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分享

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分享(5篇)

时间:2024-12-13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这篇文章介绍了适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语文课件设计和使用方法,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发展。
第1篇: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教学目标

1. 通过改写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整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理顺思路。

3. 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作,先列提纲以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将剧本《负荆请罪》改写成完整的故事。

2. 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外形、语言和行为等方面来突出其特点。

教学准备

准备《负荆请罪》的剧本及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

课时安排

总共分为三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

1.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理解改写的基本要求。

2. 进行集体交流,确保全体学生了解将剧本改写为故事的具体要求。

二、指导。

1. 解释改写的含义,确保学生对此有明确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回顾剧本内容,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理解,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开始改写练习:

- 列提纲:指导学生理清主要情节结构。

- 刻画人物:讨论如何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

- 引导学生揣摩原作的内容,思考如何适当地表达。

- 鼓励学生借助自身生活经验,丰富人物形象。

三、学生讨论交流。

1. 整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 讨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探讨如何通过细致描写来刻画角色。

四、学生自由习作。

鼓励学生独立进行习作,充分发挥想象力。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习作。

1. 学生逐一朗读自己的习作,增强自信心。

2. 开展习作欣赏活动:讨论每篇习作的优点及改进方向。

3. 识别习作中的精彩之处,分析具体的写作技法。

4. 收集学生的修改建议,以促进再次创作。

二、学生修改习作。

1. 学生对照其他习作,反思自我作品中的优缺点。

2. 核查习作是否符合改写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

3. 在小组内交流和评议作品,分享观点。

4. 完成最后的自我修改,精炼作品。

三、抄写习作。

鼓励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认真抄写在本子上,以巩固学习效果。

第三课时

一、组内交流,品评习作。

1. 组织小组内的习作交流和品评活动,增进彼此的学习。

2. 推选小组内的优秀文章,以激励创作。

二、全班交流优秀文章。

1. 学生朗读小组推荐的优秀作品,培养欣赏能力。

2. 学生进行点评,教师给予点拨,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3. 师生共同进行优秀作品的推荐和欣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上述课程设计,学生将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改写任务,还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表达能力。

第2篇: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本课的11个生字,增强他们的汉字识字能力;

2. 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特别是《四时田园杂兴》;

3.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诗句的含义,帮助他们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以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4. 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美的情感,养成日常积累文学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帮助学生感受到田园生活的诗意,引导他们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从而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学过哪些古诗呢?有没有同学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新歌,题为《四时田园杂兴》。接下来,我们将播放这首诗的朗读录音,大家可以先倾听一下。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随后教师介绍作者范成大的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人。作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诗人,他的作品在广泛的题材中,反映出农民的生活苦难与官吏的残暴,他的诗风以清逸淡远著称,留下了《石湖居士诗集》及其他不少经典作品。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 释题阶段。请同学们思考,“兴”字的含义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标题的意思,并猜测一下诗内容可能涉及的主题?

2. 教师范读全诗后,学生小声自读,思考诗中描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活动是什么,你又是通过什么推测出来的?

3. 随后,请几位同学试读全诗,教师引导回答上述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语,并记录下来。

2. 小组围绕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彼此的理解。

3. 全班交流,重点解析一些关键字:如“昼”表示白天,“耘”指除草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诗句中的意义。

4. 引导学生试着解释整首诗的意象:

“白天在田里除草,夜里忙着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庭的重任。虽是幼童不知耕作织布,却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玩耍。”

5. 进一步请同学们思考:后两句中孩童的天真行为意在衬托什么?(旨在体现农民勤劳质朴的生活方式。)鼓励学生观察相关图画,并描述画面的内容,例如抓住儿童的神态、动作和想象他们的语言。

6. 在此后,鼓励学生自由朗读整首诗,尽量想象出诗的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五、总结本课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朴实亲切,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它细腻地描绘了忙碌而愉快的劳动场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并预习下一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授课组织,引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今天,我们将翻开新的篇章,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请同学们准备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接下来让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先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也请同学们跟着一起认读生字词,如: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特别要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以免混淆。

三、释题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先思考课题,“小儿”所指的是什么?“垂”的意思又是什么?它在诗句中表示什么样的动作?引导学生对“垂钓”的理解,帮助他们明确小儿在钓鱼的意图。

四、学习前两句

1. 指名读出第一句,思考这句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什么样的小孩正在钓鱼?从何处能看出他年纪尚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些词。

2. 讨论“蓬头”的含义,我们可以联想到孩子头发凌乱的样子。随后深入分析“学垂纶”的含义,理解其中的意境。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他们对汉字和诗歌的敏感度,提升整体语文素养。

