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情境感知问题的重要性。
2. 在进行相关的学具操作时,能够正确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参与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讨废塑料对环境的危害,促使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从而理解“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并能够在学具操作中正确地列式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废品对环境有什么危害吗?你可以根据我们将要看的图画来描述一下吗?”
- 随后,展示与“回收废品”相关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动力。
二、互动解疑
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废品的看法,探讨废品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回收利用。
2.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三名同学收集的废塑料数量,并鼓励他们提出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询问:“你有哪些问题可以来解决这些数量呢?”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适合的计算方法。教师可适当地引导:“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想法或解决方法?”
三、启思导疑
1. 教师示范如何用小棒表示小青收集的塑料袋数量,并引导学生列出相关的算式进行计算。例如:“你能算出小青和其他同学收集数量的差别吗?”
2. 继续引导:“现在请看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再一次摆一摆,算一算,我们能得到什么结果?”
四、实践应用
1. 进行相关的算术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给出下面的数学题:
- “小红折了42只幸运星,小英比小红多折了6只,小英折了多少只?”
- “在给希望小学捐书时,一(1)班捐了42本书,一(2)班再捐12本与一(1)班相同,那么一(2)班捐了多少本?”
2. 进行基本的计算练习:42+34、34+5、56-21、40+25、65-2、78-60、6+32、59-4、24+17。
3. 观察图画后提问,并写出相关的算式与答案:
- (1)大象说:“我比小鹿高14厘米。”
- (2)小鹿回应:“我的身高是65厘米。”
- (3)小兔说:“我比小鹿矮11厘米。”
- (4)熊猫则表示:“我再长4厘米就和小鹿一样高了。”
五、总结评价
- 最后,老师邀请几位同学上台,把今天所学的内容以及他们的理解分享给大家。不断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表现,让他们再一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帮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提升自信心。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我们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更让他们在保护环境和培养合作精神方面得到了提高。希望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关注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成为未来的环保小卫士。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30―31页“回收废品”。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不进位、不退位),并正确列式和计算。
- 能力目标: 在观察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操作、讨论和交流,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计算能力。
-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教学重点:
如何将实际情境与加减法的意义相结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喜欢去公园吗?”画面切换到公园的美丽景色,包含绿树、凉亭和人工湖。教师继续引导:“公园是多么美丽,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但是,有些人可能留下了一些废品。你们觉得现在的公园怎么样?我们该怎么做呢?”
2. 在板书上写下课题:“回收废品”。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播放课件,展示三位小朋友在收集塑料瓶的画面。教师问:“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让他们来介绍一下吧。”
2. 展示课件中小朋友的自我介绍,随后教师提问:“从他们的介绍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3.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 学生A: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 学生B: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4. 针对第一个问题“请问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 找信息:解决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 读信息:把找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结合起来读。
- 试算:让学生使用学具动手摆出算式。
- 计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 教师总结:“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就要用加法。”
5. 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 找信息:解决“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需要哪些信息?
-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 汇报答案,教师总结:“比一个数少多少,就用减法。”
6. 比较两个问题的解答方法,帮助学生明确比多比少问题的思路。
7. 提出环保问题:“我们为何要收集塑料瓶?”引入环保知识,“塑料不容易腐烂,严重影响农业和生态。”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教师出示课件,带领学生进行分层练习:
1. 收集易拉罐。
2. 收集旧电池。
3. 制作幸运星。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1. 教师询问:“今天的课程你们觉得开心吗?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 学生积极自由地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在数学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提升,还在环保意识和合作精神上有所收获,期待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课基于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第30至31页的内容,旨在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
学习目标:
1. 理解和认识关于“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概念。
2. 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列出数学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 深入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场景,感悟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 在动手实践中,正确列式并进行数学计算。
教学准备:
- 小黑板
- 小棒
- 口算卡片
- 挂图
教学措施:
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操作,以更好地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抽象出解决“比多比少”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节用完的电池,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电池。”教师解释道,这是一种废品,它不仅无法再利用,还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接着,教师提到废电池的污染问题,指出一颗纽扣电池能够污染大量水源,并强调废品对土壤和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
然后,教师手中又拿起一个塑料饮料瓶,询问:“这又是什么呢?”学生答道:“塑料饮料瓶。”教师告诉学生,这同样属于废品,其埋藏在地下的时间长达数年,对植物的生长造成隐患。
教师邀请学生讨论针对这些废品,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学生集思广益,纷纷提出“回收”这一好主意。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回收”一词,进一步解释回收的重要性,并引入主题图,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探讨其中的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图中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接着,让学生思考能够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多个小组代表汇报,提问如“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如果有同学提出需要两步来解答的问题,教师将其记录到“问题银行”中。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答提出来的问题,并鼓励他们用小棒进行实际操作,摆出相应的数量。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组都能准确列出算式。举例来说,学生可能摆出小林有23个废品,小红比小林多6个,结果得出小红有29个,通过23+6=29显示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练一练”的第1题:教师准备两个盒子,提示每个盒子里放了花生米,纸条上标明不同的信息。学生需通过听取和记忆纸条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例如“第二个盒子里有多少粒花生米?”然后引导他们用小棒摆出数量并列式计算。
2. 练习“练一练”的第2题:教师引入一只精美的“千纸鹤”,问学生知道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接着,给出具体的数学问题,例如“淘气折了37只千纸鹤,笑笑折了12只,问笑笑折了多少只?”学生需要理解问题内容,进行讨论并写下解答。
3. 接龙练习:学生完成口算卡上的第3题,分组进行练习。
4. 第4题:教师出示一幅图,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共同讨论,最后写出算式并计算得数,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在课末,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今天的收获与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使课堂氛围更加积极。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环境保护与资源回收意识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