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复习课件汇总

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复习课件汇总(5篇)

时间:2024-12-13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课件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准备与复习。
第1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复习课件汇总
拓展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课件

第一课时: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 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和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特征。

2. 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准确找出其对称轴。

3.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他们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学生能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欣赏下面的图形,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 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讨论他们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3. 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则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 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 例题1:用尺子测量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观察并发现规律。

-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个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图形是否对称,或帮助我们作出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 判断下列各图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如是,请指出其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1. 例题2:

- (1) 引导学生思考: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 (2) 请求学生用铅笔试画,并进行自我检查。

- (3)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

四、练习:

1. 完成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 布置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 轴对称

- 轴对称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直线对折,其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则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变换,并能够正确判断这两种变换。

2.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通过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 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准确区分平移和旋转,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显示游乐场的情景,讨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等项目的运动变化,并引导学生将其分类为平移与旋转。

二、学习新课:

1. 生活中的平移:

- 平移是物体沿直线移动的现象。请学生分享生活中见过的平移现象。

- 举例:电梯上升与下降都是平移运动。

- 通过身体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践平移。

2. 生活中的旋转:

- 旋转是物体绕某个点或轴运动的现象,学生交流见过的旋转现象。

- 举例:钟面的指针运动。

- 通过身体体验,让学生实践旋转。

3. 学习例题3:

- 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一道练习,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其余题目。

- 对于常见错误进行全班讨论。

4. 学习例题4:

- 引导学生找到图形中某一点,观察经过旋转后该点的位置变化并进行量化。

- 学生分享绘图步骤,并进行练习。

五、课内练习:

1. 完成第6页第2题。

2. 完成第9页第4题。

课后作业:

完成指定的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旋转

- 平移和旋转都是图形位置变化的方式,前者是沿直线移动,后者是绕某一中心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欣赏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 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意,使他们能够自己创造图案。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 能够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出精美的图案。

2. 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美丽图案,配乐欣赏,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

1. 图案欣赏:

- 邀请学生分享欣赏后的感受,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讨论交流:

- 询问每幅图案由哪种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讨论哪些图案是对称的。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第8页第3题,对于不同图案的变换进行深入探讨。

2. 拓展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图案,并在小组内分享与欣赏。

四、全课总结:

总结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发展创造力,期待他们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第5题。

第2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复习课件汇总
拓展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 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而倍数是无限的。

3. 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技巧。

教学难点:

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熟练且准确地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各自列出一个乘法算式。

2. 提问学生能否理解下面的算式:

“因为2×6=12,所以2和6都是12的因数;而12则是2和6的倍数。”

3. 请学生用同样的方式理解和表述其他算式,激励他们寻找12的其他因数。

4. 学生自创算式并考验同桌。

5. 总结今天的主题“因数与倍数”,并齐声朗读课本中的注意事项。

二、新授内容

(一) 寻找因数

1. 提出问题:“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共同探讨并汇报,得出18的因数为1、2、3、6、9、18。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找到因数的方法,例如整除法和乘法配对。

2. 指导学生再找出36的因数,汇报出1、2、3、4、6、9、12、18、36,并强调因数需按从小到大排列,不可重复。

3. 询问学生想找哪一个数字的因数,进行独立练习。

4. 介绍集合表示法,以便更清晰地展示因数。

5. 讨论如何确保不漏掉因数的技巧:从1开始找直到该数自身,并进行配对。

(二) 寻找倍数

1. 引导学生寻找2的倍数,注意到倍数的无限性,举例数列继续。

2. 让学生练习寻找3和5的倍数并讨论其特征,引导总结倍数的写法应清晰且简洁。

3. 探讨因数和倍数的范围差异,强调因数是有限的,而倍数是无限的。

三、课堂回顾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寻找它们。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收获。

四、独立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2, 第1-4题,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及其寻找方法。下次教学中可更增加应用实例的数量,以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理解。

---

第二课时:2、5的倍数特征学习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2和5倍数的特征。

2. 理解并能区分奇数与偶数的概念。

3.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特征进行判断。

4. 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2和5倍数的数的特征。

2. 巩固奇数和偶数的定义与应用。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复习:

- 说出20的所有因数。

- 遇到5个8的倍数。

- 26的因数中,较小的和较大的分别是?