第3篇: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新学的生字词。

2. 通过朗读与背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能力,特别是能够背诵喜欢的段落。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激发他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与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 感受并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理解作者细致的描写以及丰富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多样的修辞手法传递的情感。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激发学生对珍惜时间的深刻体验。

教学准备

- 收集一些关于惜时和伤时的古代诗词、名言佳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预习题纲

1. 认真读准生字词,做到理解和掌握。

2.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 搜集相关古诗词与名言,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一、情景导入

- 教师播放时钟“嘀嗒”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听后感受,感受时间的流逝。

- 介绍作者朱自清,引导学生关注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 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作时的心理感受,抓住文章中反复提及的“叹”和“悔”两个字,理解全文情感的核心。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 (一)深入研读第三自然段

1. 找出并专注阅读包含“叹”的段落。

2. 注意“碗”和“伶俐”的用字及其读音。

3.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表达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4. 仿照作者的写法,创作几句关于时间流逝的描写,培养写作能力。

5. 体会叠词在文中运用的巧妙性,与同学分享感受。

6. 学生用感情朗读本段,增强语文表达能力。

- (二)分析第二、四自然段

1. 找出和深读包含“悔”的段落。

2. 学习“徘徊”等词语的写法及读音。

3. 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分享理解与感受。

4. 理解作者的悔意从何而来,进行深入探讨。

5. 体会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巧妙。

6. 用感情朗读这一部分,提升朗读技巧。

- (三)略读第一、五自然段

1. 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子的优美,讲解标点符号“;”的用法。

2. 讨论文章开头的写作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 让学生分享学习后对时间的思考,引导其反思人生和时间的关系。

2. 鼓励学生提供其他描述时间飞逝或劝人珍惜时间的诗句或名言。

五、背诵课文

-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不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第4篇: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复习与巩固生字词的使用与理解。

-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感。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并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2. 认识到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重要性。

二、复习与探究

1. 回顾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匆匆》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

-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接着进行重点字词的听写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记忆与理解。

2. 合作与交流

- 追问环节:

- 让学生试答文中第四自然段的追问次数(六次),以及作出回答的次数(前两次)。

- 引导学生思考:在文中后四次追问中,在他们看来,什么才算是留下生命的痕迹?哪些做法可以被称为没有虚度生命呢?可举出身边人的例子,比如父母或老师,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和珍惜这些生命的印记。

- 朱自清的感悟:

- 引导学生分享对朱自清的认识,结合他的成就与人生经历,探讨他是否在世上虚度了光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 名言警句的交流: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珍惜时间与生命的名言,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经典的名言供学生朗读,加深理解。

三、朗读指导

通过带着情感去朗读文章,增强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1.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与背诵,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2. 组织小组朗读比赛,通过相互学习提升朗读以及理解能力。

四、巩固与延伸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促进读写结合:

- 请学生思考自己的时间是如何流逝的,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感知时间的珍贵与流逝。仿照朱自清的写作风格,记录下这些细节,并赋予时间以生命的意义。

- 学生完成后可以在班上自由朗读,教师和同学们可以给予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共同促进进步。

通过以上活动步骤,学生不仅能够复习课文内容,提高了朗读能力,也在情感上对珍惜时间和生命的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与理解。

第5篇: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分享
拓展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书写14个生字,以及用这些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达到正确读写的能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带来的热闹氛围,并理解传统文化和民族文明的内涵。

3. 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与略写的有效运用。

重点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体验老北京春节的盛大和热闹,从中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性。

2. 难点:学习作者在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时所采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与老北京过春节相关的图片、资料。

2. 学生搜集并整理春节的来源、传说、习俗等资料和图片,进行复习。

3. 学生认真预习并准备好本节课的导学稿。

4. 制作PPT课件以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讨论“寒假生活”,分享难忘的经历。

二、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 组织学习“单元导读”,明确本组主题及学习目标。

2. 教师引导:“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对其一定有所了解。那么,关于春节的来源和习俗,你们又知道多少呢?

3.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春节资料。

4. 教师总结发言,导入并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 通过课件展示文中难点词语,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子流畅性,讨论印象中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体会其中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 提出自学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补充导学稿,准备小组交流。

2. 小组内部讨论,确立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 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1) 学生讨论课文是如何按顺序描写老北京的春节,重点提及人们在各个日子的活动,并分析这样写作的好处。

(2) 选择感兴趣的段落进行展示性朗读,分享个人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 阅读“阅读链接”,思考《北京的春节》和其他文章在写作方法上的区别。

2. 小组内进行交流(全班汇报),从文章的结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教师总结并进行对学生的写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

运用所学的表达方式,写下自己过春节时的情景和感受,尝试将热闹的气氛、家庭的团圆融入自己的文字中。这一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节日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