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课件(5篇)

时间:2024-12-13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件专为小学二年级设计,内容涵盖基础数学知识,包括加减法、图形识别和简单应用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兴趣。
第1篇: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拓展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通过实际长度比较。

3. 学会利用1米的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借助观察、探究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米”的概念,同时体验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知识的探索,让学生感知数学不仅存在于书本中,还源于并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增强对这一概念的印象。

教学方法:

- 教法:讨论和演示,通过直观的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 学法: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

教学准备:

所需工具包括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以及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 提问:

-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大约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度,并分享感受。

(学生可能会认为很麻烦或累)

对!为了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使用“米”作为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 通过猜测游戏,看看1米有多长,可以用手比划进行初步感知。

- 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知1米的长度,讨论身边的物体中,长度接近1米的有哪些。

2. 厘清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 讲解1米等于100厘米,使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3. 实际测量:

- 使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以及学生的身高等,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米”的认知。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 铅笔长15米。()

- 课桌高70米。()

- 一棵树高16厘米。()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

在本节课中,你们学会了些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数学知识,尤其是在测量和理解长度单位方面能够建立扎实的基础。

第2篇: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拓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件

学习内容:“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 尝试掌握逆推策略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 在小组合作和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欣赏和借鉴同伴的优点。

4. 提高学生在加减乘除运算方面的口算能力,增强数学基础。

学习重点:

运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理解和掌握逆推思维的运用方法。

学习过程:

1. 教师开始课堂,通过点名考勤的方式,确认学生到课情况。

2. 认识新同学:每位同学进行1分钟的自我介绍,彼此更加了解。

3. 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以更好地进行小组讨论。

4. 教师讲解“分梨”问题的解决思路:设想一个篮子里有若干个梨,分配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取出一半再加一个给第一个人;之后再从剩下的梨中取出一半再加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从余下的梨中,取出一半再加三个给第三个人。最终,篮子里不再剩下梨。问:最开始篮子里有多少个梨?

1.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此问题的解决方法。

2. 然后,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思路。

3. 教师进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

4. 知识小结:逆推解题策略的核心在于从结果反推回去,注意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关键在于找到条件,逐步分析出问题。

5.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相关例题,题目为: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其一半加一个给第一个人;接着再取余下梨的一半加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完成后进行集体交流,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6. 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培养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技巧。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加强了对逆推思维的理解,还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如何表达自我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这种解题思维,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第3篇: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拓展

今天,大家在课堂上一起探索并学习了如何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大家体验了不同测量方式的乐趣,深入理解了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开课之初,我们通过量课桌的长度,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虽然每个人的结果都有所不同,但这一情况恰恰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通过这个问题,大家认识到,只有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尺子。

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观察自己手中的尺子。尺子上标有不同的刻度线和数字,通过对这些刻度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厘米(cm)这个长度单位的含义。作为学生们的第一步,我们一起探讨了1厘米到底有多长,理解了尺子上每一大格对应着1厘米相比我们手指、图钉等实际物体的长度更具象。

为了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理解,同学们通过比划、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开始寻找和描述身边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观察力,也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感知到的数学事实。每当有同学成功找到了生活中对应的物体,教师便给予赞赏,为他们的探索增添了一份乐趣。

接下来,我们着手学习如何使用尺子进行准确的测量。通过老师的示范,大家了解到测量的基本方法: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对应看另一端的刻度,这样便能准确读取物体的长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展示了不同测量方法的例子,让同学们识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进一步巩固了学习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探讨与实践,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而且掌握了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为了让所学知识更加扎实,我们还进行了相关的练习,帮助大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学生们分享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纷纷表示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期待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希望今天的学习能够激励大家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继续探索和进步!

第4篇: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拓展

教学内容

本教学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涵盖第67至70页。

教学目标

1. 理解在不同的观察位置,物体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2. 通过实践活动,正确识别三种观察方式下(正面、侧面、背面)所见物体的形状。

3.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在互动中共同学习和成长。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不同位置辨认简单物体的具体形状。

教、学具准备

准备学生们喜爱的玩具、小黑板、纸张及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引入,创造学习情境

1. 声音猜动物:播放包含多种动物叫声的VCD,鼓励学生猜测出有哪些动物,并询问他们是如何根据声音来判断的。

2. 遮挡卡片辅助猜测:展示一些动物的卡片,遮住部分动物图像后请学生猜测,然后逐渐移除遮挡物,询问他们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3. 观察不同方向的动物: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注意到不同动物的形状,告诉他们今天将通过观察不同位置的物体来了解形状的变化。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观察位置的物体形状

1. 小组活动:请每位学生拿出汽车玩具,进行小组交流,描述在自己座位上看到的汽车外形。

- 学生反馈:如“我看到了车轮”、“我看到了车灯”等。

2. 画形状比赛:组织一个画画比赛,请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汽车形状简单而准确地画出来。

3. 展示图画:将学生的画集中在黑板上,鼓励每组小组长介绍自己组的图画,讨论观察到的形状和位置的关系。

4. 交换观察位置:让学生换位置再一次观察汽车,并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

5. 个人玩具观察与绘画: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在新位置观察后绘制出其形状,并最后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三、应用拓展

1. 找朋友:学生将各自的数学书叠放在桌上,从自己的位置描述书的形状,同时教师出示相应图片供学生判断。

2. 连线游戏:根据教科书第70页的第一题,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同位置下的汽车形状并进行分类。

四、小结评价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时呈现出多样的形状。通过观察与表达,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伴随其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因此,我们应更加热爱生活,乐于探索身边的每一个细节。

第5篇: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课件
拓展

教学目标:

1. 能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会到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2. 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相应的乘法口诀来求得商,并能熟练进行口算,包括课堂上所学的各种除法题目。

3.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出商,并熟练掌握口算的技能。

教学难点:

能否从日常生活中主动识别出需要用除法来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准备视频展示台、数学图形及相关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利用情景图片吸引学生注意。

2. 出示相关的情景图,询问学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

3.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揭示课题:“我们将继续学习如何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学习新课

1. 请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图意,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 (1)如何列出除法算式?

- (2)如何求得商的值?

3. 向全班反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及答案。

4. 完成课本中相关内容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结

1. 课堂结束前,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惑吗?”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发问能力。

四、课堂活动

1. 进行课堂活动,书上80页:

- (1)如果将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有多少根?

- (2)如果将63根小棒每份分9根,可以分成多少份?

- (3)72根小棒平均分成8份,每份有几根?

- (4)56根小棒每份7根,可以分成多少份?

2. 练习题十六,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填表。通过“小马拉车”这一趣味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练习。

五、课堂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练习题十六,第2题,鼓励学生在家继续实践并巩固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识别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