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编写西师大版六年级清平乐・六盘山教案范文

如何编写西师大版六年级清平乐・六盘山教案范文(3篇)

更新时间:2025-04-06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清平乐・六盘山》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及课堂活动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理解。
第1篇:如何编写西师大版六年级清平乐・六盘山教案范文
拓展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学与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与书写,能够认识和写出指定的生字,理解生字的含义,并能在语境中灵活运用。

2. 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适当的情感和节奏。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文的背诵,提高记忆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3. 加深学生对《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理解,体会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历史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思考。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鼓励他们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乐观精神,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 生字的准确读音与书写,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与句子。

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适度的背诵练习。

3. 理解《清平乐·六盘山》的历史文化背景,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新学的生字与词语,激发学生深入探讨革命历史和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教学准备:

准备生字卡、词语卡、课文音频、相关历史资料及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重温相关内容,先回顾辛弃疾的《清平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背诵。

2. 解析“清平乐”是一个词牌名,说明其历史与形式,让学生了解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3. 板书课题《清平乐·六盘山》,引导学生探索词的创作背景与意义。

4. 讨论词作者与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掌握读音。

1. 学生聆听课文音频,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与节奏。

2. 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自主识字,记录不熟悉的生字及词语,借助字典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3. 学生互相交流词语的理解,加深印象。

4. 检查生字读音,强调字形与读音的关系,帮助记忆。

三、深入课堂,提高朗读流畅度。

1. 指导学生将生字与课文结合,强化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2.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理解,促进彼此学习。

3. 利用图画与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具体情景与情感。

四、书写指导与练习。

1. 观察所学生字,强调书写时需注意的细节,尤其是部首与结构。

2. 进行书空练习,帮助学生在心中形成字形印象。

3. 完成对生字的描红和临写,以及同桌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习达到良性互动。

五、布置作业。

1. 鼓励学生将朗读的课文呈现给家人,增进家庭交流与互动。

2. 制作生字词语卡片,积极应用所学词汇。

3. 课后查阅长征故事,并进行分享,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结构,学生将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更深的文化认知与历史洞察,培养综合的素养。

第2篇:如何编写西师大版六年级清平乐・六盘山教案范文
拓展

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清平乐・六盘山》的新探索

学习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其中的字词以及表达的情感。

2. 帮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诗词的韵味,熟练进行背诵和默写。

重点:

- 朗读时能够表现出情感的细腻与强烈。

难点:

- 捕捉并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

1. 字词理解:

- 学生自主找到下列字词并标注拼音: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丸(wán)、崖(yá)、岷(mín)。

2. 词义理解:

- 指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 望断:形容向远处眺望,目光所及的尽头。

- 长缨:长长的绳索,象征着对敌的制约和掌控。

- 屈指:屈指算数,强调行程或事情的计算。

- 苍龙:比喻强大的敌人或艰巨的目标。

3. 句子解析:

- 分析以下句子的深意: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句话讲述的是一种奋斗精神,强调只有到达目标才能自我肯定。

-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展现了英雄气概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愿望。

-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表达了理想与期盼,渴望掌控自我命运的决心。

二、合作探究

1. 小组讨论: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观,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视觉感受?

2. 分析作者在观察六盘山时,所联想到的历史事件和感情是什么?

3.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对诗词的解读,增强彼此理解的深度。

三、展示反馈

1. 默写练习:请学生默写《清平乐・六盘山》,不仅考察记忆,还提升书写能力。

2. 启示分享:“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这句话给你怎样的生活启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表达。

四、拓展延伸

- 引入同类诗词,例如《清平乐・会昌》,通过相似的风格和内容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唐诗、宋词的美。

- 例如:“东方欲晓,莫道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展开讨论其表达的积极生活态度和勇敢向前的精神。

通过此教案,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以及对伟大历史人物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与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受到启发并积极探索更多文学作品的魅力。

第3篇:如何编写西师大版六年级清平乐・六盘山教案范文
拓展

教学设计:探索《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掌握新学的生字和词语。

2. 体会朗读课文的情感,反复诵读这首词。

3. 理解《清平乐・六盘山》的背景,领悟其中的革命热情。

4.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革命前辈的乐观精神与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感受其中蕴藏的革命情感,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准备生字和词语卡片、词文朗读录音、相关插图以及长征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引入

1. 回顾导入,复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带领学生背诵开头的几句。

2. 解释“清平乐”词牌名的意义,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同名词。

3. 黑板上书写课题:21. 清平乐・六盘山。

4. 提出问题:“这首词是谁写的,是什么时候写的?六盘山在哪里?”通过学习,学生将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关注音韵

1.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听课文的录音。

2. 讨论学习到的内容,了解《清平乐・六盘山》的创作背景。

3. 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确保正确读音,掌握生字词。

4. 通过生字卡片,进行词语认读练习。

三、细读课文,流畅表达

1. 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法再次阅读课文。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并适时给予评价。

3. 讨论课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确认分段信息。

四、创作背景探索

通过历史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在长征中的经历,强调其勇于进取的精神。介绍2025年9月成功翻越六盘山的历史事件,为词作创作提供背景。

五、理解并感受朗读

1. 总结诗人在六盘山的情景,分析毛泽东的心情,通过个人感受加深理解。

2. 学生寻找文本中的句子,揭示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抒发胸中豪情与期待。

3. 辅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鼓励大家主动参与背诵。

六、课堂练习

1. 识记作者、创作时间及背景。

2. 分析比喻及修辞手法,挖掘诗句深意。

3. 讨论诗歌中对未来的展望,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板书设计:

- 21. 清平乐・六盘山

- 创作时间:2025年9月

- 作者:毛泽东

- 主题:革命乐观主义、壮志凌云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不仅学习到新知识,还能在情感上与历史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