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生字词: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 初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引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询问学生如何理解这一标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集思广益。
2. 简介李大钊的生平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基本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李大钊的哪些重要事件。
2. 检查初读情况,进行正音练习,确保学生掌握生字的正确读音。
3. 讨论课文主要内容,确认李大钊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的经历。
三、生字新词学习
1. 带领学生准确发音并组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2. 理解生字词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增强词汇应用能力。
3. 进行词语辨析,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四、分小组探究课文内容
1.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字的情感。
2. 提取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讨论其深层含义。
3. 讨论课文的开头与后三段之间的联系,体会结构上的巧妙安排。
4. 学生小组讨论,自学成果,互补知识,解决困惑。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巩固记忆。
2. 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及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事迹,学习革命精神。
2. 领会课文的前后呼应、结构紧凑的表达方式。
3. 继续培养有感情、流利的朗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上节课学习总结,引出今天的课程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二、合作学习
1.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讨论李大钊面对敌人的表现和内心的信念。
2. 联想到历史上其他革命英雄,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3. 学习被捕前的描写,体会李大钊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4. 讨论被捕时的情景,通过描写的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5. 分析比对描写,理解人物前后的反应差异,强调忠于革命的重要性。
三、深入探究“在法庭上”的表现
1. 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找出强烈对比的人物言行。
2. 分角色进行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四、领悟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1. 教授“前后照应”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写作技巧与美学价值。
2. 学生找出和老师提供句子相对应的句子,讨论这样的写作方式带来的效果。
五、朗读与总结
1. 进行逐段朗读,鼓励学生评议同学的朗读表现,进行良性的互动反馈。
2.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并进行分享。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不仅理解李大钊的故事,更能感受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
小学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写好“阀、避”等15个字,能够正确读写相关词语如“避免、僻静”等。
2. 能够流利、自信地朗读课文,感受其韵味。
3. 深刻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过程中的英勇事迹,并体会其高贵品质,感悟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4.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理解课文中的前后照应与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深入了解李大钊同志的被害过程,感受其崇高品质与革命精神。
- 难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升对文本的全面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 总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 开场谈话,师生互动。老师提到上节课学习的梅花与古诗中的顽强品格,联想到李大钊同志为革命而英勇斗争的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 预习检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关注字音、句子流畅度,并圈出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交流。
- 出示词汇和生字,教师指导学生正音,并强调易错字的书写要点。
3. 整体理解,内容分析
- 学生通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题。
- 识别课文介绍的关键人物与事件,理清内容结构,并划分段落:阐明题目、被捕前的情况、被捕时的紧迫感、被审时的互动、被害后的回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回顾交流
- 复习上节课所学,讨论课文内容,为深入分析做好铺垫。
2. 深入剖析,理解人物形象
- 探讨李大钊被捕前的紧张局势及其冷静态度,分析课文中表现的困惑与坚定。
- 在被捕时探讨不同角色的态度,通过语言感受当时的恐慌与勇气。
- 学习审讯时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在被压迫下的从容镇定与坚韧。
- 通过对话细节揭示感情,理解其对革命的坚定执着与精神传承。
3. 总结归纳,领会精神
- 归纳李大钊的精神品质,教师展示其生平事迹。
- 学生结合课文,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文小结
通过回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与遇害前后的勇敢事迹,课文展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高贵品质。他面对敌人时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厚感情及深切怀念。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更好地理解革命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小学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训练要求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重点词句,从而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与难点
1. 读写重点:理解课文中前后照应的手法。
2. 难点解析:在“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与侧面的描写来突出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在“被审”这一段,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李大钊的伟大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揭示课题
- 板书课题并讨论。
- 问题引导:这篇课文中是谁在回忆谁?“十六年前的回忆”意指什么?
- 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
2. 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 指导学生识别多音字(如“待”、“夹”)。
-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相关词汇,如“幼稚”、“娱乐”、“轻易”、“沉重”。
3. 默读课文,思考
- 讨论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事情?(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等)
- 理清文章脉络,分段并总结每段大意:
- 第一段:李大钊在危机中坚持革命工作。
- 第二段:李大钊不幸被捕。
- 第三段:李大钊在法庭上坚定不移。
- 第四段: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后的悲痛。
4. 读第一段,讨论
- 讨论课文开头的叙述方法及其深意。
- 探索李大钊在春天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 理解李大钊面对他人劝告不离开北京的决心,从中看出他的革命精神和无畏气概。
5. 小结
- 强调李大钊在艰难形势下坚守信念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1. 学习第二段,思考与讨论
- 学生解析2025年4月26日的事件。
- 比较“我”与敌人的不同态度,分析李大钊的英雄气概。
- 通过朗读展示李大钊的沉着与勇气。
2. 小结
- 概述李大钊的优雅、冷静,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
3. 学习第三段,思考与讨论
- 描述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探讨他的外貌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 理解李大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安定,以激励周围人。
4. 小结
- 强调李大钊面对困境展现出的坚定信念与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1. 学习第四段
- 学生识别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讨论其表达的情感。
- 理解母亲所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的深意。
2. 有感情地朗读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悲痛的情感。
3. 总结全文
- 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强调李大钊为革命事业付出的精神与品质。
- 解释什么是照应,讨论文中相应的照应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结构的连贯性。
4. 讨论前后照应的意义
- 强调文本通过前后照应表现了李大钊的忠诚与勇气,以及他无畏献身的高贵品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更能够从李大钊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其对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