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简约实用的小学数学课件

简约实用的小学数学课件(5篇)

时间:2024-12-13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简要探讨了小学数学课件的设计与应用,强调了其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旨在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
第1篇:简约实用的小学数学课件
拓展

小学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够流利进行口算。

2. 鼓励学生尝试使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积累经验,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

3.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并熟练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和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小棒、计数器、数学卡片、情境图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迎接一位新朋友,大家好奇吗?(出示松鼠卡片)这是谁呀?

学生:是小松鼠!

教师:对了,小松鼠非常可爱。请问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

学生:松果!

教师:真聪明!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它和松鼠妈妈去采松果,我们看看它们收获了多少吧!(展示PPT课文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 思考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请大家观察25和4,分别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 根据图中的信息,大家来提出数学问题吧。(引导学生)

-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松果?

- 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

- 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

3. 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计算。(出示数学卡片)

4. 解决问题: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松果?

- 列算式:25 - 4 = 21

提问:从20里拿掉4根,还是从5里拿掉4根?(用小棒进行计算)

- 4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呢?(使用计数器进行解答)

- 总结:先从个位上的5减去4,结果为1,再加上20,最终得到21。

5. 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列算式与上题相同)

- 提示:这个问题的算式和方法同样适用。

6. 请大家列式计算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

- 列算式:25 + 4 = 29

提问:4根小棒放在五的旁边还是20那里?(小棒摆放计算)

- 4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个位上?为什么要这样拨呢?(用计数器解析)

- 总结:首先计算个位上的5加4等于9,再加上20,最终得到29。

7. 带领学生进行游戏,例如“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

三、巩固练习

使用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小松鼠的角色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信息,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思考和交流,无需教师刻意引导,大家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集中注意力,学习知识,变成了自主学习的主人。

第2篇:简约实用的小学数学课件
拓展

标题:小学数学课件:数对与位置的探究

教学要求:

1. 学生能够用数对来表示特定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学生能够在方格纸上使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初步理解坐标的概念。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运用数对表示具体的物体位置,并在方格纸上找到这些位置。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巩固旧知识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位置与方向。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通常是采用哪些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呢?

二、引导探索与学习新知识

1.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位置的主题,看看有哪些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位置。

2. 教学实例1:

(1)首先展现P2的例子,观察主题图。

(2)提问:你们认为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呢?

(3)介绍方格图的构造:在这个图中,竖排被称为“列”,而横排则称为“行”。我们是从左往右数列,从前往后数行的,这是一种大家共同约定的规则。

(4)请大家指出图中哪个是张亮同学的位置。

(5)接下来讨论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 3)来表示。这里的数字各自代表了什么呢?(2表示列,3表示行)

(7)总结:我们用带顺序的两个数,组成一个数对来表示特定的位置,格式是将列数和行数用括号括起来,并用逗号分隔开。

(8)让大家尝试用数对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

(9)讨论:如果用(3, 2)来表示张亮的位置是否合适?要注意:在数对中,通常是先说列数,再说行数。

3. 带入生活实例:

举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如何使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4. 讲解P3例2:

(1)观察动物园的示意图,了解到这幅图和以往遇到的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在这个图中,各个场馆的位置仅用点来表示,不包含其他信息。

②这些点都是以方格纸的交点为基础,不分散。

③方格纸的竖线与横线上,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逐一标注了数字0, 1, 2等。

(2)我们来找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并用数对标记出来。

(3)描述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和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发现第二个数都是4,这说明了什么呢?如果两个数对的第一个数字相同,表示这两个场馆的定位有什么特点?如果用(X, 4)表示某个场馆位置,这样能确定具体在哪吗?

(5)请在图中标出以下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 1)、猩猩馆(0, 3)、狮虎山(4, 3)。

三、巩固理解,拓展思维

通过完成P4练习一的第二题,进一步巩固今天的学习。

四、课堂小结,提升认识

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利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同时需要注意的要点有哪些?

