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元日课堂教学设计三如何进行

元日课堂教学设计三如何进行(3篇)

更新时间:2025-01-17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总结了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元日》的教学设计,着重探讨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课堂活动安排,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1篇:元日课堂教学设计三如何进行
拓展

标题:春节的诗意与习俗探寻

一、 导入

1. 课件展示:迎接新春

2. 请分享您心中关于春节的感受和经历,结合生活实际谈论过年的意义。

3. 引入诗歌:对于春节,有一首流传已久的古诗深刻表达了我们的情感,那就是王安石的《元日》。

4. 课题揭示:元日的寓意与情感。

二、 学习古诗

1. 初读诗文,两个同学对读,随后老师指名出声朗读,最后全班齐声诵读。

2. 提问:在预习时,哪些地方让你有疑问?请提出你在学习中的困惑。

3. 收集学生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并一一解答。

4.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诗中的关键词。特别是“爆竹”,它是怎样的象征?并进行练习书写。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与“岁”相关的词:“岁岁平安”,“岁月如歌”。

三、 诗意感悟与表达

1.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的含义。通过同桌讨论,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2. 激发想象:当春节临近时,你会有什么感受?可以闭上眼睛,回忆那些过年的场景,再与同学们分享。

3. 师生共同体验:通过生动的朗读,表达出诗中热闹的过年氛围。请几位同学展示他们的声情并茂。

4. 鼓励学生背诵,将图画与记忆结合。

四、 拓展春节文化与习俗

1. 春联的文化:学习春联的传统,了解它的组成及其在春节中的角色。

2. 游戏互动:请同学们一起对春联,比如对出下联,增强思维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3. 识别春联插图中的内容,找出被遮挡的字,练习书写。

4. 介绍除夕的习俗,强调其在春节前的重要性,并讨论它如何连接过去与未来。

5. 讨论春联所表达的美好祝愿,分享同学们带来的春联,并深入交流其中的寓意。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元日》的艺术美感与情感,还领会到春节的丰富习俗与文化底蕴。让我们共同期待春节带来的美好与希望!

第2篇:元日课堂教学设计三如何进行
拓展

标题:探索《元日》:春节的诗意与情感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 感情丰富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情感目标:

- 体会春节带来的欢乐与团圆,感受诗歌中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3. 能力目标:

- 学习字典查找生字词,涵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提问。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分享各自的感受与体验。

教学准备:字典、词语卡片、春联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话题,感受春节的气氛。

- 开课前,请大家一起回想春节,分享你们的春节习惯,比如放鞭炮、贴春联、聚餐等。

- 然后介绍王安石的《元日》,并引导学生思考“元日”的含义,解释“元”是开始的意思,因此“元日”指的是新一年的第一天。

二、分析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 让学生朗读诗句,感受其中的喜庆。思考“爆竹声中一岁除”如何表达辞旧迎新的情境,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春节时放鞭炮的经历。

- 讨论“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境,了解屠苏酒的由来和其在春节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谈论大家对春节饮食的记忆。

- 引导学生思考每一行诗所传达的深意,比如“千门万户瞳瞳日”反映了万家团圆的幸福感。

三、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

- 让学生了解“桃符”作为春联的起源,强调它在春节祈愿中的重要性。请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春联,讨论其中寄托的美好愿望。

- 总结放鞭炮、饮屠苏、换桃符的情景,如何共同构成了春节的传统畫面。

四、结合王安石的生平,深化理解。

- 讨论王安石为何在经历诸多挑战后,依然在《元日》中写下对未来的期望,强调诗人的情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 对比《元日》和《梅花》,理解诗人通过自然现象表达内心坚韧的思想。

总结:在这一课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诗歌的语言魅力,还认识到春节所承载的情感与文化。希望每位同学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意义,传承和发扬这些美好的文化。通过朗读,让我们再次沉浸在这唯美的诗句中,感受新年的喜悦与期盼。

第3篇:元日课堂教学设计三如何进行
拓展

春节的诗意:重温传统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正确朗读古诗,并能够背诵,感受其韵律之美。

2. 理解诗中涉及的生词,通过独立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春节传统习俗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能够深入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以及体会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三、教学准备:

1. 收集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准备相关的春节传统图片和背景音乐。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的背景介绍和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在课堂开始前播放节日的音乐,并展示春节的庆祝图片,让学生感受新年的气氛。

2. 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学习,让大家大声齐读课题,并简单分享自己对春节的期待和感受。

3. 引导学生了解“元日”的意义,强调新年的开始和传统习俗的联结。

(二)字音和字形的巩固。

1. 介绍诗的作者王安石,以及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化背景。

2. 在检查预习时,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分享自己在读诗时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帮助。

3. 针对生字,通过正确的书写和发音练习,确保学生对重要词汇的熟悉和准确。

(三)合作学习,解析诗意。

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主要词句,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2. 提供几种解词的方法,增强学生在阅读时的自主思考能力。

3. 从诗句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反映的春节热闹场景,以及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

(四)情感体验,背诵朗读。

1. 通过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春节习俗的了解,讨论一些他们熟知的春节活动,比如放鞭炮、吃团圆饭等。

2. 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带有情感,表达对春节的喜悦,并尝试配乐朗读,感受其中的节奏与美感。

3.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记忆,通过朗读让他们体验到语言的魅力。

(五)总结拓展,巩固学习。

1.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辞旧迎新”这个主题的理解,发掘诗中更深层次的意义。

2. 组织一个小测试,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加深对诗意的体悟。

3. 强调学习古诗的策略和技巧,为以后的古诗学习奠定基础。

七、布置作业

1. 请学生背诵并默写《元日》,积极运用刚学习的技巧。

2. 鼓励大家收集春节相关的诗句和对联,分享给全班,提升文化素养与自豪感。

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农历正月初一

辞旧迎新

春节的热闹和欢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