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大班社会乐于助人教学设计与反思探讨

大班社会乐于助人教学设计与反思探讨(5篇)

更新时间:2025-01-17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旨在通过《助人为乐》主题,引导大班学生理解助人精神的重要性,通过游戏和讨论活动,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践。
第1篇:大班社会乐于助人教学设计与反思探讨
拓展

标题:大班社会《乐于助人》教案的启示与反思

在与大班的小朋友们互动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无论他们的年龄有多小,他们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与能力,这让我反思以前对他们的看法。早晨,当我走进教室时,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被几位小朋友的欢声笑语吸引了注意。黄诗瑶和黄瑾乐冲到我面前,一起开心地叫着“老师好”,这一刻,我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热情,但也因工作的未完成感到一丝焦虑。

当我正在整理桌子时,刘永浩主动提出要帮我抬桌子,我的第一反应是担心他们可能会出事故。于是我告诉他们先坐下等候,尽管我心中五味杂陈。看着他们失望地回到座位上,心中产生了疑虑:作为老师,难道我不应该鼓励他们的热情吗?为何要否定他们乐于助人的心呢?

于是,我决定向他们发出邀请,询问他们是否真的想帮助我。当他们回答“真的”时,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期待,我的心也被触动了。我告诉他们可以帮我,但必须小心谨慎。当他们欣然接受后,整个活动开始了。我在一旁指导,他们在我的引导下顺利将桌子摆放好,脸上的笑容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

这次小小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孩子们其实渴望参与和承担责任。他们愿意帮助他人,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我的保护可能在无形中压抑了他们的成长。我想,是否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去尝试,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通过这一上午的观察,我发现,班上的小朋友们都拥有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热情。他们不仅仅是天真无邪的小孩,更是有能力、有想法的小小成年人。而在我们给予关注和机会后,那些稍微顽皮的孩子们也能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和配合,反而更加乖巧。

这次的经历提醒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给予孩子们帮助别人的机会,不仅能让他们体会到施予的快乐,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与自我能力的认同。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助人的过程中成长,从而培养出乐于助人的品格与精神。

第2篇:大班社会乐于助人教学设计与反思探讨
拓展

标题:小班社会《乐于助人》活动方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

1. 让孩子们了解为他人服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从小能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意识,同时接受简朴生活的理念。

2. 通过体验和讨论,帮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乐于助人的行为。

3. 教育孩子们形成感恩、友爱和奉献的良好品德,成为新时代的小小志愿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使他们学会主动关心他人。

教学难点:如何将乐于助人的精神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活动中。

活动准备

准备包含乐于助人主题的图片、手工材料、投影设施(播放相关视频资料),以及简单的乐器(供孩子们唱歌使用)。

活动过程

1. 在教室的墙上展示关于乐于助人的各种图片,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2. 通过故事时间,讲述乐于助人的小故事,鼓励孩子们积极表达他们的想法,比如“你们有哪些帮助别人的经历?”这样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到,每个小小的善行都是值得骄傲的。

3. 播放短片或视频,让孩子们看到真实的乐于助人的场景,并跟随一起唱相关的歌曲,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随后,让孩子们分享观后感,讨论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4. 引导孩子们在教室里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学习爱护公共环境;组织一个“好行为周”,鼓励他们在这个星期内主动帮助同学和老师,记下他们的善行。

5. 提出一些情境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比如在公共场所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该如何做。孩子们在互动中逐渐理解乐于助人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能够在欢乐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小天使,不仅积累了爱心,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

第3篇:大班社会乐于助人教学设计与反思探讨
拓展

新标题:大班社会活动《助人的快乐》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深入理解“助人”和“快乐”这两个词的内涵,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助人的幸福。

2. 培养孩子们相互关心、乐于助人的情感态度,并将这种行为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形成积极的社交价值观。

活动准备:

准备一些关于助人情境的图片、相关视频以及讲故事所需的道具。

活动过程:

1. 启发故事,讲述两个小朋友在学校如何帮助他人的动人故事,并赞扬他们的善良品质。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明发现同学小华忘记带水壶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水壶借给小华;同样,同班的小丽在得知小刚的书包破了后,主动帮助他整理书本。通过这些小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助人为乐的美好。

