 难点: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回忆与梳理:
同学们,我们已经完成了“第六单元:面积”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请你们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积极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展示思维导图,主题为《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二、知识巩固:
(一) 面积的定义
1. 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吗?
-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课件,讲解“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二) 面积单位的复习
1.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请大家说说。
-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 请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肯定。
3. 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 学生回答,教师展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4. 进行巩固练习:
- ① 填空题:
- 游泳池的面积约为400(),一枚邮票的面积是6(),一棵大树的高度是4(),明明的手掌面积约为1(),餐桌的面积约为54()。
- 6平方米=()平方分米,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00平方分米=()平方米,4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 ② 判断题:
- 8平方米比8米大。( )
- 一个操场的占地面积是900平方分米。( )
-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
-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 )
- 周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一定相等。( )
(三) 面积的计算
1. 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板书:
-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 正方形面积 = 边长 × 边长
三、应用与拓展:
1. 教师展示习题1和习题2,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提取数学信息并独立解答,随后邀请学生板演,老师进行巡视与指导。
2. 例题:一块长方形菜地,长70分米,宽50分米。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 提示学生注意面积单位的换算。
3. 题目:有一条长13米、宽4米的人行道,若需用面积为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水泥砖进行铺设,请问需要多少块砖?
- 学生独立解答,并引导他们注意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我们学到了哪些重要的知识?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分享你们的收获与感受。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文围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9至P50的教学内容展开。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找面、摸面、摆面等,逐步认识“面积”这一数学概念,从“面在哪”和“面有多大”两个层次展开体验学习。
2. 通过“面在哪”、“面有多大”、“比面的大小”的认知过程,感受问题解决的多样化策略以及“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操作、交流、归纳和概括的经验,提升学生的二维空间感知能力。
3.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乐于探究的兴趣与信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包括“面在哪?”和“面有多大?”并学习运用不同方法来体验和比较面积。
教学难点:
建立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深刻理解。
教学准备:
为本节课准备PPT、不同的实物、学具(如方格纸、方片、剪刀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考
教师以手机保护膜为例,提问:“你们能帮这部手机找到合适的保护膜吗?”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面积问题。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面在哪”
教师引导学生在身边的物体上找面、摸面,并描述这些面的形状。这一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与操作积累感性经验。
2. 交流与反思
学生讨论找到的面、面的不同点,教师总结出物体的表面大小即为面积,并通过板书进行视觉强化。
3. 体验“面有多大”
学生通过比较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激发对实际问题的多元思维,进一步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看法。
4. 动手操作、比较面积
- 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不同面积的图形时,采用重叠法和观察法进行探究,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的发现。
- 邀请学生应用学具进行实际测量和验证,鼓励尝试使用不同方法,如折叠、使用小方块或透明胶片进行图形面积的比较。
三、实践应用
1. 直观感受
学生通过观察方格纸上的图形,进行面积测量,强化对比面积的直观理解。
2. 创意大比拼
在练习页中,学生自由绘画各种图形,并进行展示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体会到尽管形状不同,面积却可以相同的道理。
四、总结收获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有趣的活动,讨论表现较好的同学。这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面积的概念,同时培养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物体表面的特征,帮助他们正确理解面积的概念。
2. 让学生经历使用不同形状的单位来度量面积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度量意识和动手能力。
3. 让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以及使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方便和合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面积的定义和意义。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度量意识,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教具准备:
若干卡纸、眼罩、毛线绳、桔子、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
不同形状的小卡片若干,卡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面积”概念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从熟悉的数学书开始学习。请你们拿起数学书,伸出手感受一下它的封面,观察封面的大小。然后,放下书本,轻轻摸摸课桌的表面。大家看,通过我的手,我们能感受到这些表面的不同,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不妨说说你对这些物体表面的观察和发现。
(学生可以说到表面的平坦与弯曲,大小的变化等)
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而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为“面积”。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认识面积。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 结合实例,加深面积的理解
同学们,刚才我们摸到的数学书的封面,它的面积就是它的大小,对不对?那黑板的面呢?你刚刚摸到的物体的表面又该如何用面积来描述呢?
1. 摸一摸:我们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测试。请你们蒙上眼,触摸两个不同的表面,然后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它们的大小。
2. 画一画:在黑板上画出你刚才摸到的面,想一想,这是一个封闭的图形吗?我们可以说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的面积吗?当然可以!
3. 猜一猜:现在玩一个小游戏“猜物品”。我会描述物品的面积,你们来猜一猜是什么物品。第一件物品,它的面积比数学书大,但小于课桌;第二件物品大约有4个数学书的面积,是什么呢?
(二) 探索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
1. 比眼力:我们来看两张卡纸,哪个大哪个小,大家用眼睛观察一下。接下来我们可以用“重叠法”来验证这个结论。
2. 度量意识的培养:再次提出问题,我们是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的?没错,我们用尺子量的。那么,现在我们需要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我们是否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呢?学生们得到启发,发现可以用小图形来摆,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 小组活动: 选择一个统一的单位进行度量,大家可以尝试用三角形、圆形等不同的图形来摆,最终发现用正方形能更好地填充卡纸,进一步讨论选取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三) 区分周长与面积
通过用毛线绳围绕图形的方法,让学生再一次探索,发现围起来的长度是周长,而不是面积的概念,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区分这两者的关系。
三、拓展提升——体会面积守恒的思想
1. 拼一拼:请几位同学来黑板上用六个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磁卡拼出不同周长的图形,让大家观察,讨论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何不同。
2. 变魔术:学生选定一个任意的图形,尝试重新拼成其他形状,观察变化,讨论虽然形状改变,但面积仍然保持不变。
四、全课小结
在每节课结束时,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希望大家带着今天的收获,去观察生活中的面积、去发现问题、去思考解决方案,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就上到这里,大家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入手,通过多样的摸、猜、比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的概念。在对比两个物体面积时,先使用观察再使用重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度量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与实践,鼓励学生对面积进行自主探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在后续的反思中,我认识到如果能够在一开始就引导学生使用手上的物体进行面积测量,或许能够进一步开放他们的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