五、课堂练习,巩固消化

完成P4练习一的第一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今天的知识。

第3篇:简约实用的小学数学课件
拓展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物体的长短,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首先,我们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的纸袋,并鼓励他们讨论袋子中可能装有什么物品。通过两两合作,学生们将内容倒出并交流他们的发现,可能有铅笔、尺子、毛线等。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初步感知物体的长短特征。我们将重点记录“长”和“短”这两个词。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比较物体的长短。教师会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然后学生将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比较方法。可能会出现看、对齐、重叠等不同的方法。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帮助学生明白比较的方法多样,只要符合逻辑和道理,都是有效的。同时,我们强调将要比较的物体一端对齐的普遍规则。

在接下来的游戏环节中,学生将自由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比较。无论是文具、身体部位,还是其他生活用品,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与数学概念结合的真实体验,在游戏中,他们将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接下来,我们会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老师会展示相关练习题,鼓励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及比较方法,通过完成练习,学生将进一步增强对长短概念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最后,在整理学具的环节中,学生将复习与挑战结合,分别将长短的物品整理进纸袋。这一步骤不仅加强了他们的数学理解,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以上步骤,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加深对长短概念的理解,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不同的观点与体验,以扩大他们的认知视野和学习乐趣。

第4篇:简约实用的小学数学课件
拓展

小学数学课堂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物体的长短概念。

2.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

- 毛线11组

- 纸条11组

- 长度不同的铅笔2支

- 长度不同的尺子2把

- 学生各自的文具

-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 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摆放在桌面上,并邀请同桌的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些物体。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物体有长短.”)

- 黑板上写下“长短”二字,作为本节课的主题。

2. 比较长短的活动:

- (1)请大家分享一下你是如何判断这些物体的长短的?你使用了什么方法?用4人小组进行讨论,并指定同学发言。

- (2)总结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通常需要将待比较的物体的一端对齐。

- (3)请一位同学运用刚刚总结的方法,比较两张纸条的长短,并在黑板上标记“长”和“短”。

- (4)鼓励一名同学上台比较两条毛线的长度,展示比较过程。

- (5)开启自由练习环节:同桌两人可以选择任何物体进行比较,如学具、手、胳膊等。

- (6)通过抽样演示,让几组同学分享他们的比较结果。

- (7)完成课本第5、6题的练习。

3. 比较高矮的活动:

- (1)刚才我们已经比较了铅笔的长度,现在来看看人的身高。我们如何描述两位同学的身高?(引导学生讨论“高矮”并在黑板上写下)

- (2)请两位身高差异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询问其他同学:谁比较高?谁比较矮?

- (3)再请两位身高差异不大的同学站起来,讨论是否能够凭肉眼判断他们的高矮。引导学生思考比较的方式并进行小组讨论。

- (4)各组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 (5)进行一个小活动:四人小组在前面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让每位同学都参与。

- (6)完成课本第7、8题的练习。

4. 总结环节:

-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比较物体的长短和人的高矮,建立了基本的比较方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提到的方法,还有许多其他的比较方式。我鼓励同学们多动脑筋,创造出更多的比较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感受数学的魅力。

课后,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思考题,比如在他们的生活中还能看到哪些地方涉及到长短和高矮的比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5篇:简约实用的小学数学课件
拓展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感知并用自身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判断图形或物体某一面是否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2. 通过观察和测量活动,促进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并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正方形与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培养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 长方形纸片与正方形纸片各若干

- 一把直尺、一块三角尺

- 钉子板和橡皮筋

- 幻灯片或其他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幻灯片展示:通过播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观察: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用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品,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分享个人见解。

二、实际操作与验证

1. 猜想讨论:询问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有什么猜想,让他们与同桌进行交流,讨论各自的思路。

2. 动手验证:

- 学生使用学具,通过量测、折叠等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

-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强调说出证明过程的重要性。

3. 反馈讨论:

- 引导学生从长方形的对边入手进行讨论,老师相机板书,提升对边概念的认知。

- 探索长方形的角,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并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观察并进行证明。

4. 归纳总结:

- 通过刚才的活动,询问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新的认识和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归纳。

练习活动

1. 钉子板活动: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将其变形为正方形,讨论两者的特点。

2. 书面练习:在书上完成p64第7题,绘制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讨论相关问题。

3. 拼图活动:

- 使用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 用1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试着拼出不同的长方形。

4. 思考题:学生思考如何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大的正方形,培养创新思维。

三、课堂小结

- 向学生提问,询问他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和感悟,鼓励他们分享个人的学习体验和理解的内容。

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在书中标注出不理解的地方和问题,以便于下次课堂讨论。这不仅帮助学生理清概念,还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