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间十分钟:如何高效利用这段时间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间十分钟:如何高效利用这段时间(3篇)

更新时间:2025-04-06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为浙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间十分钟》的教案,详细介绍了课堂教学目标、活动安排及学生参与方式,旨在提高学生课间活动的有效性与趣味性。
第1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课间十分钟:如何高效利用这段时间
拓展

标题:三年级语文课《课间十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享受校园生活,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课间多样化的活动。

2. 掌握14个新生字,理解“将”和“着”这两个多音字的用法;学习15个新词,能写出“输”和“胜”的反义词。

3. 在重点词语的帮助下,理解和解读句子的深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如何围绕总起句详细描写“丢沙包”这一活动。

2. 能够为第二自然段添加适当的总起句,使其更具连贯性。

难点:

关注人物的动作描写,感受作者用词的恰当与生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14个新生字,理解“沸腾”和“丰富多采”等词的含义。

2. 理解课文的主旨,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

3. 学习并解读第五自然段如何围绕总起句进行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课题展示:“课间十分钟”

2. 学生讨论:你们在课间常参与哪些活动?

二、初读课文,掌握大意

1.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专注于字音的准确性。

2. 针对生字进行反馈,学生分享彼此在朗读时遇到的难点。

3. 识别课文段落,讨论具体提到的课间活动及其段落。

三、深入学习自然段

1. 理解第一自然段:

- 学生分享对该段的理解。

- 解释“沸腾”的意思,并讨论同义词的替换。

- 朗读该自然段,注重感情表达。

2. 理解第五自然段:

- 学生介绍该段运用的叙述方法。

- 找出总起句及其分述内容。

四、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关题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如何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围绕总起句具体描写丢沙包活动。

2. 为第二自然段添加总起句,增强段落的结构性。

3. 深入感悟词句,感情丰富地朗读第二到第四段。

4. 学会围绕总起句写出一段话,掌握分述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检查

1. 进行词语的听写练习。

2. 通过填写表格,复习课文主要记录的课间活动。

二、专注“丢沙包”段落

1. 学生默读,在段落中划出总起句。

2. 讨论丢沙包活动的写作角度,如丢包与躲包。

3. 深入分析丢包与躲包的描写,准确的用词与动作的体现。

三、应用学习方法

1. 学生自行阅读“打乒乓”段落,填写表格。

2. 尝试为“打乒乓”添加总起句,形成完整结构。

3. 自学“爬竿”段落,采用相同方法进行分析。

四、活动比较

通过表格分析,讨论三项活动中哪一项描述更为生动细腻,并找出原因。

五、课堂作业:

1. 写作训练:

- 以“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为总起句,分述跳牛皮筋、跳绳、踢毽子。

- 以“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真有趣”为总起句,分述老鹰与母鸡和小鸡的互动。

2. 完成课堂作业本的题目。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获得了文章的知识技能,还能在课堂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第2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课间十分钟:如何高效利用这段时间
拓展

新标题:三年级语文《课间活动拾趣》教学设计

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文以“课间活动”为主题,展现了同学们如何在十分钟的课间时间里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打篮球、跳绳和捉迷藏等。在叙述中,作者不仅描绘了活动的趣味,还流露出对同学们团结和友爱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自主识字,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与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间活动的关键细节。

3. 学习写作顺序和重点抓取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三、课前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四张幻灯片、以及事先准备好的活动道具。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动作,如投篮、跳绳等方式,引导学生猜测这些活动的名称。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间是否参与过类似的活动,进而引入课题:“课间活动的乐趣”。

2. 预习检查

师:在上课前,大家是否认真阅读了课文?有什么字词不懂的地方吗?

- 抽查几位同学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 检查以下几个生字及词语的理解:

①迅速 ②快乐 ③欢声笑语 ④活力 ⑤协作 ⑥进行 ⑦投入

3. 自学环节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 提出问题:“课间活动包括哪些?重点写了哪些活动?为什么特别强调这几种活动?”

