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设计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如何设计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3篇)

更新时间:2025-01-16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班科学教学的教案设计与实施过程,并结合实践反思,分析了教学效果及改进方法,以期提升幼儿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第1篇:如何设计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拓展

标题:团结与创造:纸绳实验活动总结

活动目标:

1. 增强协作意识,感受合作的力量与乐趣。

2. 勇于尝试,学习制作强韧的纸绳。

3. 培养探索精神,通过实验激发对纸绳承重能力的兴趣。

4. 锻炼幼儿的比较与判断能力,增强思维敏捷性。

5. 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融入科学探索中。

活动准备:

若干张餐巾纸、卷纸、多个箩筐和油桶(包含不同重量)。

活动过程:

1. 引入餐巾纸

教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这是餐巾纸,大家平时用它来擦手、擦脸,对吗?今天,我们将以它为材料,进行一个有趣的实验。

2. 制作纸绳与提水桶的尝试

教师:首先,谁能试着将餐巾纸制成一根纸绳?

教师:你们觉得这根纸绳有什么力量?真的能提起东西吗?让我们一起开展实验吧!

教师:请每位小朋友从"1号筐"拿一张餐巾纸,尝试将其变成纸绳,然后再来挑战拎起水桶。

3. 探讨纸绳的秘密

教师:请成功拎起水桶的小朋友站在这边,没有成功的站这边。你们能告诉我,刚才你们是如何拎起水桶的?

教师:让我们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使得你们能够成功或失败呢?

教师:(展示两根纸绳)看看这两根纸绳有什么不同?其中隐藏了一个秘密哦!大家想知道吗?

(教师示范如何制作一根有力量的纸绳,并讲解技巧)这样做的纸绳才更结实哦!

4. 挑战更重的重量

教师:现在你们有没有信心来挑战提起更重的水桶呢?想尝试一下吗?

教师:那么,如果面对更重的水桶,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应对呢?

教师:现在考虑要提起两个水桶的话,大家可以用几根绳子来帮助吗?谁来试试呢?

教师:只要我们团结,纸绳的力量就会更大!

5. 经验拓展

教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制作一根又长又坚固的纸绳呢?可以和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合作,创造出一种新的纸绳挑战!

教师:接下来,用你们制作的纸绳去尝试拎起更重的物体吧!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强调了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们在熟悉的材料中积极探索,在合作中建立了更多的信任感和成就感。但同时,我注意到部分能力较弱的孩子在参与过程中受到了一定影响,未能充分展示他们的创作潜力。未来的活动中,我将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个别指导与关注,以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科学探索和创造中找到乐趣。

第2篇:如何设计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拓展

新标题:探索重力与物体运动的科学活动

内容: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理解物体由于重力而自由下落的概念,并感受到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异。

2. 培养幼儿的实验精神和观察能力,使他们乐于进行科学探索。

3. 通过互动激发幼儿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 促进幼儿大胆表达个体想法和发现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5. 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种材质的物体,例如:报纸、气球、羽毛、塑料瓶、沙包、彩纸、乒乓球等。

活动过程:

1. 活动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扔东西时它会掉下来吗?”接着,介绍今天的活动是要通过尝试扔东西来探索重力的奥秘。

2. 自由探索:

(1) 教师分发不同的物体,鼓励幼儿分别扔出,并观察下落的过程。

(2) 孩子们需要记录或分享每一种物体的下落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启发。

(3) 激励幼儿思考:“你觉得为什么有的东西掉得快,有的掉得慢呢?”

