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课件分享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课件分享(5篇)

时间:2024-12-13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针对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的课件设计,强调互动性与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促进知识的有效吸收与运用。
第1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课件分享
拓展

新标题:探索长城的伟大奇迹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字音和词义,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

2. 理清课文的主要观点,理解长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长城的伟大象征。

教学准备:

准备好相关课件和长城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去探索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和智慧的长城。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结晶,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进行课文的范读,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及语句的流畅程度。

2. 你们在听朗读时最关注哪些地方?请分享你的观察。

3. 学习生字词:

(1)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让学生逐一读出,进行强化记忆。

(2)进行词语组词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蜿蜒、崇山峻岭、了望、屯兵、堡垒、互相呼应、凝结、陡峭、气魄、雄伟、奇迹。

4. 组织齐读课文,确保每位同学能够流利地朗读。

三、再读课文,寻找大意:

1.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

2. 逐段分析:

(1)描述长城的全景,展现其规模的雄伟。

(2)细看长城的构造,强调其坚固程度。

(3)联想到古代人民的辛劳与奉献。

(4)探讨长城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布置作业:

1. 选择生字组词,以深化对字词的理解。

2. 练习熟读课文,力求语音准确、流畅。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 观察远景图:

(1)长城的远景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2)在课文中,如何具体描述长城的“长”?

(3)讨论长城“长”的特点所在。

2. 学习近景图:

(1)作者在观察长城时,有哪些独特的视角?

(2)这一部分包含了多少句描述?又介绍了哪些重要的建筑元素?

(3)图文结合,明确它们在长城上的具体位置。

(4)进行小结,强调每个细节的重要性。

3. 综合两图,再学习第三节:

(1)为何作者会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

(2)哪些描述展现了长城的修筑过程的艰辛?

(3)如何理解“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这句话?

(4)鼓励学生想象古代人民如何统筹规划,完成这一伟大工程。

4. 阅读第四段:

(1)探讨长城为何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2)思考并表达作者对长城的深厚情感与敬意。

二、总结全文:

1.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一句话,进行讨论。

2. 总结发言,分享对长城的理解与感悟。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继续挖掘课文内容,完成组词练习和课文的再次朗读练习,增进对长城的热爱与敬仰。

第2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课件分享
拓展

标题: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文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够生动地描述文中的场景。

2. 理解句子“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的深层含义。

3. 体会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传递与共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提到童年是美好的,许多童年往事都令人难以忘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

(在黑板上书写课题,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内容。)

2. 全班齐读课题,增强课堂氛围。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鼓励他们用心思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鼓励他们以正确流畅的方式读出全文。

2. 读书交流环节:

- 请学生阅读他们感兴趣的段落,分享他们的感受。

- 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一件事,以及作者想表达什么。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 “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 在文章中找到描写“我”喜爱桂花的句子,且解释其中的原因。

-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 探讨“摇花”对于“我”的重要性,尤其是“总是”这个词的意义。

- 鼓励学生圈画出描写“我”摇桂花的句子。

-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的意思。

- 鼓励学生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 讨论,为什么“桂花纷纷落下的情景就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 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 理解思乡情感的表达。

- 解析“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话所传达的作者情感。

四、课堂总结

1. 通过回忆摇桂花时的趣事,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浓厚的热爱。

2.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思考自己是否有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2. 开放性讨论,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回忆,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增进对故乡及童年生活的珍惜与感悟。

第3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课件分享
拓展

将心比心——四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唯有将心比心,才能让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如何以心换心,增加理解与包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我们展现同理心的场景。想象一下,当你在公交车上坐着,突然进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或者你在街头走着,看到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此时此刻,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今天,我们将一同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探讨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应如何以心换心,给予他人帮助与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让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时可以向同桌请教。

2. 同桌间相互朗读,帮助彼此纠正发音不准的地方。

3. 全班分享:课文中主要讲述了哪两件与“将心比心”相关的事情?

4. 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 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深入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一段学到了什么。

2. 自由阅读第二自然段,寻找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横线标示。

3. 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对这一段内容的理解。

4. 标记文中阿姨和母亲的对话,思考这段对话给你带来了什么感悟。

5. 学习完课文后,分享你想对阿姨和母亲说的话。

6. 全班交流: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你是如何处理的呢?

