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三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件

三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件(5篇)

时间:2024-12-13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这篇文章介绍了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件,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第1篇:三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件
拓展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活动总结

活动目标

1. 明白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感受亲情的温暖。

2. 理解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民主,能够妥善处理矛盾。

3. 领悟邻里相处的和睦,懂得互帮互助的意义。

4. 认识自己在家庭和邻里之间的责任与义务。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1. 活动:“我的一家”

- 教师展示自己的家庭照片,介绍每个家庭成员,并分享一件有趣或难忘的经历,照片将贴在黑板上绘制的大房子中。

- 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家”的意义,并鼓励他们同样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及照片,贴到大房子的窗口中。

- 孩子们分组交流,增进彼此对家庭的理解。

2. 讨论交流

- 探讨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鼓励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并选择一种形式展示他们的想法,比如讲述故事或进行小型表演。

3. 情感提升

-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讨论他们在家中的幸福和快乐。总结发现在于家庭的关爱和和睦相处。

第二课时

1. 活动:“家庭会议”

- 讨论学生是否参加过家庭会议及长辈对他们意见的尊重程度。

- 学生分享参加家庭会议的体验和收获。

- 讨论全家一起决策的优势,让学生认识集体讨论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2. 活动:“那些事情我帮忙”

- 教师设置几种家庭情境,鼓励学生分辨他们能参与和不应干涉的事情,并说明理由。

-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出孩子在家庭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

1. 情景分析

- 教师用小明和小红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何相同情况下,他们的境遇却截然不同,强调良好的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2. 活动:介绍我的好朋友

- 学生分享个人好朋友的故事和趣事,除了学校的朋友,还有哪些邻里朋友。

- 教师突出“远亲不如近邻”的观点,强调融洽的邻里关系可以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3. 辨析交流

- 教师提供几则邻里小矛盾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在这些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

- 鼓励学生分享与邻居相处的小故事,感受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对家庭和邻里关系的理解,更在互动中体验到了彼此尊重与责任感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践家庭和睦、邻里友好的理念。

第2篇:三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件
拓展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

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1. 理解“集体”概念的不同途径,例如通过书本、网络和讨论。

2. 设计采访问题,以便采访学校各部门和教师。

3. 准备采访时所需的工具,如相机、录音机等设备。

4. 收集并整理采访中获得的资料,以备在课堂活动中分享。

5. 回忆自己为班级贡献的经历及未来计划,并形成书面材料。

二、教师准备:

1. 了解学生将要采访的教师和学校职能部门。

2. 提供观摩环境,帮助学生理解“集体”。

3. 邀请班主任参与课堂活动,分享班级以及成员的进步故事。

4. 与负责摄像的教师协调拍摄事宜。

5. 准备小信封,以容纳学生的书面诺言。

教学目标

1. 理解“集体”、“班集体”及“班集体的一员”的含义,认识到只有具有共同目标的团体才称得上是集体。

2. 明白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同时要为班级建设贡献力量。

3. 更加了解班集体及其中的成员,并树立为集体服务的理念。

4. 培养学生调查、信息整理及交流的能力。

教学结构

1. 课前准备与资料收集。

2. 交流展示,增进对集体的了解。

3. 出谋划策,共同改善班级环境。

4.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增强集体归属感。

5. 拓展活动,热爱集体,提升士气。

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与调查:

1. “我是一名调查员”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调查,记录符合“集体”特征的行为,可以实地到居委会、部队等参观并拍摄记录。

2. “我是一名小记者”活动:小组分别采访不同部门,获取数据并记录学习与活动表现,准备课堂展示。

3. “我是一名小作家”活动:学生写下曾经为班级做过的事情,反思自己的贡献,并思考未来可以做的事。

二、交流展示,增进了解:

1. 小组讨论“什么是集体”,分享各自的理解,并最终汇总形成一份集体定义。

2. 播放采访录制的录像资料,加深对集体概念的理解。

3. 讨论“班集体”和“班集体中的一员”,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对集体的重要性。

4. 班主任分享班级的变化与进步,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

三、出谋划策,改善面貌:

1. 引导学生为班级发展提供建议,记录在工作簿中,明确集体目标与方向。

2. 通过教师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努力对班级的重要性。

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集体中贡献的故事与感悟,增强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2. 通过总结与反思,鼓励每位同学为集体做出新的承诺,用信纸记录自己的目标。

五、教师总结:

总结本次活动,重申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鼓励学生以“集体荣,我荣;集体衰,我耻”为原则自我鞭策,增加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六、拓展活动,热爱集体:

1. 对积极转化诺言为行动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更多同学参与集体建设。

2. 在班队活动中开展“夸夸我们的班集体”的主题班会,分享成就,增强班级凝聚力。

通过本次课堂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集体的形式与意义,更在实践中体会到贡献与责任,使班级更为团结、向上。

第3篇:三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件
拓展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真实体验校园生活的乐趣,以及认识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观察学校的展示和活动,如橱窗、展板、文化专栏、校园特色角等,让学生感知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升对学校的认同感并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启迪。

3. 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与发展变化,以及师生们的丰硕成果,让学生在心中生发出对学校的自豪感,潜移默化中激发其“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与类型学校的多样化,拓宽视野,增进对学校的深刻理解,憧憬未来的求学生活。

二、教学重点

- 体会校园生活的快乐,理解学校与自身成长的紧密联系。

- 感受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学校的依恋感。

教学难点

- 从校园文化中汲取积极的生活启示,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激发为学校争光的热情。

三、活动准备

1. 收集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的照片,以及展示学校特色的展板、文化墙、校园角落等的图片。

2. 收集各地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展现教育环境的多样性。

四、教学过程

(一) 音乐引入

1. 播放歌曲《校园中的喜悦》。

2. 提问学生:听完这首歌,你感受到什么?你们喜欢在学校的生活吗?

