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背景知识,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体会语言的多样性与美感。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朗读与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的框架,提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将了解苏州园林独特的建筑特点,体验其建筑之美,并培养对中国园林文化的热爱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
- 理解文章的结构及其逻辑关系,欣赏和分析文章中语言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
- 采用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图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入话题。可以介绍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的杰出地位,强调其“园林之城”的美誉及其在全球园林艺术中的独特贡献,让学生感受到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对叶圣陶的理解,分享他们的看法。
2. 接着,给予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来朗读课文,帮助他们理清文章的总体结构(从总论到分论)。
(三) 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 讨论文章第一段的内容,重点剖析“标本”一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苏州园林作为园林建筑的典范地位。
2. 在第二段中,请学生尝试用三个字归纳段落主要内容,并评价其展开方式(如“图画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多个层面展示园林的美。
3. 小组探讨第三至九自然段的内容,并且和第二段进行关联,理解整个结构的连贯性及逻辑性。
4. 最后,讨论内容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强化学生对逻辑结构的理解。
(四) 拓展延伸
- 播放关于苏州园林的相关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表达观看后的感受,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五) 小结作业
-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顾自己曾经游览过的一个景点,写一篇约300字的说明文,描述其特点,分享个人感受,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苏州园林》这篇课文,还能在课堂中体验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苏州园林》课件
教学目标:
1. 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感受其内在情感。
3.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与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一首由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这首诗不仅展现出自然的美,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让我们一同感受这首诗带来的美妙意境。
二、教读新课
1. 指名朗读这首诗,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语音的准确和情感的投入。
2.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济慈(1795-1821),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他的童年充满了波折,失去家庭的温暖使得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济慈曾是一名医学生,但最终选择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的诗歌中常常融入丰富的自然描写,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美。这也让他在诗坛上与当时的其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济慈的早逝无疑是诗歌界的一大损失,他在25岁时便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才华和思想却留给了后人无尽的遗产。
3. 整体朗读,感受诗歌基调:
学生们共同朗读,尝试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音步、轻重音的把握,感受文本传递的情感。
4. 分析构思特点:
讨论这首诗的结构与构思特点。诗歌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相呼应,通过不停的动静反差,营造出美丽的意境。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 盛夏时节,蝈蝈的乐音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场景
- 严冬时分,蛐蛐的歌声带来一种孤寂的美感
5. 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蝈蝈和蛐蛐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灵,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它们的鸣唱代表着生命的希望与活力,给人以安慰,鼓励大家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6. 尾声分析:
诗末提到的“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是诗人在季节交替中的思考与联想。将冬天的蛐蛐与盛夏的蝈蝈串联起来,彰显出生命的连续性和自然的永恒。
三、布置作业:
1.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歌结构的基础上,努力背诵这首诗,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2. 课后练习:
写一篇短文,描述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的描写来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优秀的诗歌,更要在生活中发现自然的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中,借鉴济慈对于自然的观察与感悟,让自己的作品也能闪耀出独特的光辉。
小学语文《苏州园林》课件教学设计
一、复习与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们首先进行复习,确保学生对前一节学习内容的掌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入主题:
1. 学生们知道苏州园林有哪些共同特点吗?
2. 大家能将第二段内容分为几层吗?它与第一段有怎样的联系?
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二段内容可以分为两层:
- 第一层(第3至6句)从整体上说明了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第二层(第7至9句)则通过关注一些细节进一步阐述“处处入画”的美感。由此可见,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存在明确的总分关系。
二、讲解第一段内容(第3至6句)
接下来,让我们逐段分析第一层内容:
1. 指名朗读第一层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2. 分析第三段:
- 我们指名概括第三段的主要意思,明确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不讲究对称”,体现出独特的“自然之趣”。
- 提问这一自然段的写作特色,以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使用了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技巧,使其对苏州园林的布局有更加清晰的理解。
3. 分析第四段:
- 再次指名学生概括第四段的主要观点。
- 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层次,帮助他们理解段落之间的联系。
4. 学习第五段:
- 指名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如何渲染出浓厚的画意。
- 逐句分析文本内容,挖掘文字的深意。
- 提问讨论此段文字的表达特点,包括怎样的说明手法与描写技巧相结合,以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5. 分析第六段:
- 概括段意。
- 讨论解说方法如何突出了园林的巧妙设计与排列,使游人能够感受到其艺术魅力,特别是“更”、“多了”、“深了”等词语的巧妙呼应。
三、分析第二层内容(第7至9句)
现在我们齐读第三层的内容,讨论:
1. 这一层具体阐明了哪些细节内容?与文章的整体说明中心是否相符?
2. 探讨第7段首句的作用,它不仅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四、讲解最终段落(第10句)
提问学生:这一段是否多余?实际上,此段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总结作用,不但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还激发了读者渴望亲自游历苏州园林的强烈愿望,使得全文结构缜密。
五、总结课文
1. 我们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此文不仅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还展现了它的画意美,体现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园林艺术的高超技艺。
2. 概括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特别强调抓住对象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灵活使用多种说明手法,使语言准确清晰,表达充分严密。
本篇文章是一篇范例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晰、说明准确、叙述生动,都是它的显著特点。
六、课堂作业
1. 请同学们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如塔楼、亭庙等,或现代古典风格建筑,仿照本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2. 请试着从议论、描写、记叙三方面各抄几句,巩固课堂所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