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设计北师大小学六年级最后的淇淇教案

如何设计北师大小学六年级最后的淇淇教案(3篇)

更新时间:2025-01-17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最后的淇淇》的教案第三篇,旨在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授该课文,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
第1篇:如何设计北师大小学六年级最后的淇淇教案
拓展

新文章标题:关注最后的守护者——白鳍豚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理解白鳍豚“淇淇”的生活历程和其面临的困境。

2. 促进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增强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未来。

教学重点:掌握多种说明和论证的表达技巧,探讨其对文意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结合说明与议论的方式,深入分析道理背后的意义。

一、导入部分:

长江是我国的重要水域,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尤其是像白鳍豚这样的珍稀物种面临着生存危机。这一节课,我们将要讨论白鳍豚的故事,尤其是“淇淇”的经历,以促进大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二、新课内容:

1. 情感交流:

在2025年1月,渔民在长江中捕获了一只雄性幼豚,给它起名为“淇淇”。从那时起,它的生活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在和人类的接触中,淇淇生活了整整22年,成为白鳍豚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个体之一。虽然仅在2025年去世,但它留下的影响却远未结束。

2. 词汇交流:

微薄(bó)——形容数量少或力量弱。

白媪(ǎo)——形容白色的老年女性。

孑遗(jié)——指唯一存活的生物,通常用来形容濒危物种。

趋势(qū)——事物的发展方向。

树蕨(jué)——一种特定的植物。

庇护(bì)——保护、遮蔽。

弥补(mí)——补偿,填补缺失或不足。

奢望(shē)——过高的期待或期望。

容纳(nà)——接纳或容许。

3. 探索讨论:

(1)这篇文章通过哪些方式介绍淇淇的故事?这些方式在传达内容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2)造成白鳍豚生存威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具体如水体污染、船舶交通的拥挤和非法捕捞等。

(3)如果白鳍豚灭绝,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影响?例如,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4)为了保护白鳍豚,长江流域应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

(5)除了白鳍豚,你还能列举哪些濒危动物?你计划如何为它们贡献力量?

三、情感联想:

在我们的脑海中,想象一下“淇淇”的生活:它在水中自由地游动,聆听水流的声音,却又因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孤独无助。请尝试写下一段关于“孤独的淇淇”的文字,表达你对它的同情与关心,也表达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写作,我们不仅能继承“淇淇”的故事,更希望能唤醒每个人内心的环保意识,成为生态保护的守护者。

第2篇:如何设计北师大小学六年级最后的淇淇教案
拓展

标题: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淇淇的故事》教案

教材分析:

《淇淇的故事》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讲述白鳍豚的灭绝之痛,传达了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故事不仅让人对生命的脆弱感到惋惜,也促使我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文章的严肃与沉重的基调,激励学生反思自身的责任和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理解淇淇的生存背景,增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

2. 深入思考长江流域面临的环境问题,思考人类的开发行为与自然的关系。

3.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观念,理解日常生活中能为保护环境做出的努力。

教学重点:

- 理解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 能够有效结合说明和议论的方式来引导讨论和思考。

教学构想:

在学生充分朗读文章后,引导他们识别文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同时讨论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支持环保,最后组织“我与自然同行”的主题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白鳍豚和长江生态环境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今天我们将聚焦一位在长江中生活的特殊生物——白鳍豚。我们会讨论它所遭受的环境挑战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它们。

2. 分享资料:在2025年,渔民捕获了名为“淇淇”的幼豚,而在2025年,它的离世让我们失去了认识这种濒危物种的机会。

二、学习新课:

1. 找出文中提到的说明方法,讨论其对理解淇淇故事的作用。

2. 列举导致白鳍豚生存困境的原因。(如水污染、航运干扰、非法捕捞等)

3. 讨论白鳍豚灭绝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

4. 探索长江流域应该采取的治理措施,以改善生态环境。

5. 讨论中国目前面临的其他濒危动物,思考如何为它们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展开联想:

结合文章内容,想象淇淇在长江中独自生活的情景,写一篇关于“孤独的淇淇”的短文,表达对其命运的思考。

四、召开“我与自然同行”主题讨论会:

集中讨论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实际措施来保护长江及其他大自然的馈赠。

作业设计:

写一篇文章,题为“孤独的淇淇”,表达你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板书设计:

濒危物种现状 | 淇淇的故事 | 呼吁保护环境

第3篇:如何设计北师大小学六年级最后的淇淇教案
拓展

新标题:保护长江的呼声:珍稀动物与人类的未来

内容: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材料通过叙述人们对长江特有濒危动物——白鳍豚的施救活动,深刻反映了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文章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珍稀动物的保护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强调了长江作为生命之河的独特价值。教学重心在于让学生明白长江生态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激励他们树立环保护意识,成为自然的守护者。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自学的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

2. 理解课文内容,探讨长江濒危动物的保护现状,以及环境变化对其生存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了人类的未来,珍惜和守护自然。

教学准备:

- 教师查阅有关长江濒危动植物的保护资料。

- 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对长江珍稀动植物的现状有一定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流域有哪些珍稀动物?它们的生存状态如何?这些生物承载着怎样的自然文明?在与自然交互的过程中,我们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这些问题引入课题。

二、独立阅读课文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了解长江的珍稀动物面临哪些挑战?这些挑战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

三、全面理解课文

1. 引导学生指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通过同伴间的讨论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2.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长江珍稀动物的现状,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生存的影响。

3. 班级分享,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补充长江流域其他珍稀动物的生存信息,让学生对整个生态系统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感悟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1. 探讨长江珍稀动物消失的后果可能对生态造成的影响。

2. 分享为保护这些动物而开展的各项工作。

3. 让学生交流自己对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推动思维碰撞。

4.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家乡的水源,讨论怎样保护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是否可以称之为“母亲河”,并分享理由。

五、讨论与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探讨如何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六、总结反思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估与反馈,促进课堂学习的深入。

作业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其深刻的环保主题。

2. 根据已有资料,设想白鳍豚淇淇最后的时光,描绘其孤独的生存状态。

3. 完成《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的相关任务。

4.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保持对生态保护的持续关注。

课后反思:

本次课堂通过结合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更深入的视角思考问题,共同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成为守护环境的小先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