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三年级上册古诗《所见》的学习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并认读“牧”、“骑”、“鸣”、“捕”等生字词。
2. 理解古诗的含义,能够感情丰富地朗读和背诵此诗。
3. 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与观察能力,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古诗的内涵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诗中所传达的情感。
四、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展示图、诗引用材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
1. 同学们,请观察窗外的季节变化,看看夏天的景色与气息。透过蓝天、绿树、清澈的池塘,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活生生的画卷中。
2. 通过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打开思维。
- 你们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描述各自的感受)
- 教师对诗的意境进行总结: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年轻的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悠扬的歌声在山间回荡。际遇的蝉鸣使他停顿,静静地注视着四周,生动地描绘了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介绍作者:
1. 这位描绘美丽夏景的清代诗人名叫袁枚。
2. 他如同我们一样,被眼前的美景打动,并用文字记录下这一瞬间,凝成诗作《所见》。
3. 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
初读古诗: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发音和字形。
2. 采用指名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进行阅读检验。
3. 学生分组朗读,鼓励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提问和讨论。
- 理解“欲”字在文中表示“想要”的意义。
- 明晰“樾”字表示“树荫”,诠释出“林樾”的意境。
- 透彻“鸣”意为“叫”,而“捕”则是“捉”的意思。
精读古诗:
1. 深入分析诗的第一、二句:
- 读懂内容,描述牧童骑牛的画面。
- 指导学生用愉悦的心情重读,让其感受到牧童的自在与快乐。
2. 分析第三、四句:
- 探讨牧童的动态,观察他的神情。
- 思考他如何意识到树上有知了。
- 吸引学生交流他们对牧童的认知及感受。
- 鼓励学生编故事,围绕牧童捉蝉的情节展开讨论。
3. 诗歌自由读,边读边体验诗中的情感与意境。
4. 学生集体朗读,鼓励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再现诗人所见的场景。
5. 最后,完成整首诗的背诵,增强记忆与对自然的感悟。
板书设计:
```
所见
骑黄牛
牧童 歌声环绕
聪颖可爱
欲捉蝉
静静凝视
```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步骤,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古诗的表面意思,更能在情感与意象中感受自然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好奇。
标题:小学生古诗朗读课《所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认读“所、牧、捕、蝉、闭、立”六个生字,掌握“立”和“童”两个字的书写。
2. 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 激发学生对古诗朗读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准确认读生字,熟练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准备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精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开场对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个特别的主题,那就是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大家是否能分享一下自己日常中的“所见”?
(引发学生讨论)
2. 介绍新诗。
教师:根据我们的讨论,今天的诗歌正好与“所见”息息相关,诗的名字就叫《所见》!
二、学习生字
1. 听教师朗读。
教师通过配乐进行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2. 学生自读。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这首诗,要求阅读两遍,确保字音准确。
3. 逐个学习生字。
教师展示注音,学生跟读,然后去掉拼音进行认读。最后,使用动作来帮助记忆生字,特别是与动作相关的字,如“闭”、“立”、“捕”。
三、理解诗意
1. 通过诗句和插图,讨论诗中描绘的场景。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中描绘的美丽自然风光,鼓励他们通过视觉与听觉去感受夏天的悠扬。
2. 引导学生体验。
教师通过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牧童骑牛和倾听自然的情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悠闲和快乐。
四、细品诗句
1. 进行对比朗读。
师生共同探讨不同的朗读情感属性,了解诗中小牧童的快乐如何被歌声唤醒,以及想捕蝉时的心境。
2. 深入分解诗句。
通过反复朗读和讨论,探究牧童的心中情绪变化,如何从欢快逐渐变得紧张和专注,鼓励学生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互动吟诵
1. 吟诵练习。
通过不同的方式(男女生分组、声音强弱变化)来吟诵诗句,强调动静结合的表现。
2. 灵感激发。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预测小牧童是否成功捕到蝉,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作和表达。
六、书写练习
1. 书写生字“立”和“童”。
教师展示字形,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书写练习,注意书写姿势和结构。
2. 自由练习。
学生拿出纸张进行书写,教师巡回指导,评价出色的书写,鼓励学生改进。
七、总结提升
1. 复习背诵古诗。
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继续练习背诵。
2. 拓展阅读。
推荐相关的经典诗歌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师总结:古诗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财富,我们将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探寻更多动人的诗歌!
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古诗《所见》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 学会识读“所、牧”等6个生字,并能规范书写“诗、林”等6个字。
2. 通过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能够记忆并背诵整首古诗。
3. 在朗读和交流中,深入理解诗中描绘的牧童形象,感受其天真与活泼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引导
1. (黑板书写“见”字)亲爱的同学们,想想,我们平时都能用“见”这个字组什么词呢?(学生们来讨论和分享)
2. 现在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你们能用眼睛去发现什么呢?大家仔细观察。
3. 图片展示与讨论:
- 树林:同学们描述这片树林的样子,怎样才能称它为“林樾”?(引导学生理解形声字的特点)
- 牧童:让学生观察画中小孩的动作,讨论牧童在做什么,为什么称之为“牧童”。
- 蝉鸣:介绍“蝉”的特点,聆听蝉鸣的声音,通过声音感受夏日的气息。
4.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看到或者听到的事物。
二、引入古诗《所见》
1. 老师介绍:两百多年前的清代诗人袁枚,善于观察,他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化为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他写的《所见》,看看他捕捉到了什么美丽的画面。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古诗的韵律与意境。
三、深入理解与讨论
1. 通过带领学生逐行朗读,发现袁枚的“所见”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 “歌声振林樾”:讨论牧童的歌声与环境的关系,感受歌声的回响如何生动反映诗中的氛围。
- “意欲捕鸣蝉”:思考牧童的内心活动,为什么诗中会提到想要捕蝉。
2. 通过各种朗读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 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理解力,将牧童的形象“读活”。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捕蝉的场景,展开想象,让朗读更具表现力。
四、全诗背诵
1. 运用想象画面,形成内心的“电影”,自由练习背诵,同时邀请同学分享背诵的感受与技巧。
2. 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五、书写汉字练习
1. 选择《所见》中的生字进行书写指导,强调不同字形的书写规则。
2. 组织学生进行字帖练习,让每个学生在书本上进行规范书写。
最终,老师借此机会强调古诗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更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鼓励学生从小热爱古诗,享受诵读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