7.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传达出课文的情感。

四、巩固延伸

1. 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你生活中的相似事件,分享你的经验。

2. 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补充练习:

-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为了照顾抱着孩子的阿姨,自愿让座。

- 在繁忙的超市中,帮助不认识的老奶奶找到她所需的商品。

- 在街上,伸出援手,协助一位残疾叔叔捡起他掉落的物品。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将心比心”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样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加善解人意的人!

第4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课件分享
拓展

标题:探讨“魏格纳的发现”——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通过上下文的线索,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如“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

2. 能够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到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必要性。

3. 通过课堂讨论,能够分享个人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强调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探索的意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 在黑板上书写课题,与同学们一起朗读。引导学生思考:“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

1. 自由阅读课文,要求以正确、流利的方式阅读,并尝试理解文中生词。

2. 进行自学反馈,鼓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解决。

3. 指名学生分节朗读,强调朗读的技巧与感情投入。

4. 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并寻找课文相关段落进行再读。

三、观察和讨论

1. 分小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尝试找出南美洲的巴西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之间的相似之处,质疑魏格纳的发现是否成立。

2. 重读第五自然段,讨论“崭新的奇想”与之前观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四、分析与探究

- 魏格纳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他从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中寻找到关键证据。

- 研读第七自然段,理清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讨论“中龙”的发现如何证明其理论的有效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中龙无法飞渡重洋,那么它们必定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这一切都指向了魏格纳的发现。

五、感受交流

1. 学生再次默读全文,并思考魏格纳的发现依赖于什么?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讨论他们从这一发现中感受到的科学探索精神。

六、作业安排

1. 完成《黄冈》书中的第8课内容。

2. 进行同步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在学习中收获知识与乐趣。

第5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课件分享
拓展

《登山》是一篇生动描绘列宁在艰难环境中勇敢攀登的文章,叙述了他为看日出而两次走过悬崖边的小路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导师那种勇于面对困难、自我磨炼意志的崇高精神。文章的最后一段,列宁所言的三句话,正是全文的灵魂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一段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自主学习,直击要点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要帮助他们通读课文,形成对全文的整体把握。

(1)填空练习:本文讲述列宁在进行一次登山时,和巴果茨基两次走过同一条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他对这条路感到恐惧,而第二次走则是为了克服这种恐惧。

(2)根据“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结构分段,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3)找到文章的中心段,进行标记和朗读。

2. 检查自学情况:

(1)展示学生的填空作业,班级共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修正。

(2)随机点名回答如何分段并阐述段意。

(3)组织学生朗读文章的中心段。

二、紧扣中心,扩展理解

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第一句话,通过相关段落感受走险路的惊险与艰难。

(1)展示高亮的句子:“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2)引导思考:句中的“它”指代什么?列宁对它的恐惧体现了怎样的感受?通过阅读,引出两个重要的语段:

语段1:“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过了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

教学步骤如下:

① 画面描绘。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标记出描写巴果茨基经历的关键字词,如:背贴、扭转、不看、碎小、慢慢、移动、舒。

② 深入品味。引导学生讨论所选择的字词所隐含的深意:“背贴”强调了道路的狭窄;“扭头不看”反映出深渊的可怕;而“碎小”、“移动”则表现了走路的艰难。这些细节都为下文理解列宁的意志强大打下了基础。

③ 情感朗读。基于对内容的理解,结合情感朗读,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走险路时的惊险和恐惧。

语段2:“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提问这一段告知我们什么?联系前文,学生们能够发现列宁面对危险时的内心挣扎。

(3)引导学生讨论:“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句话的含义:不仅表明路途的危险,也体现列宁勇于直面现实的态度。

2. 展示文章的第二、第三句话,联系其它相关内容,以探讨人物的品质。

(1)投影:“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询问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半段时,列宁对“害怕”的态度如何?这些态度从何能够看出?“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又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 找出关键句。通过阅读寻找能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并进行朗读。

② 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通过这种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学生们将不仅能理解文本的表层意义,更能领悟到列宁的崇高精神和坚定品质,增强他们自身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与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