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寓言的含义,培养学生意识到做事不能自欺欺人,增强自我反思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故事情节。
教学重难点:
1. 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其寓意与教训。
2. 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提取故事的核心内容。
教学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寓言故事,有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揠苗助长》和《亡羊补牢》的主要内容呢?
二、故事猜谜
接下来,教师将通过图画展示一部分故事,学生们要猜猜这个故事的结尾。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感。
三、探讨人物
我们接下来讨论这个故事中的人物。他到底是傻还是聪明?他的傻劲又体现在哪里呢?(引导学生思考:他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明确课题
那么,这个故事应该如何称呼呢?大家来给它起个名字吧。最后,教师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义讲解
在这里,我们对“掩耳”和“盗”这两个词进行解释:
- “掩耳”:捂住耳朵;
- “盗”:偷窃。
合起来就是“掩耳盗铃”,意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六、课文朗读
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一起读一读这个寓言故事,注意语气和感情。
七、故事理解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画补充说明“想偷铃铛”的情节。
2. 接着我们来读第二自然段,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 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铃铛一响就会被发现,他打算用什么方法去偷呢?(引导学生理解“掩住耳朵”这个办法。)
- 这个想法合理吗?为什么?
- 最终,这个人的行为会带来什么结果?(和学生一起回顾“被人发现”的部分。)
3. 总结:偷铃铛的人用手去触碰,那铃铛自然会响,他掩住耳朵只是自我欺骗。无论他如何掩耳,只要他偷铃铛的行为存在,别人总能察觉到。因此,他最后所做的只是欺骗自己。
4. 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行为?大家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吗?(引导学生说“自欺欺人”。)
八、总结提炼
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我们看到那些想要欺骗别人的人,往往仅仅是在欺骗自己,明白了这一点就是走向智慧的第一步。
九、学生复述
最后,大家来试一试复述这个故事。请用自己的话来讲述一下这个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 想偷铃铛
- 掩住耳朵
- 被人发觉
- (自欺欺人)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掩耳盗铃》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同时,通过复述的方式,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和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成语“掩耳盗铃”的内涵。
2. 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这则寓言所传达的深刻寓意。
3. 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 培养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正确处理类似情境的能力。
[重难点]
- 重点:掌握生字的读音与释义,理解寓言的核心寓意和成语的意思。
- 难点:深化对故事隐含道理的理解,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故事情节插图、动画或者视频
- 课本及相关练习材料
[教学时间]
- 1课时
[教法]
- 演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
[学法]
- 通过表演、自读自悟和感情朗读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与引入讨论
1. 向同学们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寓言故事吗?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寓言故事往往通过简单的情节传递深刻的道理。)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3. 询问学生对标题的理解,他们想知道哪些具体内容?(如“掩”和“盗”的意思,以及整个成语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与阅读课文
1. 播放相关的短片,鼓励学生分享观看后的感受与观察。
2. 指导学生打开课本,进行自由阅读,并检查生字的读音和含义,确保每位同学都能正确阅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自由交流读后感,鼓励同学们分享对寓言的看法。
- 教师可以提示孩子们思考:“偷铃的人明白什么却还要偷?这表明了什么?”
- 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关键句子,如“明明知道”,并在小组中讨论其含义。
2. 指导阅读理解,特别是描写偷铃人的心态与行为时,强调应有的语气变化。
3. 引导学生对故事进一步反思:“面对偷铃人的行为,你们有什么想对他建议的话?”
四、揭示寓意并进行演绎
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大家在扮演时投入感情,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我将扮演偷铃人,谁来帮我配音呢?”
2. 让学生表达对偷铃人的看法,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愚蠢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3. 回顾故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讨与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指出任何想通过掩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五、总结与反思
1. 最后,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重点,重申“掩耳盗铃”不仅是一个成语,也是一种警示:面对问题时应采取正确的态度,而非掩耳是最愚蠢的选择。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从而不断成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认识到掩耳盗铃的故事,更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道理,做到在生活中用智慧解决问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中的《寓言二则》,主题为《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通过简短的叙述讲述了一个关于自欺欺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试图掩住自己的耳朵以偷取别人家的铃铛,结果却被及时发现。这则寓言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我们如何掩饰,做坏事终究会被别人知晓,自作聪明的后果只会是自伤。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寓言故事充满好奇与热情,他们的思维活跃,但对于内涵的理解尚需深入引导。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借助寓言的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诚实做事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理解“掩耳盗铃”的含义,能够阐述故事内容。
2. 感悟寓言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诚实,不可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 理解寓言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教学难点
- 深刻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小铃铛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教学方法
-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环节
1. 激趣导入
教师摇动准备好的铃铛,询问学生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各种拟声词表达出来,如“丁零丁零”、“铛铛”等,同时强调“铛”的读音。
2. 引出主题故事
教师提到这个铃铛有一个相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准备进入故事情境。
3. 观看动画
播放与《掩耳盗铃》相关的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4. 课文引入
教师表示接下来将学习课本中完整的寓言故事,并板书课题《掩耳盗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目标。
二、自学与探究
1. 自学提纲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故事:
- 认真朗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含义。
- 找出“偷铃人明明知道”的相关句子,并进行总结。
- 分析偷铃人的想法和做法,讨论其合理性。
- 提出“如果掩住耳朵,响声就听不见吗?”的问题,引发思考。
- 归纳故事传达的道理。
2.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自学后分享成果。
3. 成果汇报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
- “掩耳盗铃”的真实含义。
- 偷铃人明知铃铛会响,却选择掩耳的错误思维。
- 从寓言总结出“做坏事终会被发现”的道理。
三、讨论与解疑
1. 疑惑解答
教师询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解答。
2. 生活中的例子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是否也有自欺欺人的例子,例如,抄作业、自以为是的判断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四、反馈总结
1. 成语填空练习
将本课的学习知识运用到成语填空中,强化寓言的内涵:
- 在选择填空中,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实际意义。
2. 总结反思
教师总结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要诚实守信,做真实的自己。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诚实的价值观,走向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
通过这一系列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不仅理解《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更深入地领悟到诚实与自省的重要性,做到实事求是,明白自欺欺人终究无法逃避现实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