2. 在集合圈中填入相关的数字。

二、新课学习

(一) 2的倍数特征

1. 分析集合中的数字,观察其个位数的特征(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 通过练习进一步验证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总结。

3. 引入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解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5的倍数特征

1. 采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强调个位为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2. 进行练习,加深对5倍数特征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指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并总结其特征。

三、巩固反馈

通过填空、个数统计等方式复习2和5倍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实际结合。

四、全课总结

讨论课程内容,询问学生的收获和体验,鼓励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更多相关例子,增进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第3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复习课件汇总
拓展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3-37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在探索学习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习惯。

4. 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取积极的成功体验。

5. 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从而享受其中的创造和发现。

教学重点:重点在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剪刀、长方体盒子、尺子、硬纸板、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但包装盒并不美观。你们有什么好的主意让它更好看呢?(学生提出用包装纸包裹的建议)太好了!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索

分组动手操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与计算。大家可以将桌上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开,看看得到什么形状。请在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前后、左右的六个面,并思考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以及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各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过程可以采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具体的思维过程。有可能的讨论内容包括:

- 汇报一:不同面组合的面积表达式,例如长×宽的两倍,加上宽×高的两倍,再加上长×高的两倍,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

- 汇报二:将六个面分成两部分,通过相等的面积关系推导出表面积公式,或者用(长×宽 + 长×高 + 宽×高)×2的方式计算。

- 汇报三:将面分为顶部和四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底面周长和其它面的关系。

通过汇报,学生能够加深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

四、实践运用

1. 假设制作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2. 根据提供的长、宽、高数据,计算包装一个长方体纸盒所需的平方数。

3. 对于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计算所需的包装纸平方分米数。

4. 选择题:

- 给出不同方法计算长方体表面积。

- 涂漆面积的计算题。

五、拓展创新

每组用两个火柴盒设计包装方案,并解释选择的理由。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们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创意,有的关注纸张的使用,其他则关注美观度。

六、评价体验

学生互相评价今天的学习方法和收获,分享各自的感受和体会。

七、作业:

1. 阅读课本内容。

2. 实际测量身边的长方体物品,并计算其表面积。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六

教学目标: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如何将表面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回顾长正方体的特征。

2. 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计算方式。

二、基本练习:

1. 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他相关问题。

2. 强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分步进行表面积的计算。

三、解决实际问题:

1. 计算不同物体刷油漆需要的面积。

2. 设计数个实际情境题目,让学生应用理论计算真实的表面积。

四、总结与反馈

学生分享今天的学习收获和思考,激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题,并提升对长方体的理解。

第4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复习课件汇总
拓展

新文章内容: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课件

一、教学内容

- 数学广角

- 依据教材第134页的例1及第136页的1-3题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和推理等活动,学生能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种多样,并能掌握利用优化方法高效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学生将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他们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四、教具准备

- 天平、钙片的模型、学具、示意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天平教具

- 提问:大家看到的这个是什么?对它的作用和原理有什么了解吗?

-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讨论天平的工作原理:天平有两个托盘,当两个托盘内物品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下沉,而轻的一端就会上升。

2. 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 例如,老师展示出三瓶钙片,问题是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问学生: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找出来吗?

- 学生自由思考,尝试不同方案,老师引导他们:可以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称一称、使用不同类型的秤,或者引入天平。

3. 探索用天平找出次品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天平找到那瓶少了的钙片。

-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方案,同时老师给予适当指导。

- 促使学生汇报,强调他们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帮助他们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例如如何总结如果天平不平衡就说明哪个瓶子有问题等。

4. 揭示课题

-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主题(找次品),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天平快速准确地识别出不同质量的物品。

(二) 教学实施

1. 示例引导

- 出示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有五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三片。请思考如何借助天平找出这一瓶。

- 学生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索,想象利用天平如何解决问题。

2. 小组交流与全班汇报

- 学生分组探讨,分享各自的方法。复杂的思路可以通过板书示意图的形式表达,帮助更好理解。老师在此过程中鼓励多样化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

3. 方法的对比与总结

- 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与比较,讨论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至少需要称几次才能确保找到少的那瓶。

- 教师总结几种方法使用天平找出次品的有效性,并鼓励学生利用学具或示意图辅助思维。

4. 练习与反馈

-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的练习题(第1-3题),内容包括如何在几次称量内找出不同质量的物品。

- 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与讨论,深入理解题目要求与解题思路。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课堂活动中强化了团队合作与逻辑推理技能。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探索精神,将所学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第5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复习课件汇总
拓展

在这节数学复习课上,我们围绕“吃饼”的情境,深入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这一有趣的情境,结合生动的图形展示,我们的目标不仅在于探讨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基本规律,更希望学生能够在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图形的依赖,最终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数学计算。

首先,成功的教学始于明确的目标设定。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教学目标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特别是“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这被视为学习中的难点。在这一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了突破重难点的关键。通过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我们利用图片作为切入点,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课程之初,通过“吃饼”这一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借助直观的图形,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感,而非单纯的数字运算。在让学生尝试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过程中,遇到难点时,只需帮助他们理解“1”的意义,便可让他们顺利完成运算。而当学生们开始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如果分子和分母都不同时,如何计算分数的加减法”,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已经成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

最后,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了探索的空间。教学活动应当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传统的“教”逐渐让位于学生的“学”,只有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并没有仅仅依赖教材的编排,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顺序。选择先教授计算方法,再讲解其背后的意义,正是基于学生已掌握分数概念的基础上,便于他们更快速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举例、口算、观察与交流,全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他们经历了从“口算——举例——比较——交流——概括——验证”的学习过程。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也学会了欣赏自己的个性和成长。我们相信,数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