(二) 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 通过图片展示,了解学校的各项活动。

2. 分享自己参加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起有关活动的瞬间,如入队时的照片、比赛获奖的记录、春游的纪念小物件、写的日记以及课堂上创作的美术作品。

3. 带领学生讲述印象深刻的学校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三) 校园文化探秘

1. 学生动手撰写小报告,主题可以包括“校园文化面面观”、“我感兴趣的一角”或“我对校园文化的寄语”。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学校设计这些文化元素的初衷。

3. 组织“小小设计师”活动,学生分组在实际基础上设计校园文化环境,并进行交流展示。

(四) 我给学校写历史

1. 学生分组调查学校自创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收集学校的历史成就和模范事迹。

2. 以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各组资料的收集情况。

3. 进行感想交流,畅谈学校的未来可以朝哪个方向发展。

(五) 学习研究活动

1. 教师提出不同地区和类型学校的研究课题,学生自由组成三个小组开展研究。

2. 各组依次上台进行汇报,分享研究结果。

3. 教师补充讲解,促进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与互学。

4. 教师分享个人成就理想背后的求学经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或家庭的教育背景。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更加激励他们为校争光,追求卓越,在享受快乐学习生活的同时,养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4篇:三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件
拓展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真挚的感激和爱。

2.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深入体会家庭中的亲情和温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理解长辈的养育之恩,树立感恩的意识。

4. 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关心父母的意识,学会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对长辈的孝敬。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父母给予的爱。

- 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和《父母的疼爱》的诗歌。

- 制作亲情树及纸制的树叶,准备一些道具,如爸爸的茶杯、报纸,妈妈的围裙、毛衣,孩子的篮球、零食和饮料等。

- 每位学生一张亲情卡,用于写下对父母的感谢话语。

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激发情感

- 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引导学生感受这首歌所传达的每个孩子对父母爱的渴望与思念。鼓励大家齐声诵读本课的主题,营造温暖的课堂氛围。

(二) 回忆父母的疼爱――亲情故事会

- 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在生活中父母疼爱自己的经历。然后分成小组,四人一组进行交流,分享这些珍贵的记忆。最后,组织一次亲情故事会,鼓励学生表达每当自己需要时,父母是如何关心和照顾自己的。

(三) 体验疼爱――亲情表演会

- 让学生将刚才分享的故事编排成一个小剧本进行表演。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通过小组表演,观察学生的表现,随机采访,感受他们对父母爱的理解和表达。

(四) 深化认识,学会回报

- 讨论父母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多少,提问学生在父母遇到困难时如何给予帮助。展示一些情境,鼓励学生选取其中一个情境,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打算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五) 深化情感,亲情绽放

- 通过一首表达对父母敬意的诗《父母的疼爱》,引导学生感叹父母的辛勤付出。邀请学生用亲情卡写下他们想对父母说的话,让他们的感激之情以书面形式传达给父母。

(六) 小结与祝福

- 在课程的最后,希望每位同学将心中对父母的感激化为行动,制作一棵亲情树,并在上面贴上自己为父母所做的小事的象征(树叶、花朵或果实)。鼓励孩子们在父母的关爱中茁壮成长,快乐生活。同时,带领全班同学齐声祝福父母,传递这份爱的力量。

通过这堂课,希望同学们能更加意识到父母的伟大与无私,并在未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馈和关爱长辈。

第5篇:三年级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件
拓展

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探讨

一、利用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设计小学三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时,我着重通过活动化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道德认知的内涵。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力求打破传统“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我设计了四个富有创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猜猜他(她)是谁?”。在这个活动中,每位学生通过绘制独特的自画像来介绍自己,既令大家相互认识,也让他们初步认识到个体差异的存在。第二个活动“圆圈变变变”则让学生在圆圈内共同作画,体现了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多样理解,增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第三个活动“说说你发现的不同”通过小组竞赛,让学生了解到各地方、各国家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人们都各具特色,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最后,活动“寻找小星星”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展开,鼓励他们思考班级中有哪些“多彩的小星星”,进而让他们意识到,正因为每位同学的不同,才使得我们的班级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这些活动不仅层次分明,目标明确,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在参与中提升认识,让他们在愉快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领悟道德的重要性。

二、“用教材教”胜过“教教材”

课程的设计中,我深刻体会到“用教材教”理论的有效性。我将教材中的活动——我的自画像,安排在课前完成,当课堂开始时,我将同学们的自画像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猜测。这种形式使孩子们在直观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更加感性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同时,我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有力资源。在课程中,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拓展他们的思维。而回顾课堂生活中“多彩的小星星”时,他们不仅回忆起自己的经历,还增强了对同学的关注与理解。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有意义的对话中学习,充分调动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新课程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构建,因此教师需要将注意力从“备教材”转向“备儿童”。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会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艺术和智慧,以应对这些问题。虽然这堂课令我有些遗憾,但在反思中我同样收获颇丰。我将持续探索与进步,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

三、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育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而应该向社会生活延伸。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经历、感受和学习,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积极的社会参与,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自觉性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从而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活动化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升道德认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教学理念将为他们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