- 能否描述开始、进行与结束的过程?

4. 小组讨论

同桌间分享各自的理解,表达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5. 全班互评

选取3个问题,让全班共同讨论,尤其是活动的参与者、时间节点以及具体活动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6. 教师指导

根据讨论结果,整理出主要活动:打篮球、跳绳、捉迷藏。

- 针对每项活动,逐一解读,问学生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活动的。

- 让学生划出描写活动的关键词,进行朗读。

7. 探讨重点与细节

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某些活动进行了详细描述而其他活动仅做提及?激发学生思维,讨论乐趣与团队精神在活动中的体现。

8. 总结反思

本文通过时间、地点、参与者和活动几个方面清晰交代了内容,重点展现了打篮球、跳绳和捉迷藏三项活动的生动情景。这既体现了课堂生活的丰富性,也为我们今后写作提供了示范,通过详略得当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9. 第二次自我练习

学生完成《课文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

- 概括出五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 结合自身体会,尝试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课间活动。

- 进行小组内的评价和分享。

以上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掘纸上活动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校园生活的热爱。

第3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课间十分钟:如何高效利用这段时间
拓展

标题:探索快乐的课间时光——《课间十分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2. 识记多个生字新词,并理解其含义。

3. 掌握第1至第3段的阅读技巧,感受课文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理解和分析1-3段中的重要词句及其表达的情感;难点则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准备课文的有声朗读材料,供学生听辨和模仿。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当课间铃响的时候,整个校园就充满了你们快乐的笑声。你们通常喜欢在课间进行哪些活动呢?

2. 听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文中提到哪些课间活动?对应的段落分别是什么?

(2)大家能说说这些活动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乐趣吗?

3. 自学课文:

(1)哪几项活动描述得比较详细?请分享你的看法。

(2)找出哪些段落采用了总分结构。

4. 学习生字新词:

(1)正音,确保正确发音(乒乓、竹竿、沉着、纵身一跃、小将)。

(2)多音字的注音练习:

将(jiàng / jiāng)、着(zhe / zhāo / zháo / zhuó)。

(3)反义词的补充练习。

(4)填词,练习表示“看”的词汇。

5. 阅读第一段:

(1)朗读课文,划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讨论“沸腾”的意义,校园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6. 阅读第二、三段:

(1)这些段落分别展示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同学们玩得开心吗?

(2)找出描写同学们快乐情绪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3)指导朗读,着重表现活动的兴奋和竞争。

五、作业

1. 书写生字新词。

2. 完成课后作业1-3题。

六、教后记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第4段围绕主题句所具体描绘的丢沙包活动。

2. 培养学生热爱参与课间活动的积极情绪。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第4段如何围绕主题句展开详细描写。

三、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活动道具,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

(1)进行词语听写。

(2)全班齐读1-3段,巩固记忆。

2. 详细讲读第4段:

(1)默读,找出中心句。

(2)小组讨论,分析活动的特点:丢沙包与躲沙包的乐趣。

(3)指名读出关键句子,找出反映“有劲”的词汇。

3. 总结全文:

(1)谈谈同学们在课间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团队精神。

(2)通常你们在活动中有哪些独特的表现和收获?

五、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6题。

六、教学反馈

第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继续探讨总分段的写作方式。

2. 根据课文的第五段,写出一个结构清晰的总分段文章。

二、听写词语:

三、回顾课文,强化总分技巧:

1. 比较分析2、3、4段的结构和详略。

2. 确定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四、深入理解:

1. 自读第五段,判断是否结构为总分段,并说明理由。

2. 比较与前一段的不同之处。

五、练习写作:

1. 以“课间活动真丰富”为总起句,分别描述不同的活动。

2. 仿照课文的风格,写出有关“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结构清晰,分述各角色的特点和表现。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希望同学们不仅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更能在课间时光中充分体验到快乐与友谊的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