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教授小学三年级语文别人家的妈妈

如何教授小学三年级语文别人家的妈妈(3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供了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别人的妈妈》一课的详细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传达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亲情与关爱的重要性。
第1篇:如何教授小学三年级语文别人家的妈妈
拓展

教学设计:关于《关怀他人》的小学语文课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掌握5个新词汇:“关心、过马路、帮助、老人、温暖”,以及5个相关词语:“相互、关爱、体贴、善良、支持”。并通过讨论和举例来加深对这些词的理解。

2. 通过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情理解与表达能力。

3. 理解文本传达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主题,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运用讨论与举例的方法理解新词汇,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本的情感深度。

2. 理解文本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帮助学生体会一个年轻人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人帮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提出话题

1. 询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是否曾向陌生人提供过帮助?

2. 通过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为课程主题“关怀他人”铺垫。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怀他人》。

二、初步阅读,理解词汇

1. 提出自学要求:

(1)独立朗读课文,确保正确的发音与流畅的语调。

(2)圈出不懂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理解。

2. 检查学习情况:

(1)小组读书分享。

(2)展示词汇:关心、帮助、温暖、体贴、善良,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

三、深入阅读,感受情感

1.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文本中的人物情感:

(1)讨论文本中描述的老人处境,例如她的年龄、行走困难等。

(2)指导学生试着描绘这位老人在马路上的感受。

2. 朗读相关段落,关注周围人的反应以及青年的出现:

(1)对比路人对老人的忽视与年轻人对她的关怀。

(2)讨论年轻人脱颖而出的勇气与善良,指导学生结合情感进行朗读。

四、总结与延伸

1. 整理课文的核心思想: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是每个人应有的品德。

2. 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分享大家身边的故事。

3. 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改编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扩展活动】

为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可以引入“温暖行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善举,并在下次课上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例如,帮助邻居、关心同学、参与社区活动等。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在关怀他人中体会到温暖与快乐。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能感知到课文情感的深度,还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精神。

第2篇:如何教授小学三年级语文别人家的妈妈
拓展

新标题:探索关怀与责任的诗篇——《帮助他人》

教学目标:

1. 学会识记4个新词汇。

2. 运用有效的方法分析并理解未知词语。

3.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并朗读这首诗。

4. 理解诗中的主人公关心他人的行为,并体会生活中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来理解词语,感受叙事诗的情感深度与主题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静夜思》,能否分享其中的意境?

2. 这首诗描绘了李白在明月下思念故乡的情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表达关爱与责任的叙事诗——

揭题:帮助他人,读题

3. 听完标题,你们有什么想法或疑问?

二、 理解故事。

1. 教师范读诗篇,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2. 学生交流感受,鼓励他们用简练的语言总结故事大意,培养表达能力。

三、自学课文。

1. 自学要求:

- 正确朗读音节,流畅理解内容。

- 寻找生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 组内讨论若无法理解的词汇,待后续班级交流。

2. 交流环节:

- 小组轮流朗读课文。

- 分享已理解的词语和解析方法。

- 集体讨论出不理解的词汇,参考例子如:

- 善举:做善事的行为,表达关怀和帮助。

- 犹豫:面对选择时的迟疑状态。

- 祝福:真诚的愿望与期望,常带着美好的情感。

四、 积累运用。

1. 小组合作,用多种形式展示这首诗。可以选择:

- 分角色朗读、轮流阅读,或是男女生配合朗读;

- 加入动作表演为朗读增添生动性;

- 排练简短的课本剧,重现故事场景。

2. 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鼓励积极反馈与思考。

3. 反思环节: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动和启示?你认为在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关心他人?

小结:

本节课通过探索《帮助他人》这首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引导他们思考人际关系中的关爱与责任,希望他们能将这种美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3篇:如何教授小学三年级语文别人家的妈妈
拓展

【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1. 文本概述

本文源于一首富有情感的叙事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在繁忙的街道上,主动帮助一位被人忽略、衣衫褴褛的老人的感人场景。全诗采用独特的格式,每两行成一节,句子间有结构性的韵律,共十三小节,简洁而富有深意。

2. 词汇分析

- 泥泞:形容路面状况变得难以通行。

- 迟疑:表示对某事物不知所措或无法决定。

- 小心翼翼:表现出极度的谨慎和关心。

- 虔诚:表示一种敬重和诚心。

- 保佑:指向一种祈求神灵保佑的信仰行为。

- 关照:意指对他人的关注和照顾。

二、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设计有趣且启发性的活动,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情感与道德寓意,让他们意识到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1. 识记并理解5个生字及6个相关词汇。

2. 学生能够感情丰富地朗读这首诗,传达其中蕴含的温暖。

3. 理解本诗传达的关爱、同情心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学习关心他人。

四、教学准备

- 教师: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 学生:注释读物、词汇表。

五、课堂设计

1. 活动导入

- 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引导他们分享个人经历。

- 引入课题:“别人的妈妈”,启发学生猜测这首诗可能表达的主题。

2. 预习反馈

- 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预习的内容,检查发音与理解。

- 通过集体讨论,梳理出诗歌中感人的段落和细节。

3. 深入学习

- 让学生自由讨论小伙子如何帮助老妇人,分析其行为的意义。

- 让学生描述“别人的妈妈”的生活状况,并现场想象她的处境与情感。

4. 表达与演绎

- 吸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重现这首诗的情景,进一步内化理解。

-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不同风格的朗读,如轮读、男女分读等,增强学习乐趣。

六、作业设计

1. 诗歌复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2. 情境创作:改写诗歌,记录一个帮助他人的小故事,重点突出情感与细节。

3. 扩展活动:学生从不同视角写作,比如从小伙子、老妇人及路人的视角分别描述这件事。

附:课堂总结

这节课不仅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