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10篇)

时间:2024-12-13 课件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探讨小学美术课件的设计原则、配套说课稿的编写技巧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教案,旨在提升美术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艺术感知力。
第1篇: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拓展

小学美术课程教案:向日葵的花纹装饰

活动目标:

1. 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花纹与图案对向日葵的花盘及茎叶进行装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美术表现能力。

2. 教会学生使用相似色进行背景涂色,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使用不同规律的色块来完成作品。

活动准备:

- 向日葵花纹范例及范图若干张

- 绘画工具:水彩笔、彩铅、画纸

- 示范板、画框(用于作品展示)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复习引导:老师提问:“同学们,有哪位大画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作品?他创作的向日葵画作,你们都知道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回忆凡高的《向日葵》。

2. 描述向日葵:进一步询问学生,“向日葵在你们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它的颜色、形状和特点是什么?”鼓励学生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向日葵,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欣赏范画

1. 不同作画方式的了解:介绍凡高的《向日葵》是用油画技法创作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方式——线条装饰画。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线条装饰画和油画有哪些不同之处?”

2. 欣赏花纹和图案:展示不同的花纹和图案,问学生:“在这些花纹中,哪一种是你最喜欢的?你能再画出一些你知道的漂亮花纹吗?”鼓励个别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意。

三、提出作画要求

1. 构图要大胆:提醒学生在构图时要保持大胆和流畅,强调向日葵的花盘应画得圆而大。示范不同形状和动态的花瓣,让学生自由发挥。

2. 花纹装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装饰花瓣和茎叶时,要注意花纹的整齐和密集,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3. 背景涂色技巧:强调背景色的选择,学生应使用相似色,并运用不同形状的色块进行排列涂色,创造出层次感。

四、学生作画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动手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艺术表现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指导,提供建议,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灵感。

五、作品展示

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鼓励每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设计理念。通过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总结: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向日葵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提高了他们对花纹与色彩的应用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与创造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探索更多的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美术语言。

第2篇: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拓展

教学内容:机器人

教学目标:

1. 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知识,认识机器人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能够独立绘制或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机器人。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机器人种类、特点及功能,使用多种绘画工具进行艺术创作或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

2. 学会在作品中表达机器人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难点:

1. 通过创作生动体现机器人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 以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一、组织教学

1. 首先,老师准备一些关于机器人的资料和图片,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一主题。

二、导入新课

1.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位特殊的小朋友——机器人!它们会做哪些事情呢?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生活的呢?

2. 讨论与互动:孩子们,现今的社会中确实有很多种类的机器人在发挥作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科技创新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3. 观察与分析:教师展示一幅机器人图画,让学生描述图中的内容和构图是否饱满,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

4. 作画指导:接下来,老师将示范一幅《机器人》的绘制过程:

(1) 先进行头脑风暴,想象一下你的机器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2) 动手绘制机器人,注意它的形状与特征。

(3) 添加背景,使画面更生动。

(4) 上色,给机器人增添一些色彩,使它更加鲜活。

5. 欣赏儿童画:接下来,我们将欣赏小朋友们的作品,讨论每幅画中的机器人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和特点。挑选几幅作品进行点评。

6. 交流分享:在欣赏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意和独特想法。

三、学生作画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动手创造自己的机器人画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独特设计。

四、讲评与总结

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将对他们的创作进行讲评,尤其表扬那些具有独创性的作品。老师也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思路。

板书设计:

- 主题:机器人

- 机器人的制作过程:

1. 想象

2. 绘制

3. 添加背景

4. 上色

作品展示环节中,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他们的创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艺术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

第3篇: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拓展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感受颜色的美,了解同一种颜色的不同特点。

2. 教会学生使用不同明度的颜色创作一幅作品。

二、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颜色的明度变化。

三、教学难点

在作画过程中,怎样合理利用明度进行对比。

四、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颜料、毛笔、铅笔、调色盘、水桶等。

五、教学课时

此次课程共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专注于颜色的调制,第二课时则强调颜色的装饰性应用。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单色画的魅力。通过这堂课,我们会学习如何从同一种颜色中提炼出不同的深浅变化。

