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设计大班安全教育活动远离陌生人教案

如何设计大班安全教育活动远离陌生人教案(3篇)

更新时间:2025-01-19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大班幼儿认识陌生人带来的潜在危险,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学习如何在遇到陌生人时保持警惕并寻求帮助。
第1篇:如何设计大班安全教育活动远离陌生人教案
拓展

标题: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拒绝陌生人》教案

活动目标:

1. 幼儿认识到与陌生人接触的危险性,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言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培养幼儿判断陌生人意图的能力,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 角色扮演道具,比如面具、玩具包、假发、零食等。

2. 邀请几位不认识的家长参与扮演陌生人,以创造真实的情境。

活动过程:

一、观看情景表演《小朋友与陌生人的遭遇》。

- 情景一:一位家长假装成陌生人,走向小朋友小红,跟她说:“你好,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他让我来接你回家。”

- 情景二:另一位家长假扮成邻居,和另外一个小朋友说:“嗨,小朋友,今天你妈妈临时有事,让我带你去家里等她。”

二、交流讨论,了解为何不能与陌生人走。

1. 小红遇到谁了?

2. 什么样的人算是陌生人?

3. 陌生人给小红说了什么?

4. 小红应该相信这个陌生人吗?

5. 如果小红跟这个陌生人走,会有什么后果呢?

6. 小朋友们觉得,为什么与陌生人交谈要小心?

教师总结: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随便相信陌生人,在陌生人说的内容里要留有警觉,保护自己的安全。

三、情景练习,进行角色扮演。

- 一位家长扮演陌生阿姨,敲门进教室,问某幼儿:“我是你的邻居,你妈妈让我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1. 小朋友能否认出这个人

2. 你应该信任她吗?

3. 如果你不认识,应该对这位陌生人说些什么?

4. 陌生人给你提供的食物是否安全?为什么?

最后,鼓励幼儿说:“对不起,我不认识您,我不能跟您走。”

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性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第2篇:如何设计大班安全教育活动远离陌生人教案
拓展

标题:大班安全课《拒绝陌生人的诱惑》教案范例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理解与陌生人接触的潜在危险。

2. 学会在遇到陌生人时保持冷静,并依赖老师或家长的指引。

活动准备:

一名其他班级的老师扮演陌生人,准备一些吸引人的小玩具或零食作为道具。

活动过程:

1. 情景模拟:陌生人进入教室,试图吸引小朋友

- 陌生人走进教室

- 陌生人:“大家好,我是小明的叔叔,今天带来很多好玩的玩具,大家想不想来试试?”

- 小朋友们互相看着,产生了好奇心,但没有立即动。

2. 陌生人开始展示玩具

- 陌生人:“看,这是最新款的遥控车,特别好玩!只要跟我走,就能玩到!”

- 随着玩具的诱惑,部分小朋友开始站起来,向陌生人走去。

3. 教师及时介入

- 教师:“等一下!你们认识这位叔叔吗?”

- 幼儿纷纷摇头,表示不认识。

- 教师继续:“他知道你们的名字吗?你们的家在哪里吗?”

- 陌生人无言以对,幼儿的脸上开始流露出不安。

4. 提问引导

- 教师:“为什么不能跟这位叔叔走呢?”

- 幼儿回答:“他不认识我妈妈”、“我妈说过要小心陌生人”。

- 教师总结:“我们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不论他多么友善,或者给我们什么好东西。”

5. 角色扮演

- 教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每个人都要在老师叫到名字的时候才能离开座位。”

- 教师依次念到小朋友的名字,孩子们才站起来,表示他们学会了等待和遵守规则。

6. 结束活动与总结

- 教师讲解:“记住,只有当爸爸妈妈或者其他熟悉的家人来接你们时,才能放心地跟他们走。”

附唱歌时间:

教师引导大家一起唱《小心陌生人》这首儿歌,歌词内容强调在面对陌生人时的重要性,增强小朋友的记忆。

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也让他们明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警惕,依靠信任的人。

第3篇:如何设计大班安全教育活动远离陌生人教案
拓展

标题: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拒绝陌生人》教案

内容:

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认识陌生人的危险性,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以便在面对陌生人时能够果断拒绝并保护自己。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际情境让幼儿了解和识别陌生人的特征,认识到与陌生人接触的风险。

2. 教育幼儿学习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并在危险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反应。

3. 培养幼儿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常识。

活动准备:

1. 邀请两位不常接触的老师,分别饰演“陌生人”和“保安”。

2. 一个道具手机,用于模拟求救。

活动过程:

1. 活动开始时,教师在幼儿无法看到的地方观察。饰演“陌生人”的老师走入教室,假装寻找老师,并询问幼儿:“你们的老师在吗?我能带你们去找妈妈吗?”(此时教师观察幼儿的反应,准备在适当时机介入。)

2. 当“陌生人”试图引导幼儿离开时,教师马上上前进行干预。教师确认幼儿的认知:“××,你认识这个阿姨吗?” 如果幼儿不知道,教师会继续追问陌生人的身份。

3. 随后,教师拿起道具手机拨打“911”模仿报警,并说明情况。此时,饰演“保安”的老师赶到现场,并对“陌生人”进行询问与警告。

4. 教师在“保安”走后询问幼儿:

- “你们觉得什么是陌生人?”

- “跟陌生人走会发生什么呢?”

- “遇到要带你走的陌生人,你该怎么做?”

5. 教师解说:“刚才的陌生人是一个危险的人,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跟陌生人走!保护好自己最重要!”

6. 最后,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拒绝陌生人,确保大家的安全。希望你们记住这些要点,时刻保持警惕!”

活动延伸:

进行游戏“安全与危险”,老师或幼儿随机扮演陌生人和朋友,让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应对方式,巩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日常教育活动渗透:

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报道中关于儿童安全的新闻,引导幼儿讨论,通过实际案例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引导理解与陌生人交往的危险。

家园同步:

鼓励家长加强与幼儿的沟通,讲解不随便开门的道理,教会孩子识别安全信号。例如,让孩子在家时如何求助以及遇到陌生人时的应对方法。

创新教育方法与策略: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承担部分情境的主导角色,使他们在参与中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