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重要字词。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整首诗。
3. 通过朗读诗句,理解“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并能将其与自身生活和学习相结合。
教学重点:
- 学习本课生字的读音与书写。
- 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提升朗读和背诵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鹳雀楼的图片,询问学生:“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感觉?”然后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告诉学生该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2. 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让学生知道他是在鹳雀楼上创作了著名的诗《登鹳雀楼》。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 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地方。
2. 出示生字卡片,逐一检查生字的发音并纠正错误。
3. 鼓励学生逐个指名朗读古诗,检查发音的准确性。
三、理解诗句意思:
1. 自由阅读古诗后,思考以下问题:
-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2)诗人看到景象后想到了什么?(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激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针对疑点进行解疑,重点解析“目:看;欲:想要;穷:尽”的意思。
4. 引导学生讨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道理,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强调奋发向上和不断进取的重要性。
四、指导朗读、背诵:
1.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重音,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2. 指名表演朗读,进行集体评议,关注朗读的流畅性。
3. 组织同桌互相背诵,提升学生对诗的记忆能力。
4. 进行情境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结合图画吟诵古诗,体验诗意之美。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 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字形的组成。
2. 着重指导生字中容易混淆的字,如“入”和“人”的区别,重点讨论“穷”字的部首及书写。
3. 在田字格中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确保字形的规范与美观。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不仅学会了重要的生字和古诗的表述,还能够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励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勇于追求更高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设计理念
本课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学生将在读、想、议、画、比、写等环节中,主动探求知识,感受古诗的意境和美妙。教师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启发和自悟。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到唯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并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受其韵味。
教学重点、难点
- 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诗句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画纸、彩笔、工具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 教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想要提出的问题。
2. 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以及其生活的背景。
3. 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得名缘由,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激发他们的思考。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借助工具书,帮助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
2. 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自行解释诗中关键字词的意义。
4. 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诗句的含义。
5. 教师进行范读,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诗句是描写景色的?哪些则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 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标注出诗的节奏和重音。例如: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进行多次自由读和指名读,以增强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填空题,组织学生填写相关的诗句内容。
4.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并进行分享。
5.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将描绘的场景用画笔呈现出来,画时要思考自己所处的观察点。
6. 幻灯片展示学生的画作,并结合诗句进行点评。
7. 播放轻音乐,展示鹳雀楼的山水画,引导学生闭目想象,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的意境。
8.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表达的思想,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并进行小组比赛,看看哪一组的表达最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用感情背诵这首诗,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拓展练习,鼓励学生写下一段关于他们在高处观察到的景物的文字。
3. 教师进行总点评,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古诗的美。
评点
本教学设计注重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置于中心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古诗的精髓。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一、教材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方面。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如诵读、思考、讨论、绘画、比较和写作等积极参与,深入探求古诗的内涵与意境。教师应当创造出富有情境感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我认识与理解。
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鹳雀楼上的所见所闻,全文虽简短,仅有20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邃的意境。语言朴实而深远,让人感受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智慧。
二、学习目标
1. 学习本课6个生字,对于两条绿线内的字仅进行识记而不需书写。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 通过图片与课文,体会诗的意境。
4. 初步理解诗句所传递的哲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感受诗人开阔的胸怀,以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 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层意境及其背后蕴含的思考。
四、教具准备
- 挂图、词卡等辅助材料。
教学要求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并能够感受其哲理。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复习《英英学古诗》中提到的古诗,并进行集体背诵。
2. 问学生们,作者是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题是什么?
3. 在黑板上书写《登鹳雀楼》并齐读课题。
4. 解读古诗的题目,解释“登”的动作以及“鹳雀楼”的背景。
5. 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及其风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 出示古诗内容,让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自读。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三、理解诗句
1. 学习前两句
- 通过挂图设置情景,帮助学生想象诗人登楼时的情景。
- 逐字解析“依山尽”的含义和场景,讨论课文中描述的时间与景色。
- 帮助学生理解与描绘傍晚的场景。
2. 学习后两句
- 引导学生讨论诗人因观赏到壮丽景色而引发的思考。
- 分析“欲穷千里目”的意思,并通过看图体会诗的深意。
3. 整体讨论
- 讨论整首诗的意思,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四、填空与讨论
1. 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与填空相应的答案。
2. 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他们对诗句中描绘的景色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所见景色画出,并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总结与拓展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再次强化对诗句的理解。
2. 进行拓展练习,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自己从高处观察到的景物。
3. 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进行纠正,锻炼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诗词的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体会到古诗的美妙与哲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