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设计大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

如何设计大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3篇)

更新时间:2025-01-20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班科学实验活动的详细教案,包括活动目标、所需材料、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旨在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与科学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1篇:如何设计大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
拓展

标题:大班科学与艺术的光影探索活动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对光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2. 理解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特性,体验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 鼓励幼儿独立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尝试用绘画或图示记录过程。

活动准备

- 手电筒(每位幼儿一台,简单的使用指南)

- 各种颜色的透明塑料片、纸张和精致的玩具

- "我的光影发现"记录表和水彩笔

- 一段华丽的舞台灯光投影视频和适合孩子们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 教师手中拿着手电筒,轻轻按下开关,让光束照射在墙壁上,激发幼儿的兴趣。

- 提问:“小朋友们,看到这个光了吗?它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自主探索第一环节(光通过透明物品的变化)

- 教师展示各色透明塑料片,鼓励幼儿观察。

- 提问:“光透过这些颜色的塑料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 幼儿们开始实验,用手电筒照射不同颜色的塑料片,观察光的颜色变化(如:红色、蓝色等)。

- 讨论后得出结论:光通过彩色材料可以改变颜色,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 幼儿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我的光影发现”表格中。

三、自主探索第二环节(光通过各类玩具的变化)

- 教师展示各种形状独特的玩具,引导幼儿再次进行实验。

- 提问:“这些玩具如何会影响光的形状呢?”

- 幼儿们使用手电筒照射玩具,观察到光在不同形状玩具下的变化(如:五角星、圆点等)。

- 讨论后总结:光不仅改变了颜色,还可以形成各种有趣的形状。

- 幼儿展示各自的实验成果,并在记录表上进行标记。

四、结合艺术创作

- 教师播放舞台灯光视频,引导幼儿联想光与艺术的关系。

- 幼儿们用彩纸和手电筒制作简单的光影投影,尝试创造自己的小型灯光表演。

- 邀请家长参与,与幼儿共同表演,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五、活动总结

- 教师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验,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 幼儿们在欢声笑语中结束这次光影之旅,认识到光的奇妙之处。

活动延伸

教师与幼儿、家长共同探讨和寻找生活中其他材料与光的互动,比如窗帘、果汁杯等,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光的秘密。

第2篇:如何设计大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
拓展

活动教案:探索声音的奥秘

活动目标

1. 理解声音的多样性,不同的声音迎合了不同的情境。

2. 掌握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即物体振动所致。

3. 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与声音识别能力。

活动准备

1. 声音展示课件

2. 各类乐器和声音玩具(如铃铛、小鼓、木鱼等)

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初探

1. 利用课件引入主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接下来的声音。

- (1)欢声笑语

- (2)悲伤哭泣

- (3)鼾声或其他各类声音

2. 让小朋友们睁开眼睛,分享他们听到的声音,增强他们对于声音的敏感度。

3. 提出问题:还有其他声音想要听吗?继续闭上眼睛,聆听:

- (1)食物被咀嚼的声音

- (2)打喷嚏的声音

- (3)时钟的嘀嗒声

4. 引导幼儿自由发言,讨论听到的声音。

二、声音的本质

1. 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 提问幼儿:你们觉得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 通过互动,确认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 实验活动:敲击小鼓,感受振动。

- 幼儿可以将手放在小鼓上,观察老师用鼓槌敲击时的振动情况,理解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2. 了解耳朵的功能。

- 什么让我们听到声音?鼓励幼儿讨论耳朵如何接收振动并传递到大脑。

- 进一步引导幼儿理解耳朵除了听声音,还有平衡身体的作用,强调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三、激发感知与探索

1. 幼儿玩具时间:

- 提供小铃、小鼓、木鱼等,让幼儿在玩乐中观察和听取不同的声音。

- 引导他们注意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差异,帮助他们体会物体在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2. 声音的分类讨论:

- 播放悦耳的音乐与噪音,比较和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悦耳声与刺耳声的区别,并引导他们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经历。

四、互动游戏

1. 分组进行“听听看”游戏:

- 一名幼儿闭眼,另一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 闭眼者回答听到的声音,并推测可能的情境,例如“这是敲门声,可能有人来了”。

2. 通过游戏,加深幼儿对声音与环境关联性的理解,以及声音所传达的不同信息。

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还能通过有趣的方式探索声音与振动之间的关系,提升他们的注意力与声音识别能力。

第3篇:如何设计大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
拓展

幼儿探索空气的实验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认识空气作为一种无形物质的基本特征,理解空气无处不在。

2.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空气的特性。

3. 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 透明塑料袋

- 玻璃杯

- 毛巾

- 音乐播放器

- 气球

- 笔和纸

活动过程:

一、神奇的开始

1. 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跟你们分享一个关于空气的神奇故事。你们准备好了吗?(教师展示毛巾)

2. 教师:这是一条毛巾,你们觉得它是干的还是湿的呢?(触摸感知)

3. 教师:我们将把它放进这只杯子里,然后试着把杯子放进水中,你们认为这条毛巾会变湿吗?(引发讨论)

4. 教师:让我们看看结果吧!(展示毛巾,检查干湿)哦,毛巾为什么不湿呢?这是因为杯子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思考空气的存在)

二、寻觅空气的秘密

1. 教师: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小实验。你们猜空气藏在哪里呢?我准备了一个特殊的袋子,等会我们要一起捕捉空气!

2. 教师:听老师的,我们来放开袋子的口,张开,它能抓住空气吗?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来试试吧!(鼓励幼儿实践)

3. 教师:小朋友,袋子里的空气看得见吗?(肯定回答)对,空气是看不见的,而且没有颜色和味道。

三、四处抓空气

1. 教师:现在我们来到不同的地方去捕捉空气,看看能否得到更多的空气!(带领幼儿走动,探索周围)

2. 教师:每个人快把你们捕捉到的空气分享一下,你们在哪里抓到的呢?(鼓励幼儿交流)

3. 教师:通过大家的探索,空气真的到处都是,它也不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到。

四、气球大比拼

1. 教师:现在,我们来玩气球游戏,每个人都将得到一个气球。想想如何让气球鼓起来呢?

2. 教师:大家都来了,准备好了吗?现在请开始吹气,看看谁的气球最大!(老师指导观察)

3. 教师:你们的气球变大了,说明我们刚才吸入了很多空气,对吗?

五、珍惜空气,倡导环保

1. 教师:小朋友们,空气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你们试试看,捂住鼻子和嘴巴,感觉一下会怎样?(引导体验)

2. 教师:我们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植物和动物也一样。如果没有空气,我们会怎样呢?所以我们得好好保护它。

3.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哪些事情来保护空气呢?(讨论,例如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卫生等)

六、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

1.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成为保护空气的小卫士吗?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呼吸的空气。

2.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关注周围的环境,做到环保小卫士。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承诺吧,愿意从小事做起,保护空气和环境?

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的特性,还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意识,希望他们能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