2. 教授与故事相关的词汇,如“关心”、“借出”、“帮助”和“友谊”等,增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鼓励幼儿讨论小明和小丽的行为,让他们表达自己是否愿意像他们一样帮助他人,探讨为何这样的行为会让人快乐。

4. 邀请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主动体验帮助同学的场景。从情感层面让他们感同身受,认识到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爱是十分重要的。

5. 鼓励孩子们想象并分享他们认为适合的赞美语句,赞扬同伴的每一次善举,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评价标准。

6. 分享一个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讨论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成为榜样的。例如,《一位行动不便老人的感谢信》,讲述了一位老人在生活中获得年轻人的帮助,强调维持社区间的关爱和相互帮助的重要性。

活动结束:

引导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经历,思考和分享他们在帮助别人时所感受到的快乐,以及这种快乐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通过讨论,增强孩子们对助人之乐的理解,使他们更加渴望成为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第4篇:大班社会乐于助人教学设计与反思探讨
拓展

大班社会活动《分享的快乐》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 理解分享的意义,通过故事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

2. 激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享的热情。

3. 通过互动活动,增强小朋友们的社交能力,让他们体验合作的乐趣。

4. 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鼓励他们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

活动准备:

- 录音机、故事磁带

- 小礼物(如贴纸、小玩具等),以便分享

活动过程:

一、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1. 通过一个简短的问答游戏引入主题:如果你有一个好东西,想和朋友分享,你会选择怎样做呢?

2. 讨论分享的定义和意义,问孩子们在生活中有过哪些分享的经历。

二、听故事,理解分享的重要性

1. 播放故事音频,故事标题是《快乐的小伙伴》。让孩子们认真倾听,想象故事中的场景。

2. 听完后提问:故事的主角是谁?他们是如何互相分享的?分享的物品是什么?

3.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小朋友们愿意分享?分享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快乐、友情、信任)

三、互动活动,实践分享

1. 小朋友们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个小礼物,鼓励他们讨论如何将这个礼物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2. 各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的分享方式,可以是表演或是简单的口头描述,增强参与感。

3. 鼓励每个孩子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帮助过别人,或是他人帮助他们的经历。

四、总结与反思

1. 引导孩子们思考在活动中的感受,分享后心里是不是很快乐?

2. 提出开放性问题:你们认为分享有哪些好处?如何在生活中做到更多的分享?

3. 最后,强调在生活中多进行分享不仅能增进友谊,还能使我们更加快乐。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分享的意义,也通过互动和讨论增强了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大班的孩子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积极参与讨论,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故事,展现了活泼开朗的个性。未来可以增加更多实践环节,比如在班级里定期组织"分享日",让孩子们体验不断分享的乐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

第5篇:大班社会乐于助人教学设计与反思探讨
拓展

标题:大班社会《乐于助人》教学活动及反思

活动目标

1. 激发学生对关怀他人的积极情感。

2. 培养幼儿勇于参与和实践助人的行为。

3. 通过观察和交流,增强幼儿对他人需求的敏感度与同情心。

活动准备

活动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道具,以供幼儿在表演时使用,或者播放相关动画短片,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导

1. 幼儿观看第一个场景:一个小朋友在操场上跌倒了,另一个小朋友急忙上前扶起他。讨论问题: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见过类似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如何反应?

2. 幼儿观看第二个场景:两个小朋友正在一起为家长清理桌面。引导讨论:这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在家里有没有帮忙的经历?你帮助了谁,得到了什么反馈?心情如何?

二、分享体验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帮助他人或者被关心的经历,尤其是在家庭和朋友之间的故事。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幼儿感受助人的快乐,增强他们愿意帮助他人的意识。教师总结时强调:每一位小朋友都很了不起,主动帮助他人让身边的人倍感温暖。老师为你们的善良感到自豪,继续保持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歌曲互动

以亲切欢快的方式,改编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歌词可以包含生活日常中的助人事例,例如:“我跟朋友一起学习,我邀小伙伴玩游戏,互相帮助心连心,天天开开心心。”让幼儿通过歌唱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延展

在活动的最后,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创意绘画,记录他们自身帮助他人的或被帮助的情景,亦可通过小组表演的方式再现这些瞬间,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活动中既展示自己的创意,也加强对助人的理解和感受。

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通过丰富的情境交流与互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助人意识,还提升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未来可以进一步增加更多的实际操作环节,如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幼儿能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帮助他人的行为,使他们的体验更为深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