(二) 授课

1. 复习学生的颜色知识。

(1) 请大家针对课本中不同的颜色进行辨认,接着我们来看今天的学习内容。

(2) 现在展示三种不同明度的蓝色:一种是普通的蓝色,一种是较浅的蓝色,还有一种是较深的蓝色,大家来试着区分一下。

2. 指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三种蓝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明度。

3. 提问学生:如何使同一种颜色变得更深或更浅呢?

(1) 可以通过加入白色或黑色来调节,也可以加水进行稀释,这就是颜色的明度变化。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下明度的定义。

(2) 有没有同学能想到其他方法来调整颜色的明度?我们发现,想要变得更淡,我们可以使用一种本身就已经很淡的颜色来涂抹。

4. 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调色,并提出相关要求,要求学生在调色时要注意颜色的搭配和明度的变化。

(三)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学生们可以大胆地进行练习。首先,他们可以选择原色和间色进行调配,然后再尝试使用复色进行更高级的颜色组合。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予反馈与建议。

(四) 讲评学生作品

最后,我们将进行作品评讲,同学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与体会。在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颜色的使用,还要关注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美感。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绘画的乐趣,探索颜色的无限可能性!

第4篇: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拓展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通过植物的线描写生,帮助学生练习写生技巧。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并通过线条表达自身的观察与感受。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造型能力。增强他们用艺术的语言去表现自然的思维与创造力。

3. 情感目标: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珍惜生活、欣赏美的情感,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艺术与自然结合的乐趣。

二、内容分析

1. 重点:

- 正确的观察方法以及运用线条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2. 难点:

- 理解植物的结构以及特征,通过观察提炼出植物的核心细节。

三、教学方法

- 讲解:通过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

- 演示:通过示范展示线描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手段

- 演示和讲解结合,利用图画和实物促进学生对Plants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内容主题为“植物写生”,突出观察与线描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从身边的环境入手,带领学生观察公园、花坛和家中的植物,讨论其各种形态,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色彩和生机。

2. 新课讲授:

1. 互动提问:引导学生分享对植物的认知,包括名称、特征及姿态,提问他们有没有喜欢的植物以及对植物寓意的了解。

2. 欣赏美术作品:展示与讲解中国画《君子兰》和其他同学的植物线描画,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特征分析:选择几种植物进行观察,指导学生从整体到细节进行分析,强调正确的观察方法,避免只关注局部的误区。

4. 深入讨论:

- 讨论植物的生长特点,并询问不同角度观察下的花和叶的变化。

- 探索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在画作中得到表现。

5. 实践作画:

- 引导学生进行植物的写生,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作业给予个别指导,提醒他们注意线条的多样性,如繁简、疏密、长短、曲直、交叉等变化。

6. 总结与展示:

- 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升班级的艺术氛围并总结学习要点。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次美术课,学生不仅学习了植物的线描技法,还增强了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此外,积极的互动和展示环节让学生们感受到创作的快乐与成就,这对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与未来的学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5篇: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拓展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对称与均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存在的对称与均衡现象。

2. 学习运用剪纸、绘画等艺术形式创作出体现对称与均衡的作品。

3. 培养学生对对称与均衡现象的感受能力,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体会。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对称与均衡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判断其在日常生活及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材料表现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展示对称与均衡现象的教具(如贴图),或借用天秤,并收集对称与均衡形式的艺术范画;学生则需准备剪纸材料及其他可以用于创作的工具。

课堂教学流程:

一、引导阶段:

1. 教师展示对称形式的艺术作品,提问学生:什么是对称?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鼓励他们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现象,例如:蝴蝶的翅膀、人的脸等。

