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 利用带背景的幻灯片出示雪景图片,并询问同学们:“图上画的是什么呢?”鼓励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图片内容。
2. 提问:“下雪的场景美不美?”(学生回答:美)接着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你们心里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同时带入小动物们的情绪:“小动物们也很高兴,它们欢快地跑出家门,来到雪地上,仿佛在分享自己的快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第13课。”
板书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齐读)
二、粗读课文,理解大意,识记生字
过渡:那么,这里的“小画家”指的是谁呢?他们都在雪地里画了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揭开这个谜底。
1. 初读课文: 学生轻声阅读课文,注意字音的准确性和句子的流畅性。
2. 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儿歌一共有几行?几句话?”并用笔标注出来。
3. 回答提问: 学生归纳出:“共有8行,6句话。”
4. 指名朗读: 指定6名同学,每人读一句,检查字音和句子的连贯性。
5. 生字卡片: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是否能准确记住生字的发音。
三、讲读课文
1. 齐读课文: 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书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幅图的意思。
2. 学习一、二句话:
- 学生朗读一、二句。
-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愉快的语气。
- 提问:“书中用来形容小动物们的词是什么?”提醒学生聚焦第二句中的“一群”。
- 讨论雪地里来了一群什么动物?(小画家)
- 引入“画家”的定义,思考书中小画家指的是哪些动物。
3. 学习第三句:
- 学生朗读第三句,回答问题。
- 教师板书小鸡、小狗、小鸭、小马。
- 提问:“这些小动物画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板画展示。
4. 学习第四句:
- 学生阅读第四句,并讨论它们是如何画的。
- 解析“颜料”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小动物用什么来画。
- 利用幻灯片展示小鸡的脚印,并联系实际(比较脚印与竹叶的形状)。
- 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复述第三、第四句。
- 介绍小狗、小鸭、小马的脚印,拿出相关图片。
5. 学习第五、六句:
- 读出这两句,提问冬天青蛙的习性。
- 总结青蛙是冬眠动物。
6. 齐读课文: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了解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个小画家的特点,以及青蛙冬眠的习性。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多观察,积累更多知识。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班级内分组进行朗读,互相纠正和学习。
二、总结归纳:
1. 学生分享在此课中获得的知识。
2. 询问学生对其他小动物脚印的了解。
3. 探讨课堂外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冬眠。
三、学习生字:
1. 指名读出生字词。
2. 进行“开火车”读生字词活动。
3. 提问:谁能记住这些生字?
4. 练习书写生字,每个字写两遍,注意字形。
四、指导课后练习: 重点指导课后练习2的填空,先填写再进行朗读。
五、感情朗读和背诵: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并鼓励学生背诵课文的某些段落。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互动与观察中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意识。
小学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字:认识“啦”、“梅”等11个生字,掌握“几”、“用”、“鱼”三个字的写法,了解偏旁“虫”、“目”。
2. 朗读与背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内容。
3. 动物知识:了解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等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性。
4. 自然美的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亲近。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自主识字,流利朗读课文以及背诵。
- 难点:通过朗读了解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及青蛙的冬眠特点。
课前准备
-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了解2个偏旁的含义,掌握“几”、“用”的正确写法。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教师播放合适的画面并描述:“昨夜,动物王国下了一场大雪,雪花像棉花一样铺展在地,树木和房子都披上了洁白的外衣。”
2. 出示雪景幻灯片,邀请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
3. 指导朗读句子:“下雪啦,下雪啦!”并让学生分享这个好消息。强调“啦”的读音与使用感叹号的兴奋情绪。
4. 课题揭示:“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雪”、“地”、“里”、“的”、“小画家”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识字
1. 教师配乐范读,带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 自由读书,鼓励学生圈出生字进行自我识记。
3. 组织指名朗读,形成小组讨论,分享生字的读音与用法。
4. 强调重点生字的发音与词组,比如“梅花”、“成”、“几”、“用”等有关联的知识。
三、知识拓展与理解
1. 根据课文解析出雪地里有哪些小画家及他们所画的画。通过划线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2. 培养表达能力,请学生用“和”连接词汇,流利地表达小画家的名字。
3. 指导学生分析每种动物的脚印形状,并对应他们所画的图案,提高理解能力。
四、写字练习
1. 组织写字前的身体活动,增强学生肌肉记忆。
2. 细致讲解“几”和“用”的写法,强调结构与笔顺。
3. 演示并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关注书写规范。
五、作业布置
1. 复习和认读本课生字。
2. 鼓励学生熟读课文,争取能背诵。
3. 除此之外,请学生询问父母有关冬眠动物的信息,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与多样化的互动,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表达与创造能力。希望这堂课能够成为孩子们心中难忘的回忆!
标题:小学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在这篇课文中,以轻松愉快的儿歌形式描绘了下雪天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尽情创作的场景。由于课文中涉及的“竹子”、“枫叶”、“月牙”和“梅花”等词语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尤其是“梅花”一词,既是生字又是少见的植物,因此在教学时需要通过生动的活动让学生获得直观认识。
教学预案:
一、认识事物,学习生字词语
1. 导入环节
- 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
- 然后逐一展示梅花、月牙、竹叶、枫叶的实物和图片,并提问: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在哪里见过呢?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这些物品,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生字。
2. 引导观察
- 接下来出示一幅描绘小动物脚印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 学生的反应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这幅画是在什么情况下画的?是谁画的?
- 最后,揭示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告诉学生读完课文就能找到所有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 学生开始自主阅读课文,指导他们关注画作的作者,鼓励他们思考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
1. 深化理解
- 师:这幅画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完成的?你是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得知的?
- 通过学生的回答,展示下雪的动画效果,强调“下雪了,下雪了!”的语气。
2. 分享与实践
- 师:你们见过雪吗?那么喜欢雪吗?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 然后询问:下雪的时候,我们能在雪地里做些什么呢?
- 接着,介绍来到雪地的小动物们,逐一展示动物的图片并和他们打招呼。
3. 创意联想
- 师:这些小动物们会画什么?用真实的物品、图片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并在书本后面进行连线练习。
- 邀请几位勇敢的同学上黑板展示自己的想法,鼓励大家讨论并纠正错误。
4. 句子理解
- 通过具体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美丽的画是用什么方式完成的?引导他们找出“几步就成”这句话的重要性,并练习书写。
四、课中操
- 老师提议,跟随音乐一起活动,朗读儿歌并做相应动作,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课文。
五、学习后两句
1. 探究问题
- 师:哎,众多小动物中,青蛙为何没有参加呢?它的冬眠和我们的睡觉有什么不同呢?
-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用问答的形式进行互动朗读。
六、拓展活动
1. 交流提问
- 师:大家来试着用问句向同学提问。
2. 实践调查
- 请学生课后去观察,找找还有哪些动物在冬季会冬眠?
附录:课中操
小鸡小鸡怎样叫?小鸡小鸡叽叽叽!
小鸭小鸭怎样叫?小鸭小鸭呷呷呷!
小狗小狗怎样叫?小狗小狗汪汪汪!
小马小马怎样跑?小马小马得得跑!
小鸡小鸡画什么?小鸡小鸡画竹叶!
小鸭小鸭画什么?小鸭小鸭画枫叶!
小狗小狗画什么?小狗小狗画梅花!
小马小马画什么?小马小马画月牙!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和艺术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