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送友人》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识记、朗读和背诵李白的《送友人》,理解其中的诗意,探讨李白的风格。
2. 能力目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锻炼学生解读与欣赏诗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通过语言的细腻分析来领悟诗中的情感表达,难点在于解析诗人的情感抒发方式和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式、讨论式及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实录(节选)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大家是否记得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复述诗句)“这其中为何会提到‘归期未有期’?长途跋涉的文人朋友,离别时情有所寄于‘酒’,又以诗寄情,李白的《送友人》是否也承载了同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首诗。”
二、了解李白:
老师借助图片和简短的生平对话,帮助学生回顾李白的生平及诗歌特点。
三、诵读与品味:
1. 学生自行朗读《送友人》,体会情感。
2. 小组互动,展示各自的朗读方式。
3. 教师提问:“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它虽然是送别,但没有悲伤,而是希望远行的朋友有所成就。”
老师引导:“那在诗中你感受到哪些意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语言运用。
“同学们认为哪些词语特别呢?”
学生回答:“比如‘萧萧班马鸣’的‘鸣’字,表达了一种豁达的豪气。”
老师鼓励学生多做示范,并引导其更深层次地挖掘词语的情感表达。
“大家有没有找到更多的意象和深层次的含义呢?”
四、小组讨论分析:
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对诗句的感受。
例如,学生观察诗中“青山白水”的色彩与“孤蓬、浮云”的意象形成对比,启发大家思考李白的思想深度和情感的细腻。
最后,老师总结:“正是这些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让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生动的友情画卷。李白用轻松的笔调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对友情的深切感悟。”
五、总结与反思:
老师鼓励学生就如何在生活中珍视友情进行思考:“送别的不是离别,而是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希望大家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友谊的力量,未来也能够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祝福。”
通过这样的讨论和反思,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李白的情感,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了珍惜。
后续活动:
鼓励学生以《送友人》为灵感,写一篇自己的送别诗或寄情文,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与思念,为课堂学习注入更多个人情感。
这样设计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使他们在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和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李白送别友人的诗歌特点,领会诗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 熟练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采用朗读、讨论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思念和复杂的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友情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诗歌特色的理解。
2. 理解“孤蓬”这一传统意象及其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时长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 对“横”和“绕”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思考:如果“横”字改为“矗”或“屹”,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
- “矗”和“屹”强调山的高耸与威严,失去了厚重和延绵的气势。“横”字传达了青山的绵延和雄伟,表现了山的静态之美。
2. 深入分析“绕”字的表现效果。可以尝试用“流”字替换。
- “流”字显得平淡,无法突显送别场所的独特地貌。而“绕”字则生动描绘了水面波光粼粼、流水轻柔缠绕城东的动感特征。
3. 探讨“青”“白”两种颜色词的选择及其表达效果。
- 这两个词汇展现了送别环境的生动色彩。
4. 总结:
- 李白通过精练的对偶句,结合动静,刻画了青山的静美以及流水的动态,营造出一幅壮丽而宏阔的送别图景。尽管是离愁别绪,却不显忧伤,反而流露出生机和明亮的情感。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的含义。
- 蓬草随风飘荡,似无根之木,象征着离别者如同这无依无靠的草在风中漂泊。重点突出“孤”,令我们更加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牵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 分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 通过比喻,浮云象征了游子的飘渺行踪,而落日则映衬出诗人对故人的深情留恋。这种对比生动地传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感。
2. 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 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结合,展现了离别的场景,从而深化了对友人的怀念。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本诗结尾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 通过场景的描绘来渲染离别的情感。
2. 这种手法的效果如何?
- 描绘出失群的马儿,在离别之际也发出长鸣,反映出无限深情,令人感叹:即使是马,也难以承受离别的痛苦,何况人呢?
3. 对诗人送别情感基调的评价。
- 这首诗新颖独特,跳脱陈词滥调,描绘的青山、流水、落日、浮云相互辉映,展现出自然与人情的交融,充满生命的气息。整首诗节奏鲜明,情感真挚而开朗。
板书设计:
- 动静结合
- 生动色彩
- 以景衬情
- 情感交融
新标题:重温李白笔下的离别情怀
新内容: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体会李白独特的写作风格。
2. 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与情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品读,探索其使用的艺术手法及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讨论和分析结合的方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李白的送别诗,交流这些诗句所体现的情感。在黑板上列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等,引入情感的主题。强调《送友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那种酝酿在心中的坚定情感和对未来旅途的期许。
二、诵读与体验
1. 学生个别默读,尝试感受每一句话的韵味。
2. 邀请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一起讨论诗中每个意象的不同理解。
3. 进行语调练习,通过不同的音调来感受诗句的节奏。
三、品读与分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 分析“横”和“绕”的用词功能,“横”一词在这里强调了山的壮丽与永恒,而“绕”则生动展现了水流的轻盈与自由。
2. 强调“青”“白”这两个颜色词的运用,丰富了整个送别场景的意象,传达出清新明亮的氛围。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带来的情感,升华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边远的他乡,使诗人的情感愈发深沉。
2. 讨论“孤蓬”与人离别的相似性,关注失根与飘泊带来的无奈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 这个比喻式的表达,生动地展示了友人即将离去的景象,云彩的变幻与落日的余晖交织,反映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感。
2. 分析“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展现了那幅动人的离别画面。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结尾的处理尤为成功,利用班马的鸣叫来衬托离别气氛,显示出情感的细腻。
2. 评价李白的这首送别诗,色彩与情感交融,热情而不失豪迈,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李白的诗歌技艺,也深刻感受到了诗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清丽的自然意象与浓厚的人情味相结合,形成了一首气韵生动的送别诗。这种诗歌中的乐观精神与豪情大方正是李白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学的力量与美。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描写一个分别的场景,运用诗中的意象和感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情感
自然美与人情美的交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