2. 引导学生翻看书本中关于对称的知识窗,了解不同类型的对称形式,包括中心线对称和中心点对称。

3. 赏析书中展示的对称范例,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身边的对称例子,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发展阶段:

1. 教师出示活动贴图,要求学生在中心线或点的一侧摆放一个形状,接着选择合适的形状放置在另一侧以形成对称效果。

2. 通过更换一侧的形状,引导学生理解均衡的概念,帮助他们辨识不同于对称的均衡状态。

3. 赏析书中或教师收集的均衡形式的图例,使用纹样骨格的方法进行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

4. 鼓励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均衡现象,讨论他们的感受与思考。

5. 小结对称与均衡的共同特点:二者都给人以整齐和稳定的视觉感受,有助于塑造平和的情绪。

三、学生创作:

1. 组织学生进行剪纸、拼贴和绘画活动,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创作一幅体现对称或均衡形式的艺术作品。

2. 教师在创作过程中提供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对称是指两侧或四周的形状相同,而均衡则强调视觉上的平衡,形状和色彩不必完全一致。

3. 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师生之间的互评,鼓励学生表达对彼此作品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拓展活动:

回家后,鼓励学生利用立体材料进行对称或均衡的创作,鼓励他们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与兴趣。

第6篇: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拓展

关于太阳的美术课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熟悉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感官体验,通过揉、捏、粘、压等技法进行简单的浮雕造型创作。

2. 通过对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样设计,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耐心与细致的工作态度,提升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利用泥塑技法表现太阳的脸部和光芒。

教学难点

创作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造型,并运用富有个性的色彩表现。

教学方法

采用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以及问答法等多种教学策略。

教学准备

准备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以及橡皮泥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一个谜语引入课程,询问学生谜底是什么。听到大家反应是太阳,老师进一步讲述太阳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它却感到无聊,因为它没有漂亮的衣服。于是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太阳设计美丽的花衣裳,为今天的绘画内容做好铺垫。

二、欣赏感悟畅想

老师请学生思考太阳的组成部分,包括中间的圆球和外面的光芒,并引导学生讨论太阳的颜色,强调常见的红色和橙色。接着,老师示范如何为太阳绘制花衣裳:

1. 首先,从绘制一个圆形作为太阳的基本形状开始;

2. 然后,鼓励学生为太阳添加花纹,介绍点、线、面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各种花纹;

3. 最后,展示如何用丰富的颜色为太阳的花衣裳增添生机,强调使用相近颜色搭配的技巧。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令太阳的花衣裳变得更加美丽。

三、体验创新

当学生忙于创作时,老师巡回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提供建议,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独特见解。

四、作品展评

1. 组织学生之间的互评,让他们分享彼此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思路。

2. 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反思自己的作品,并请老师进行总评,共同赞赏每位学生的创意。

五、小结

老师最后总结本节课的亮点,称赞学生们的努力与创造力,讲述太阳收到花衣裳后满心喜悦,并通过一封信表达对学生的感谢。信中提到:“小朋友们,你们的创作让我焕发了新生,非常期待你们来我的阳光下做客!”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不仅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表达了自我,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第7篇: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拓展

课题:学构图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理解: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认识到构图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2. 技能培养:发展学生对于画面组织和安排的能力,帮助他们能够合理配置画面的构成要素。

3. 综合能力提升: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形象表现和概括能力,使其能够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艺术作品。

教学重难点:

- 理解构图的基本原则与要素。

- 如何在实际创作中有效地组织和安排画面元素。

教具学具:

- 绘画工具(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

- 画纸

- 参考图片(静物与风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课堂开始前,检查学生的绘画工具,确保每位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学习材料。

二、讲授新课

1. 导入环节:

- 向学生解释构图的基本概念,指出构图即为对画面元素进行有效的布局,也可以称为“布局”或“经营位置”。“今天,我们将探索如何将不同的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2. 教师演示:

- 教师展示几幅构图不同的作品,用以说明构图的重要性。强调“任何一幅画面的构图都存在着基本特征,只有在大小适当、位置适中和聚散合理时,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构图。”

