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在迟到习惯改变中的心理历程,体会到父亲严厉教育背后的深切关怀,感受到自己与父亲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利用组内合作讨论的形式,熟练运用品析语言和拆解句子的技巧,从多角度解读课文的内涵。
3. 情感陶冶。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改正错误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阅读与理解课文中的核心情节,尤其是对父亲教育方式的描写,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情与期望。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行为和言语中表现出的关心与期待,从描写细节中深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温暖的一面,以及对父亲深沉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激发兴趣
1. 向学生提问:有没有经历过迟到?与父母和老师的互动是怎样的?你对迟到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 教师引入:迟到这个问题在小学生中十分普遍,今天我们将学习作家林海音的《迟到》,了解她在童年时的成长故事和对父亲的深情回忆。
二、复习课文,明确重心
1. 回顾上一次的学习,提问:父亲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句子片段,鼓励学生从“疼”和“严”两个关键词进行探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解释“严”的含义,并对父亲的管教方式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1. 学生自主阅读,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可以进行注释和批注。
2. 在小组中分享感悟,组长负责记录重要内容并选出发言代表,教师适时引导,提供支持。
3. 针对父亲的“严”,分析相关词汇,体会作者描述的情感和身体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感受当时的复杂心情。
4. 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体会父亲的命令和打骂背后藏着的关心与无奈,帮助学生理解父亲严厉的真正原因。
四、总结反思,升华思想
1. 探讨作者的成长变化,讨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包括对写作手法、学习方式和人生态度的认识。
五、延伸拓展,情感升华
通过《迟到》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父爱如山,严中有爱的深意。回顾林海音的成长故事,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进而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习惯并尊重家长的爱与期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牢记这些教训,不断提升自我,向父母展现自己风采。
结束时,同学们齐读“《迟到》”,共同感受文中传递的情感与智慧。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掌握新的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父亲表面严厉下的深厚爱意,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感激。认识到改正错误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3. 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培养多角度思考的能力,领悟文章的结构特征。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对作者关爱的具体实例,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难点:
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神态和语言的细节,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同时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引入,激发兴趣
1. 师:同学们,你们在学校迟到过吗?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反应的?对于迟到,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交流个人经历)
2. 师:就像古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作家林海音在她的《迟到》中,讲述了自己童年时常常迟到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篇文章,去了解她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二、自主阅读与思考
1. 预习检查:学生与同桌互相检查字音与理解。
2. 整体感知:如果你读了这篇课文,能够把故事的核心内容分享出来吗?可以从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
3. 质疑探讨:大家对于文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父亲为何要惩罚我?”“他的爱形式是什么?”可以进行探讨和交流。
4. 小组讨论:围绕“迟到”这一主题,整理文章的结构,并将文章分为四大部分进行汇报。
三、总结与合作学习
1. 学生整理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小组内部合作阅读,分享个人理解与感受,鼓励同学们用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提升兴趣
1. 师:之前我们讨论过自己是否迟到,今天我们将深化理解——我们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学到什么?
2.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回顾父亲的严厉与关爱之间的关系。
二、深入解读,体验情感
1. 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带着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2. 小组讨论中,让学生发言,分享各自的思考,特别是对父亲严厉惩罚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细节中体会情感,比如父亲打人的动作、声音和作者的内心感受等。讨论时关注到的关键词语能清晰展现父爱的复杂性。
三、总结与反思
1. 引导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父亲的严厉是否也含有深厚的爱。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理解父爱的过程中得到的感悟,鼓励他们总结出改正错误、改进习惯的重要性。
3. 最后,教师总结课文的涵义,强化父爱与成长的主题,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父爱的内涵,还能够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熟悉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能够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的根本内容,深入体会父爱这一主题。
4. 精读课文中描绘心理活动的派生句子,领悟父亲情感变化与作者内心转变的微妙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首先进行自由阅读,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故事的主脉络。
2. 质疑讨论,提升再阅读的针对性。
3. 通过精读关键词句,感悟情感深度,进行情感朗读。
4. 最后回顾文本,进行总结和延伸,浸润情感的体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对父母的孝顺意识,激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重点
1. 深入理解父爱的深沉与真谛。
2. 学习文本中“我”的心理活动表达,并了解父亲严厉背后的深层情感变迁。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本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亲爱的多元表现及角色的情感转变。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记生字词。
2. 熟练流畅地朗读文本。
3. 整体把握故事大概。
4. 深入探讨前十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严厉关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曾因何原因迟到?你的感受如何?
2. 今天我们将学习《迟到》,看看文中“我”为何迟到以及这些经历所带来的情感转变。
二、初读感知。
1. 自由阅读,专注字音和句子。
2. 讨论文章的核心事件。
3. 默读后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总结主题问题。
三、精读理解。
1. 深入分析第一自然段,讨论父亲对我的关心与管教。
2. 通过语言训练,不同语序的朗读引发不同感受。
3. 逐步细读后段,挖掘父亲用严厉表达的关爱。
作业
1. 重复朗读课文,强化理解。
2. 完成生字书写练习。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继续探讨,感受父亲深沉的爱,理解爱的真谛。
2. 深入分析描绘“我”心理变化的句子,探讨人物之间的情感回归。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展望。
1. 续前文,思考我在被打后上学的心理变化,分享其背后的情感。
二、深入学习。
1. 逐字阅读下一段,讨论父亲关爱的体现。
2. 总结父爱的不同侧面,分享个人感受。
三、总结与延伸。
1. 带着省思,回顾文本中让人感动的情节。
2. 鼓励学生回忆自身经历与他人分享。
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撰写对父爱的感悟。
板书设计:
《迟到》
很疼 很严
深沉的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