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理解空气中的流浪汉

如何理解空气中的流浪汉(3篇)

更新时间:2025-01-15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为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空气中的“流浪汉”》的第三篇教案,重点探讨空气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第1篇:如何理解空气中的流浪汉
拓展

新的标题: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空气中的小精灵》

新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会识别生字“尘、漫、粒”的音义,并能准确区分发音相近的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空气中灰尘的特性与成因,意识到灰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学会查阅资料,讨论环境保护措施及预防沙尘暴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灰尘的特性与来源,意识到其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保护环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提问:当你在阳光明媚的早晨走进房间时,是否注意到光线中漂浮的细小颗粒?这些是什么呢?实际上,它们就是我们所说的空气中的灰尘。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空气中的小精灵”。

2. 板书课题:空气中的小精灵,大家一起读。

二、初步阅读,整体理解

1.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给出自学建议:

- 正确朗读,了解课文内容。

- 思考课文中提到的灰尘的特性与来源是什么。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重点词汇:“漂浮、细小、来源、影响”等。

3. 指名朗读,注意平舌音的字,并找出相关例子。

4. 开展接龙朗读,并讨论: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关于灰尘的内容?

5. 结果交流并板书:灰尘的特性、来源、作用与影响、如何对待灰尘。

三、深入阅读,理解灰尘特性与影响

1. 轻声朗读,找出课文中关于灰尘特性和来源的部分。

2. 讨论第二节提到的内容,明确灰尘多么微小及其来源。

3. 让学生找出具体的描述句子,例如:“一千颗灰尘排列在一起,仅有一厘米的长度”。

4. 提示学生用数据或例子语句,练习写作,例如:

- 外面的温度很低。

- 她的身高非常出众。

5. 学生分享关于灰尘的来源,齐声重复。

6. 学习关于灰尘的作用与危害,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尽管灰尘有用,但它的危害远超好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小精灵呢?

四、探讨与实践

1. 指名朗读相关内容,交流如何管理空气中的灰尘。

2. 介绍可行的解决方案,如利用吸尘器、植树造林等方法。

3. 师引导: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尤其是沙尘暴的影响日益严重。请分组讨论,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五、知识的迁移与总结

1.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防沙尘暴的计划,结合所查资料进行策划

2. 组间分享和总结讨论成果,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课后练习

学生完成指定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但了解了空气中灰尘的特性及影响,更提升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

第2篇:如何理解空气中的流浪汉
拓展

标题:探索空气中的隐形敌人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积累6个新词,辨别同音或音近的字,训练学生具体描述事物的能力。

2. 理解文章的主题,分清主要与次要内容,掌握灰尘的特征及来源,并意识到灰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促进捕捉和治理灰尘的方法。

3. 通过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灰尘的来源及其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治理意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具体化表达。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一篇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

2. 全班齐读课题。

板书:32 空气中的隐形敌人

二、整体感知

(一)字词学习与第一部分的理解

1. 教师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他的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引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有什么问题或者想法吗?

2. 指名同学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教师总结。

(讨论“流浪汉”的身份,为什么要用引号?)

3. 出示自学要求。

4. 学生默读课文。

5. 学生交流。

(1)开火车读词:

医(院) 面(粉) (爆)炸 (据)说

公(园) 水(分) (暴)躁 (居)住

(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2)明确“流浪汉”是指灰尘。

(多媒体展示)齐读第一部分。

(3)解释为什么称其为“流浪汉”:因为它在空中无处不在,四处漂流。

(4)分析语言,理解“游荡”和“乱逛”的意思。

(5)强调:“流浪汉”用引号表示它具有特殊含义。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课文,思考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2. 学生分享,教师适时指导。

板书:“灰尘大小”

(1)利用笔划出句子展示灰尘之小。

(2)研读相关句子,强调它们提供了生动的具体数字,使概念更具体。

(3)引导学生尝试借鉴这种写作方式,让句子更细致。

板书:“灰尘来源”

(1)教师引导:灰尘的来源可分为自然与人为。请大家自行阅读第二部分并做标记。

(2)讨论:现代社会中,汽车尾气和焚烧垃圾等因素都在不断增加灰尘的产生。

3. 过渡:那么,灰尘对我们人类来说,究竟是友好还是敌对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继续深入探讨。

第3篇:如何理解空气中的流浪汉
拓展

新标题:探索空气的隐秘之敌——灰尘的真相

教学目标:

1. 理解灰尘的特性、数量及其来源,认识到灰尘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包括数据列示、比喻和比较等方法。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模仿示例进行读写结合。

4.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与研究能力,激发其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5. 提升学生的概括与总结能力,增强写作技巧。

6.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灰尘的特性、数量及其来源,并学会总结其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学习并运用说明文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 理解灰尘对人类生活的复杂影响,及其潜在的危害。

2. 运用类比和数据列示的方式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

1. 准备多媒体课件

2. 收集有关灰尘及其成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激发兴趣

1.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灰尘”,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灰尘的看法。

2. 提问:“你们认为灰尘是什么?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 通过课堂讨论,揭示“空气中的隐秘之敌——灰尘”这一课题。

二、初步阅读,整体理解

1. 学生轻声阅读文本,关注字音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 提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灰尘的特性、数量和来源等信息。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整理出知识要点,包括灰尘的细小、数量庞大和来源多样。

三、深入剖析灰尘的特性

1. 通过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灰尘的极小体积。

2. 分析“城市空气中的灰尘与自然环境中的灰尘”的对比,认识到城市灰尘数量的庞大和自然环境的洁净。

3. 引导学生思考数据比较的意义,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内容。

四、灰尘的来源与影响

1. 讨论灰尘的多样来源,如工业排放、建筑工地和自然环境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灰尘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理解作者用“隐秘之敌”这一比喻的深意。

3. 进行分组讨论,分析灰尘的利弊,并通过表格整理归纳。

五、资料分享,进行创作

1. 鼓励学生将针对灰尘和细菌的学习内容进行对比。

2. 学生自行查找细菌的相关信息,并与同学分享所得的资料。

3. 各小组总结细菌的特性、数量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

六、总结与作业

1. 小结课堂内容,通过讨论和分享强化学生对灰尘和细菌的知识。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撰写关于“细菌的特性、影响及其管理方法”的短文,鼓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巧。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灰尘的科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来认识身边的环境,并对未来的科学探索充满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