3. 静物构图与风景构图的比较:

- 相同点:静物和风景都需要明确的表现主题,并且该主题需要在画面的重要位置上得到突出表现,确保大小、位置、比例适度。

- 不同点:

1. 静物构图是人为设置的物象组合,空间相对有限;而风景构图则是自然产生的无穷空间。

2. 在静物构图中,主要关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安排物象;而在风景中,则是选择最有表现力的取景点。

3. 静物的构图关系相对直观易判断;而风景由于空间的广阔和形态的多变,往往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思考。

三、学生作业与教师辅导

- 学生进行静物写生,教师在旁辅导,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在画纸上进行构图的尝试。

四、小结

- 最后,教师总结课堂内容,表扬那些表现突出、构图合理的优秀作业,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 课后将反思学生在构图方面的理解与应用情况,考虑如何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构图方面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升。建议增加更多实例分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在创作中得到更多的体验与体会。

第8篇: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拓展

小学美术课件与说课稿及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用夸张手法制作面具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提高制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创作中体验乐趣。

教学重点:

- 激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根据个人的兴趣,设计并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立体面具。

教学难点:

- 掌握面具五官的粘贴技巧,以确保面具的美观和实用性。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课前准备:

- 教师需准备多种不同形象的面具样本,供学生参考。

- 学生需携带:对开的报纸或其他纸张一张(以便制作面具底坯),16开纸一张(用于五官装饰,白纸或彩纸皆可),剪刀、胶水等工具。

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 老师与学生热情互动,展示准备的面具。可以通过编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播放音乐,让几位学生佩戴面具,随音乐表演,借此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创作欲。

2. 制作步骤介绍

- 制作底坯: 教师指导学生用对开的纸张或挂历纸,按照示范图折出面具底坯。

- 设计面具: 鼓励学生思考要制作什么样的面具。

- 准备五官和装饰: 通过剪、折、卷等多样的方法制作出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及其他装饰部件。

- 粘贴技巧: 强调粘贴时五官位置的重要性,特别是眼睛的准确性。可以建议学生先在面具上标记好眼睛位置后,再剪开圆洞,确保视线不被遮挡。同时,粘贴的先后顺序也要注意,从主要部件到次要装饰逐步完成。

3. 教师示范与学生实践

- 教师现场示范制作一个简单的面具,边做边讲解步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制作一个独特且符合自己个性的面具,发挥想象,追求创新。

4. 作品展示与评议

- 指导学生分组,一半学生佩戴自己制作的面具,另一半学生进行观察和评审。可以鼓励佩戴面具的学生分享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制作过程,增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与欣赏。

- 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上前展示和表演,促进现场气氛的活跃与参与感。

5. 课堂结束

- 组织学生整理教室,保持卫生。同时进行课后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心得,鼓励学生在下次课中继续创作和尝试。

教学札记:

使用废旧的购物纸袋作为面具材料,不仅能轻松获取,还方便进行剪裁、贴合、切割、镂空及拼接。由于这些材料具有多样的颜色,使制作出的面具效果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创意与实践热情。整体课堂气氛亲切而活跃,学生们在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第9篇: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拓展

课题:妈妈的节日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与喜好,感受到母爱的崇高与伟大,从而增强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绘画和手工制作,为妈妈的节日献上自己独特的心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绘画充分表达自己的祝福和愿望。

2. 创作一件实用且富有情感的礼物送给妈妈。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手工材料(彩纸、布料、皱纹纸、干花、线等)、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整理课堂环境,确保所有学生都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即将制作的礼物构思。

二、讲授新课:

1. 导入: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三月八日是什么日子吗?”引导学生回答“妇女节”。接着,询问:“在妈妈的节日里,你们都为妈妈做了些什么呢?”以及“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通过互动激发孩子们对母亲的思考。

2. 新授:

