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莫高窟》教学课件分享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莫高窟》教学课件分享(3篇)

时间:2024-12-13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中《莫高窟》课件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图像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文化遗址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第1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莫高窟》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了解莫高窟被掠夺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 体会文本的结构特点及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发自豪,导入新授

1. 引入主题:在一片无边的荒凉中,丝绸之路像一条绿带,连接着中西方文明。这条道路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敦煌莫高窟。

2. 朗读句子:教师出示句子“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3. 思考讨论: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敦煌莫高窟被称为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它的神奇与美丽。

二、走近“彩塑壁画”,领略魅力

1. 介绍彩塑与壁画:莫高窟拥有精致的彩塑和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是艺术的瑰宝。

- 讨论句子的作用与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承上启下”的关系。

2. 自主阅读与感受:请同学们阅读第二至第三自然段,并圈出感兴趣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3. 分享交流:

- 引导学生讨论引起注意的语言,例如“慈眉善目”和“威风凛凛”等形容词。

- 构建排比句式,描绘彩塑的精美特征,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4. 探索壁画的宏伟:进一步研究壁画,讨论其中“宏伟”和“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印象。

- 让学生想象与教室面积的比较,以更好地理解其壮观程度。

5. 创造性表达:学习用排比句式形容壁画的内容,鼓励大家描述自己的想象,让文字活灵活现。

6. 直辖飞天:分析飞天的形象与句式特点,进行朗读与背诵练习。

7. 艺术的结晶:总结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强调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深入藏经洞,激荡情感

1. 介绍藏经洞:尽管现在的藏经洞显得普通,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为什么大家还是想去看看呢?

2. 关键词探讨:通过阅读课文,找出“大量”、“仅存”和“曾”等关键词的意义。

3. 历史资料的展示:分享关于藏经洞被掠夺的历史,引导学生探讨其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4. 讨论忽视的珍宝:如果藏经洞在如今才被发现,那这些文物的命运将会如何?引发学生的思考。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 全球文化遗产:2025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让每一个中国人倍感自豪。

2. 文本比对:探讨“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两句话的排布和意义。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展

1. 写作练习:模仿课文风格,写下家乡某处自然景物的描述,力求生动具体。

2. 推荐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余秋白的《道士塔》和《莫高窟》,扩大对敦煌文化的理解。

板书

- 彩塑:精妙绝伦

- 壁画:宏伟瑰丽、艺术宝库

- 藏经洞:丰富藏品

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之美,还能深刻体会到其在文化历史中的重要性,激发爱国情感并增强文化自信。

第2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莫高窟》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识课文中的9个生字,并能书写8个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同时自主积累相关的优美词句。

2. 通过朗读,深入了解莫高窟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搜集与莫高窟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增强他们对这一文化瑰宝的认知。

3. 通过对莫高窟塑像和壁画的阅读与讨论,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敬仰感。

教学重点:

- 生字的识记与书写

- 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 理解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独特之处,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

- 准备有关莫高窟的资料和图片,供学生使用和参考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的三大著名石窟是什么吗?

2. 当提到敦煌的莫高窟时,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问道:“想不想了解这座文化艺术的宝库呢?”

3. 板书课题,带领学生共同读出题目,并记住生字“莫”和“窟”。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在读的过程中标注自然段和不认识的生字。

2. 指导学生分享遇到生字时的解决办法:问、查、拼写。

3. 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选择认读并记忆。

4. 进行正音评议,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5. 通过猜字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检查学习效果。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强调要求做到不增减、不倒读。

2. 同桌合作,互相检查理解情况。

3. 向全班讨论课文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四、练习写字:

1. 出示希望学生书写的8个字,观察并总结它们的特点。

2. 重点指导“尊”、“亭”、“衫”等字。

3. 进行书写练习,注意字形的正确与美观。

4. 选几位同学上台示范书写。

五、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的学习,询问学生对莫高窟的印象,以及对其建筑和绘画的认识,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设计:

1.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收集关于莫高窟的图片和资料。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 通过“开火车”的方式复习生字。

2. 组织小组进行认读比赛,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快速阅读课文,寻找描述精美塑像和壁画的自然段。

2. 分析三、四自然段中的生动描写,讨论语言的精彩之处。

3. 指名朗读强调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分享思考的内容。

4. 出示莫高窟的图片,进行欣赏和讨论。

5.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段。

三、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 展示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图片,进行互相介绍与交流。

2. 启发学生分享学习后的感受与思考。

四、语文实践活动:

选择以下一项进行创作:

1. 为莫高窟设计一两句吸引人的广告语。

2. 编写一段导游词,以介绍莫高窟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

1. 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贴合。

2. 探索了解我国其他文化古迹,并准备一期手抄报展现学习成果。

以上内容为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第3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莫高窟》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新标题: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识记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能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造句表达。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读自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互动,提升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 学习围绕中心句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组成的词语。

3. 初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和层次分布。

4. 自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彩塑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谈话让学生关注课文内容,介绍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并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 通过自学检查生字词正音和难读部分,讨论课文中涉及的文物。

- 帮助学生识别不同段落的内容。

3. 精读第二段

- 学生指名读第二段并思考其中心句。

- 自由阅读并提出疑惑,教师适时引导理解文中描绘的生动形象。

- 学习“惟妙惟肖”等词语的含义及其使用场景。

4. 巩固练习

- 通过检测题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准备迎接检验。

5. 检测反馈

-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比。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诵读课文流畅有感情。

2. 理解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加深对“敦煌艺术宝库”意义的认识。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与方法。

2. 精读第三、四自然段

- 学生自学,讨论内容,集中讨论其中心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 通过图文互动,加深对壁画内容的理解,并学习普通话表达。

3. 朗读、背诵

- 专注于感情表达,鼓励学生表达自豪和敬仰的情感。

4. 巩固练习

- 通过检测题继续复习已学内容。

5. 检测反馈

- 检测完成情况,并进行评估。

---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通过背诵检测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 精读第一、第三段

- 讨论敦煌文化及其影响力,分析色彩与形象的关系。

- 深入理解“结晶”的内涵,引导学生识别古人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3. 情境创设与复述

- 学生模拟参观后分享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4. 小练笔

- 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他们在操场的活动,提升书写能力。

该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感受与表达中,充分感受“莫高窟”这一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科综合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