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标题:让孩子们感受双桨划动的快乐——小学二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同时学会演唱相关歌曲。
2. 让学生能够逐节分析诗句的含义,鼓励他们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渐掌握情感朗读的技巧。
3. 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使其意识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幸福,并激发他们对祖国与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 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特别是通过细致的语句分析强化情感共鸣的学习。
教学用具:
1. 课文挂图,展示诗中景象。
2. 相关歌曲的音频资料,方便学生学习与感受。
教学时间:
共需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与揭题
1. 引导学生观察一幅描绘少先队员划船的生动画面(挂图),并问他们图中的孩子们在做什么。
2. 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引导学生分享听后的感受。
3. 告诉学生这首歌的名称,板书题目并鼓励大家一起读出来。讨论“桨”的含义及“荡”的动作,讲解“荡舟”这一表达方式。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字音。
2. 进行生字卡抽读,明确指导,采用火车式读的方式。
3. 课堂互动,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问题。
4. 学生与同桌讨论:你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5. 全班汇报交流所读到的理解。
三、朗读与感悟
1. 深入阅读第一节,指导学生思索所描绘的景物,结合挂图来理解词汇和意象。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湖边的景象,如“船儿轻轻摇曳,四周的风景如画。”
3. 教导学生如何用轻松愉快的语调朗读,加深整体的感情表达。
四、识记生字
1. 抽读生字卡,去掉拼音后进行识记。
2. 进行生字交流,与同桌讨论字形及书写技巧。
3.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出示生字卡片,复习生字的读音,巩固记忆。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 继续指导阅读第二、三节,引导学生找出表达少先队员快乐心情的关键字。
2. 强调“鱼儿听歌”这一意象,体会少年儿童的欢乐,以及这些快乐背后的来源。
3. 讨论“花朵”一词所象征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党和祖国在他们成长中的作用。
三、总结课文
1. 进行填空练习,思考在祖国怀抱中儿童的快乐与幸福。
2. 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体验诗中情感。
3. 最后,通过课堂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体会合作与快乐的氛围,结束课程。
四、作业
1. 指导学生在家中继续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课文。
2. 鼓励他们学习演唱这首歌,并与家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通过这样的设计,课程不仅教授了诗歌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新标题:探索北京小学生二年级语文《双桨起航》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多样性和幸福感。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汇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映”和“应”、“漂”和“飘”等字的不同含义。
3. 理解课文中的诗句,知晓“红领巾”和“谁”所指代的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描绘诗歌中展现的自然景象和儿童的快乐。
教学时长:
共计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讨论,打开课题:
1. 今天我们将阅读一首美丽的诗歌《双桨起航》,作者是乔羽。这首诗描绘了孩子们在公园中划小船的快乐时光。
2. 介绍北海公园的背景:
北海公园位于故宫的西北部,是一处享有盛誉的古代园林,不仅风景如画,也是游览北京的绝佳之地。
二、范读与生字学习:
1.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 图片中有哪些人物和美丽的景物?他们在做什么?可以看到哪些动人的自然景观?
- 教师范读课文,随后学生进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 学习和复习关键生字。
三、深入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和“凉爽”等词汇的意思。
2. 思考图画中呈现的景象。
3. 提问,这一小节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文字。
四、作业布置:
1. 进行描红练习。
2. 根据拼音完成相关词汇书写。
3. 添加偏旁部首,构造新词。
4. 熟读课文的第一小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 指定学生背诵第一段。
2. 默写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学生指名朗读第二段。
2. 分析本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如阳光和小鱼)。
3. 讨论“红领巾”一词的含义,明确指代的群体。
4. 对“映”和“应”、“漂”和“飘”进行音义及用法比较。
5. 理解“洒”字的作用,并分析其在句中的效果。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 集体朗读并理解“尽情”的含义。
2. 提问该段中“谁”指代的是什么,并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推测划船的时间。
3. 讨论每一段后两句重复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1. 拓展词汇,用相似词语造句。
2. 区分相关助词的使用。
3. 添写合适的形容词,使句子更丰富。
第三课时:
一、点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二、全班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指导背诵:
- 根据内容提示,运用不同的语气练习朗读。
- 通过同桌互背方式,增强记忆。
四、歌曲欣赏:《双桨起航》:
播放歌曲,鼓励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北海公园里夕阳下的欢乐场景。
五、作业总结:
1. 板书要点:
- 《双桨起航》
- 主要词汇:倒映、环绕(欣赏自然),迎、洒、望、听(歌唱热爱祖国),问谁安排(感情寄托)。
通过以上设计,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和朗读的能力,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小学二年级《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主动运用“愉快”造句并写出一段话。能背诵课文并默写其中的某一节。
2.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培养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深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 情感教育: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诗中自然的美景和快乐的氛围,体会作为少先队员的幸福与自豪。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歌的朗读和理解,体验其表现的美丽自然和少先队员的快乐情景。
三、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水平,熟练掌握课文的内容,并能默写指定的节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教师播放孩子们在湖面上嬉戏的录像,伴随《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引导学生观察和交流。
- 提问:同学们看到上面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的笑声和歌曲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2. 朗读与内容理解:
-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标注小节序号。然后两两对照检查朗读情况。
- 教师重点讲解难字的读音,鼓励学生分段朗读,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 对第一节进行集体朗读,并让学生想象划船的场景,讨论画面构成。
- 引导学生识别文中出现的主要景物,如小船、白塔、绿树等,加强记忆。
4. 第二节学习:
-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讨论描述阳光和鱼儿的情景,鼓励学生尝试形象地描述。
- 帮助学生理解“愉快”的内涵,通过造句加深其用法。
5. 探讨第三节含义:
- 自由阅读第三节,思考诗歌所传达的生活幸福与来源。
- 讨论:谁给我们带来了这些幸福?加强对祖国和党的热爱情感。
6. 总结与情感升华:
- 学生分享各自朗读中的感受,体会少先队员的快乐。
- 教师总结,强调生活在幸福环境中的意义,激发爱国热情。
7. 背诵与默写训练:
- 讲解背诵的技巧,引导学生建立记忆联想,通过同桌互背练习增强默写能力。
8. 歌曲伴随学习:
- 带领学生一起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鼓励他们在音乐中想象自在快乐的场景。
9. 作业布置:
- 课内:用“愉快”造句,背诵喜欢的节段,尝试默写。
- 课外:向家人唱歌曲,并根据内容绘画,展示分享。
10. 板书设计:
- 主题:《让我们荡起双桨》
- 关键词:双桨、倒映、愉快、自然而生动的景象,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与感恩。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旨在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祖国的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