教师回应学生的回答:“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很爱自己的妈妈。现在,请你们讲讲自己妈妈的故事,或者拿出妈妈的照片让大家看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的辛劳与付出,例如,她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做家务、打扫卫生。教师强调:“妈妈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当你们懂事时,她会感到无比欣慰;而当你们遇到烦恼时,妈妈总是你最坚实的支持者,给予你理解和帮助。”

3. 作品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认为有哪些特殊的日子是妈妈的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可以为妈妈准备什么呢?”通过同学们的分享,展示一部分书中的插图,帮助学生形象化母亲节的氛围。

4. 发展阶段:

教师鼓励学生:“妈妈的生日虽然不一定有蛋糕,但每个孩子的祝福都不可或缺。现在,请大家动手为妈妈制作一份特别的礼物,表达你们对她的感激与爱。你们想要制作什么样的礼物呢?”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材料来制作?”进行材料的头脑风暴。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在课堂上巡视,给予个别学生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制作中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拼贴或立体制作,注意颜色的搭配与造型的新颖性。

四、表扬优秀作业:

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对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自信心与成就感。同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学习,欣赏更多有创意的作品。

通过本课的学习与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地理解和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还提升了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

第10篇:小学美术教学课件、教案与说课稿合集
拓展

有趣的鞋子制作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鞋子的多样性及其所展现的文化与民族特色,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鞋子风格。

2. 通过观察与讨论,掌握鞋子的外形特征及组成部分,学会运用不同材料和方法设计制作独特的鞋子。

3.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意,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材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使用各种材料与方法设计制作鞋子的技巧。

- 难点:创作出既有趣又具有特色的鞋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提前设计好有关鞋子的问卷,并搜集相关知识与图片。

2. 手工制作两只样鞋以供示范。

3. 准备一份有关不同风格与民族特色鞋子的课件。

4. 收集多种可用材料:彩色卡纸、即时贴、瓦楞纸、蜡光纸等。

学生准备:

1. 在家长协助下,通过网络或图书馆了解鞋子的相关知识。

2. 收集材料:广告纸、包装纸、彩色卡纸、布料、纽扣等。

3. 准备基本工具:剪刀、胶水或双面胶、油画棒或水彩笔。

教学理念:

本课程注重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强调知识与技能在美化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领悟艺术的独特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 学生在小组中分享《有趣的鞋》课前作业,老师板书课题“有趣的鞋”。

2. 老师表扬完成作业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发现与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找到的鞋子图片或资料。

3. 总结鞋子的历史与功能,激发学生对鞋子的好奇和兴趣,通过课件展示各类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鞋子的美。

二、发展阶段

1. 观察与分析学生带来的鞋子,讨论其独特性,了解鞋子的组成部分。

2. 通过展示老师制作的特色鞋子,引导学生展开创意,激励他们在课堂上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鞋子。

3. 分析材料与制作方法,分小组讨论材料的质地与颜色,交流如何将其应用于鞋子的制作中。

三、实践阶段

1. 示范制作鞋子的基本步骤:鞋底的剪裁、鞋面的连接,以及如何进行装饰。

2. 学生讨论设计思路,随后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与收集的材料,创作独特的鞋子。

3. 老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合理运用材料,认真装饰鞋子。

四、作业展评

1. 学生将完成的鞋子展示在讲台上,进行相互观摩与评价。

2. 通过设定标准(造型创意、装饰美感、颜色搭配)进行作品评价,评出优秀作品,给予试穿老师制作鞋子的奖励。

3. 老师总结本次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尚未完成的学生继续努力。

五、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橡皮泥制作独特的鞋型,或使用绘画方法设计有趣的鞋子,进一步拓宽创意。

六、整理收尾

各小组长负责整理活动用具和剩余材料,确保教室环境整洁。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看”、“想”、“说”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鞋子的多样性与美感。通过观察与实践,学生们展现了各自的创意与合作精神,成功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无疑是课堂成功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