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如何设计最后的玉米教案

如何设计最后的玉米教案(3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围绕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玉米》进行教案设计,探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活动的安排,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
第1篇:如何设计最后的玉米教案
拓展

新标题:探索“最后的玉米”——自信与成长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学习理解十个生字,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新词,同时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棒、烤、淋、怨、荣、誉”等字。

2.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文本情感的感受,特别是玉米内心变化的描写。

3. 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提问能力,通过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认识到自信和能力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字词的学习与理解;特别是通过玉米的故事,探索其背后的寓意和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情投入,认真品味每一段描写,并理解与玉米心情变化相关的词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出示课题,和学生共同朗读,激发他们对“最后的玉米”的好奇心。

2.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交流各自的疑惑,教师在旁引导和记录。

二、理解文本,领悟玉米心情的变化

1. 学生自读课文,寻找描写玉米的词语,划出相关句子。

2. 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形容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玉米外形及情感的变化。

3. 通过提供句式,让学生尝试描述玉米的变化,用自创的句子表达。

三、深入阅读课文,感悟心情变化

1. 引导学生关注“自信”、“心灰意冷”等词汇,理解这些词汇如何反映玉米的内心世界。

2. 学生快速阅读1至9段,标记与心情相关的句子,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学生字,特别注意读音和字义,让学生增强对生字的记忆与运用。

四、学习课文后段,解读玉米的成长经历

1. 探讨玉米为何会感到自卑,而在老婆婆的眼中却是“棒”的象征,询问学生的看法。

2. 阅读课文的10至13节,讨论一些玉米被后采摘的原因,提升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3. 帮助学生总结玉米的成长过程,强调自信与能力的关联,以及在遭遇挫折时如何保持乐观态度。

五、复习与巩固

1. 带领学生齐读生词,回顾今天所学内容。

2. 在书写练习环节中,加强对“烤、誉”等生字的书写指导。

六、下次课预告

1. 引导学生思考将在下一课时中展示自己的“玉米经历”,并运用已学词汇表达个人成长和情感变化。

板书设计:

“最后的玉米”

- 心情变化:自信 → 心灰意冷 → 再次自信

- 描述词汇:棒、高荣誉、种子、抱怨、不灰心、深褐色等

通过这一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课文理解玉米的成长故事,更能从中领悟到自信的力量,学会在生活中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第2篇:如何设计最后的玉米教案
拓展

新文章标题:自信的种子与时间的考验

教学目标:

1. 独立识记10个新字,积累课文中的词汇,并规范书写“稳、温、瞩、怨、荣、赞”。

2. 自信朗读课文,理解人物情感变化,提出相关的问题。

3. 理解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学会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努力终会得到回报。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启发思考

- 教师: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关于种子的故事。种子往往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它们如何在阴霾中成长呢?

- 1. 展示一幅生长茂盛的玉米田图,询问学生:这样的玉米长得怎么样?

- 2. 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茂盛、旺盛)。

- 3. 引导一名学生朗读前几段,教读“稳”,找出其姐妹字“设”,促使学生自信地参与角色朗读(板书:信心)。

- 4. 再观察种子成长的变化,展示图片询问:它的样子有何变化?邀请几个学生分享其看法。

- 5. 推动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这个玉米一开始自然生长得很好,后来发生了什么?是否被人摘走?

【此环节通过视觉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对故事情节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深入阅读,学习字词

1. 观看动画并听课文录音,思考变得不好的原因与种子的心情如何变化。

2. 过渡到文本细读,学生独立阅读4至13节,思考变化的情感状态。

- 教师引导他们抓住心情变化的线索,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3. 小组合作学习新词:“稳、温、瞩、怨、荣、赞”。鼓励学生分享对新词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看到的用法。

4. 指名不同角色朗读课文其他部分,提升朗读的参与度。

5. 交流通过阅读发现的关键信息,提取出“自信、失落、感恩”的情感。

三、反思巩固,适当拓展

1. 温习之前的词汇与情感语句。

2. 问学生:如果在某方面表现优秀却无人关注,我们该如何应对?

3. 引用名言: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

- 教师总结:生活旅途中,只有不断坚持、充满信心,才能在未来的挑战中赢得胜利。

四、写字及书写指导

1. 展示“稳、温、瞩、怨、荣、赞”,带领学生朗读。

2. 教师示范在田字格中书写“稳”字。

3. 学生练习书写。“写字不仅是技能,也是一种态度。”

五、课外延伸活动

1. 查找并分享一位坚韧不拔的名人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自信的重要性。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新鲜的体验,并融入人物的情感变化。

板书设计:

种子的蜕变

(茂盛)——(明年的希望)

自信——逐渐失落——重获信心——感恩

---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旨,还强调了自信与坚持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第3篇:如何设计最后的玉米教案
拓展

标题: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玉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理解“失望”、“孤独”、“无谓抱怨”、“自我价值”等词汇,学习书写“荣”字。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

3. 通过故事体会玉米的内心挣扎与情感起伏,认识到在困难面前应保持自信和耐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失望”、“孤独”、“无谓抱怨”、“自我价值”等词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玉米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感悟玉米的内心世界,理解任何困境中保持自信和积极的态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定,引导思考。

1. 师:同学们,秋天悄然来临,田野里金黄的玉米随风摇曳。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个玉米地,来看看一根自信满满的玉米吧!(全班齐读课题)

2. 回顾上节课内容,师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前六段,让学生再次感受玉米最初的信心与期望。

二、深入理解,感悟情感。

引导学生学习第七至第九段。讨论事情的发展,玉米的期待是否能够实现?学生自由阅读,体会玉米的情感变化。

1. 师:经历了几天的静候,玉米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生答)刚才的自信渐渐被什么取代了?(生接)确实,最初的期待和自信如今化为失望与沮丧。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七段,感受这一天一天的变化。

2. 引导学生理解“失望”的含义,尝试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玉米在心灰意冷中的心声。

三、感同身受,演绎内心。

1. 学习第八段,师描述田野的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到玉米的孤独。独自等待和周围同伴的缺失,让他越来越感到无助。

2. 师:你们能体会玉米的这种心情吗?试着在小组中把描述玉米的样子读出声来。帮助他们理解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强调一开始的自信和后来的失望。

四、转变思维,提升自信。

1. 师:时间流逝,终于等来了老婆婆的到来,但她为何迟迟不摘走玉米呢?自由阅读最后几段,认真能感受到老婆婆对玉米的期望。

2. 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玉米虽然失去了外在的美丽,但仍然具有做种子的价值,强调内在的自我价值与重要性。

五、情感升华,鼓励分享。

1. 师: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们什么呢?自信与耐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虽然我们可能会经历低谷,但只要坚持,终会迎来高光时刻。

2. 全班齐读,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悟,同时尝试背诵故事中的感人段落,提升表达能力。

六、书写“荣”的乐趣。

1.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新字,“荣”。它象征着富饶与生机,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美感。

2. 示范书写过程,讲解书写要领,引导学生练习写字,增强对汉字的掌握。

总结:

通过本课,学生不仅学习了生字和课文内容,还在感受与思考中提升了自我认知与信心。让我们记住,困境未必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只要不放弃努力,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收获时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