3. 比较实验:

(1) 请幼儿选择两种不同的物体同时抛出,观察并讨论他们的下落速度。

(2) 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重量大的是不是总是落得快呢?”引导他们思考重力与物体特性的关系。

4. 引导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让同样的纸张以不同的方式扔出,会有什么不同呢?”然后展示折叠和展开纸张的变化,让孩子们实验并感知其下落速度的变化。

5. 扩展活动:

类似太空实验的概念,播放一些经典的物理实验视频,让幼儿对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行为产生新的理解和思考。此外,鼓励幼儿在不同的情况下尝试各类物体的落地速度,以此加深印象。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活动,幼儿逐渐构建了对重力的初步理解与体验。与其让孩子们单纯接受知识,不如在游戏中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这样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还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了最真实的感知。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意识到有必要为活动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例如增加一些有趣的物品(如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小玩具等),以刺激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此外,在集体讨论中,一些孩子表现得不够主动,这提示我们后续可以尝试更灵活的交流方式,如小组讨论和分组展示,确保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反思到自己的指导方式,在推进活动总结时,我发现有时自己太过于干预,未能给予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孩子们的自主探索与发现,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分享自己的见解与发现,由此鼓励他们继续热爱科学学习,勇于实践与探索。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自我成长的契机,我将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教学目标,为孩子们的科学探索之路铺平道路。

第3篇:如何设计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拓展

标题:探索动物自卫策略的乐趣与启示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动物如何利用各种自我保护机制来应对环境中的威胁。同时,借此机会,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鼓励他们思考动物与人类之间的联系,理解科学发明的灵感来源。

活动目标

1. 理解动物采用保护色、盔甲、快速逃跑及硬刺等多种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初步感受仿生学的概念。

2. 在交流动物保护策略的基础上,认识人类如何从动物特征中获得启示,进而进行有意义的发明创造。

3. 激发孩子们对动物独特保护方式的好奇心,享受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乐趣。

4. 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与互相尊重的能力。

5. 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成功的自信心和快乐。

活动准备

1. 教师准备一些使用保护色、盔甲与坚硬刺的动物图片。

2. 制作动物与其启发下发明创造物品的配对卡片,每对幼儿分发一份,包括:鸟-飞机,刺猬-叉子,乌龟-坦克等。

活动过程

一、互动交流: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 教师引导:孩子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身边的小动物?它们各自有什么特长?面对危险,它们采取了哪些自保措施呢?

2. 孩子们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动物保护方式,例如,乌龟遇险时会缩进壳里。

3. 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分享展示相应动物的图片,进行更深入的观察讨论。

二、观察动物图片,掌握自我保护本领

1. 教师展示蝴蝶和青蛙的图片,提问它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如何保护自己。

2. 教师解释保护色的概念,强调为何蝴蝶和青蛙能够在各自环境中隐匿。

3.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乌龟、兔子和刺猬,了解它们的保护策略,并鼓励孩子们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看法。

4. 教师总结: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自我保护方式,有的依靠颜色,有的依靠速度或者外壳。

三、联想与操作:发明的启示

1. 教师展示坦克的图片,询问孩子们这种机械设计灵感来自于哪种动物,并引导他们思考理由。

2. 接着讨论潜艇和装甲车等,促使孩子们想象这些设计与动物特性之间的联系。

3. 提供操作盒,请孩子们将动物与其发明的物品进行配对,并说出原因,例如公鸡与闹钟、鸟与飞机等。

4.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动物,科学家们得以创造出许多方便的工具,如飞机借鉴了鸟类的飞行能力,迷彩服则源自蝴蝶的保护色。

四、想象未来:探索更多可能性

1. 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除了已知的动物,你们还知道哪些拥有特殊能力的动物?这些动物可能启发我们创造哪些新技术?

2. 针对如何保护这些动物展开讨论:我们该怎样维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 教师强调:动物不仅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无尽的创意启示。保护动物,即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活动延伸

在活动后,鼓励孩子们在美术区发挥想象力,绘制他们今天学到的动物和它们启发下产生的发明,并将作品展示在主题墙。

教学反思

此次科学活动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性思维。通过动手操作与互动讨论,孩子们在感知与实践中学到了动物保护自我的智慧,也认识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通过丰富的材料和活动形式,保证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体验成功与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