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学习并掌握11个生字的音形义,能够正确书写14个生字。能够流利地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关键词汇。
2. 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体会故事中卖木雕少年深厚的内心情感与对中国人民友谊的真挚表达,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引导。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主题
1. 在课程开始前,老师提前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同学们搜集关于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物产及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这些收获。
2. 学生逐一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老师适时进行点评与补充,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3. 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主角,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今天,我们将一起认识一位来自非洲的卖木雕的少年。”由此引出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1. 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努力做到读准每一个字词,思考课文所讲述的主要事件。
2. 老师逐步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让学生对生字的读音和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在朗读中体验句子的节奏感。
3. 为了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老师建议按照段落进行分组朗读,并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引导他们在互动中提升理解力。
4. 在交流时,老师提问:“你们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看法,激发思考。
三、默读课文,深化理解
1. 老师布置默读任务,要求同学们在默读过程中做记号,标注出他们认为关键的句子或段落,记录下内心的感受。
2. 学生默读完成后,相互讨论,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
3. 在全班交流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帮助他们逐步理解故事的脉络:
- 听朋友介绍木雕的独特之处;
- 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的木雕;
- 最终选择放弃购买;
- 选择将木雕赠送给别人。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在讨论和合作中激发思维,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情感的共鸣。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文化交流中的温暖与真诚。
小学三年级语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学习和认读“尼、驮”等11个生字,掌握书写“卖、售”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各小组制作一套字词卡片,以巩固学习成果。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流利并富有感情。
2. 学生搜集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相关资料,教师准备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并为课文配上音乐,提高课堂趣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共享
1. 组织学生展示所搜集的文字与图片资料。
2. 在黑板上展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鼓励学生用词汇表达观看后的感受。
3. 学生自由分享个人感受,增进交流。
4. 引入故事,介绍卖木雕的少年,确定学习主题。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思考课文主要事件。
2. 学习生字新词:
- 通过课件认字,使学生加深印象。
- 讨论生词意思,提升理解能力。
- 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发音。
-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3. 朗读展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研读感悟
1. 自主阅读,思考卖木雕少年的性格特点。
2. 与同桌进行讨论,相互启发,深化理解。
3. 集体交流,出示有关描述少年的句子,引导感悟少年的情感,及时指导朗读技巧。
4. 总结卖木雕少年具备的优良品质。
第二课时
一、品读入情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少年的美好品质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 请学生分享内心真实的感受。
3. 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增加互动。
4. 朗读展示,进行评议,鼓励互相学习。
二、学习发现
1. 鼓励学生再次细致阅读,发现新内容。
2. 交流每位学生的“新发现”,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探究。
三、总结收获
1. 反思学习的收获,促进思维深化。
2. 学生相互交流读书感受,增强表达能力。
四、读读写写
1. 出示生字卡片,进行快速认读训练。
2.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思考如何书写规范美观。
3. 教师现场范写个别生字,示范书写技巧。
4. 学生独立练习书写,并与同桌互评,促进书写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通过多种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人物情感,通过自主探究增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生字及词语的记忆也得到了强化。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如何通过更多的情境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实际应用能力。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中,《卖木雕的少年》这节课是一次重要的教学实践,旨在让学生体会中非人民之间深厚的友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从"遗憾"的角度入手,通过少年内心的挣扎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然而,课后的反思让我认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展现了几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虽然这些图片非常美丽,但与课文内容的关系并不紧密。这节课的核心在于中非友谊和少年对中国人的深情厚谊,因此,如果能够从"朋友"或是非洲木雕的文化入手,导入会更加切合主题,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其次,虽然我在朗读训练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和角色朗读等环节,鼓励学生用心去感受语言的情感,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似乎缺少了一些深入的引导和点拨。教师的范读能力在课堂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在今后,我需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情感,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朗读技巧,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文本的深意。
第三,对文本的深入挖掘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中,我提到了“你是中国人吧?”和“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两句话,但在课堂上未能深入展开这两个重点。通过展示援建铁路的相关资料,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对非洲的支持与帮助,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如果能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引入相关的情感、历史背景资料,学生会从中受益匪浅。
最后,在让学生表达对卖木雕少年的看法时,我设计了先写后交流的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契合了“听、说、读、写”的教学理念。这一部分收到了不错的反馈,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总的来说,尽管这节课的实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从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了解到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导入环节与文本的深度挖掘,更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类似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不断成长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