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课件旨在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理解“小于、等于与大于”的概念,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例题,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第1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认识“小于、等于、大于”的概念
拓展
教学目标:
1. 通过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初步理解物体的数量关系,认识“同样多”、“多”、“少”的基本概念,并正确使用符号“=”、“>”、“<”。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符号“=”、“>”、“<”的使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符号“>”,准确判断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数字0到5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用新的符号“=”、“>”、“<”来比较两组数字的大小。板书今天的内容:“=”、“>”、“<”。
二、新授内容
1. 教学实例
- 我们来看一组图,大家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中出现了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呢?你能告诉我,哪个动物的数量更多,哪个的数量更少?哪些动物的数量是一样的呢?
- 比如说,小兔子有几只?(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兔)小猴子有多少只呢?(学生回答,老师也贴上4只小猴,并用线连起来)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发现4只小白兔和4只小猴的数量是相同的,可以说4等于4,即4=4。我们称这个符号为等号,大家跟我一起读:4等于4。
- 接下来,请大家在书本上第18页描摹并书写等于号。
2. 教学大于号
- 现在我们来比较小熊和小松鼠的数量。小熊有几只?(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松鼠,板书数字5)小松鼠又有几只呢?(学生回答,老师贴上3只小熊,板书数字3)
-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松鼠的数量大于小熊的数量,也就是说5比3多,可以用符号表示为5>3。大于号的开口朝向大的数,尖头对着小的数,这样大家更容易记住。
- 请大家一起读:5大于3。
3. 教学小于号
- 我们再看小熊和小松鼠的数量比较,小熊的数量是3,小松鼠是5。很明显,小熊的数量是小于小松鼠的数量,即3<5。小于号的尖头朝向小的数,开口则面对大的数。
- 请大家再次齐读,3小于5。
- 我们刚才看到的例子,为什么可以用“5>3”表示,也可以用“3<5”来描述呢?其实是因为我们从不同的参照角度来比较它们的数量,所以结果不同。
4. 课堂小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三个重要的符号:“=”、“>”和“<”。无论使用哪个符号,它们都用于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记住,开口总是面对大的数而尖头则指向小的数。
三、想想做做
1. 完成“想想做做1”
- 请大家看第1题图,独立完成后,我们一起订正答案。你们可以说说,这里比较的是什么,结果又是多还是少呢?
2. 继续“想想做做2”
-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些练习,在圆圈里填上“>”、“<”或“=”,并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几位新朋友,并学习了如何用它们来比较数字的大小。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第2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认识“小于、等于、大于”的概念
拓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小于、等于、大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符号“>”、“=”、“<”的含义,其中“>”表示一个数大于另一个数,“<”表示小于, “=”表示两个数相等。
2. 能够正确使用“>”、“=”、“<”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1. 掌握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书写和读法。
2. 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符号来表达比较的内容。
情感目标
1.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兴趣。
2. 养成严谨、认真对待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 理解“>”、“<”、“=”的定义和用法。
- 熟练掌握符号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 正确使用这些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同时准备小兔子与萝卜的图片作为教学辅助。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使用多媒体展示)
1. 图形数量比较
- 提问:哪种图形较多?在多的一行打√。
○○○○○()
☆☆☆☆☆☆☆()
- 提问:哪种图形较少?在少的一行打√。
▲▲▲▲▲▲()
■■■■■()
- 连接相同数量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比较帮助学生复习数量关系,为引入新知识做好准备。)
二、探究与体验
1. 引入新知识
- 教师展示课本第20页的图片,提问:在这幅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字和数量关系?
- 学生观察并汇报,发现有3只熊猫、3只猴子和4只兔子、4根香蕉、4个桃子、4个萝卜等。
2. 分食物的练习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食物分给小熊猫的朋友们。
- 学生思考并讨论后,指出4只小兔与4个萝卜数量相同,进而引入等于的概念。
- 记录4=4,并教授学生等号的书写与读法。
3. 其他等式的引入
- 学生发现小熊猫与小猴子数量相同:3=3。
- 举例生活中的“=”用法,让学生积极分享。
4. 讨论不相等的情况
- 分析桃子与猴子的数量关系:桃子4,猴子3,显然不同。
- 引导学生表达:桃子多,猴子少,使用“>”和“<”表示4>3和3<4的关系。
5. 记忆方法的分享
- 学生主动分享对“>”、“<”、“=”的记忆技巧,例如“左边大,大于号”等。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量关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语言,逐渐抽象为数学符号的表达。)
三、练习环节
1. 基本练习
- 完成练习手册第21页第1题,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巩固练习
- 完成练习手册第21页第2题,以加深对比较的理解。
四、小结
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概括:在比较两个数字时,使用“>”、“<”、“=”来表示不同的关系。
五、作业
- 完成练习手册第21页第3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 认识符号:>、=、<
- 4=4 读作:4等于4(等号)
- 4>3 读作:4大于3(大于号)
- 3<4 读作:3小于4(小于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况中的数学应用中获得实践和视觉的体验,从而在认知上加深对数字关系及其符号的理解。
第3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认识“小于、等于、大于”的概念
拓展
新文章标题: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小于、等于、大于》的课堂探讨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了解“>”“<”和“=”这三种数学符号及其各自的含义,同时掌握它们的读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能够利用这三种符号来描述不同长度和数量的比较关系。
-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不同高度的纸条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知这几种符号的意义与用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教学重点:
- 理解“>”“<”和“=”三种符号的含义,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符号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
- 认识并正确区分“小于”和“大于”符号,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符号认知。
教学媒体:
- 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今天,我们来聊聊大家的身高。开学以来,你们发现自己有长高吗?来,挑选两位同学上来比较身高,看看谁更高、谁更矮。
2. 现在请大家分成小组,三人一组,两人进行身高比较,第三位同学负责述说结果,并轮流进行此活动。
3.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投影上第一题,图中有小胖和小丁丁、 小强和小胖,以及小亚和小巧,大家来比较他们的身高,描述一下结果。
二、新授
1. 在投影中展示第二题的第一幅图,请大家描述一下所看到的内容。首先,老师介绍“小于”符号,通过手势和书写创造一种直观的理解。
- 例如,一根计算条比三根计算条短,用数学表达写成1<3,读作“1小于3”。请同学们多说几遍,确保理解。
2. 巩固知识,提供不同数量的计算条,通过组合实践,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出结论并书写相关的数学符号,比如在桌上放2个和5个计算条,描述它们的关系。
3. 当左边放置2个,右边也是2个时,问学生:现在的关系是什么?答案是2等于2,并请全班一起书写和读出等号。
4. 引导学生探索下一个要学习的符号,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猜测。
5. 老师总结大于符号的特征,并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可以利用顺口溜,如:“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辅助理解。
6. 通过合作游戏,提供学具让学生进行摆放并进行创作,编写故事,由自我体验加深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投影中的相关练习,填写相应的数学符号。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较和竞赛活动,增强团队互动。
3. 进行发散思维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品,思考面对面的比较。
四、总结
- 强调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可以比较数字大小、身高差异以及数量的多寡。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符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 完成练习册中《比一比(2)》的相关习题,加强课堂学习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板书设计:
- 主题为“小于、等于、大于”
- 相应符号为:<、=、>
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小于、等于、大于”的概念,还能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