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学会识别和读出本课的13个生字,能认真书写其中的7个生字。
2. 带着感情流利朗读课文,掌握长句子的读法。
3. 理解端午节的背景故事,领悟文章中的深意。
4.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读出和书写本课的生字。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端午节的意义及其习俗,引导学生热爱我国传统节日。
教学准备:
制作生字卡片和课件,收集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课时安排: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教师展示一幅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粽子!”)进而询问他们对粽子的看法和包粽子的技巧。
2. 板书课题,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1)端午节是在哪一天?
(2)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
(3)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1. 自主阅读课文,利用拼音帮助,提高流利度,同时圈出不认识的字,通过多种记忆方法巩固生字。
2. 组织小组检查生字,设定“生字大王”激励机制,提供小红花作为奖励,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3. 全班一起朗读生字,以火车式的方式加深记忆,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要读的字,保证识字效果。
三、书写指导
1. 展示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字形。
2. 逐字讲解重点字的书写技巧,包括:午、米、真,上笔的顺序和用笔的注意事项。教师示范后,学生进行书空及田字格书写练习。
3. 选择优秀作业进行展示,给奋发向上的学生贴上“小书法家”的标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再一次展示与端午节相关的图片,检查生字读音,反复练习,以帮助巩固记忆。
2. 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引入新内容,继续探讨文中描绘的情景。
二、深入理解课文
1. 观看与端午节相关的短片,感受节日气氛。同时,教师询问学生:“外婆每年端午节都会准备哪些美食?”
2.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各自的端午节传统和经历,加深对节日的理解。
3. 自由阅读课文,鼓励学生用心灵去感知文字,特别是描写粽子的部分,鼓励他们用适当的情感来朗读。
三、精读课文
1. 指导学生分析文中描述的粽子,鼓励他们用形象的词语表达感受,如“清香”、“可爱”等,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和评价。
2. 解释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及其寓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课后总结
1.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心得体会,以此强化学习效果。
2. 板书设计:
主题:端午节的粽子
描述:看、闻、尝——清香、青白红、又黏又甜。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识字写字技能,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提升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关注。
标题: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节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认读“端、粽、节、米、豆、肉、带”等生字,并能正确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等字。
2. 能力目标: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感。
3. 情感目标:认识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了解它的来源与风俗,培养对屈原的敬仰与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识字与书写,感情朗读并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端午节的文化背景及屈原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能正确读出“端、粽、节、米、豆、肉、带”等生字。
2. 初步理解课文的整体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五月初五是什么重要的节日?”
学生回答:“端午节!”
教师接着问:“端午节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课题《端午节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思考故事讲述了什么。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识字。
- 用曲线标出生字词,随后与同桌进行交流。
三、记忆生字与书写:
1. 展示生字卡片,进行集体认读和小组PK,增强识字兴趣。
2. 书写:展示要写的生字,教师进行范写,学生进行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讨论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提升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知晓屈原的感人事迹,激发爱国情感。
教具准备:幻灯片、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粽子的制作了解。
二、再次阅读课文:
1. 教师先范读,学生可以跟读,随后分组朗读。
2. 讨论学习到的内容,发挥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深入理解:
1. 讨论文章的自然段数和内容,认真解析包粽子的材料。
2. 播放包粽子的视频,丰富学生对传统食物的理解。
四、故事分享:
教师分享屈原的故事,并引导学生理解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并讨论人们如何纪念他。
五、拓展知识:
讨论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如赛龙舟、挂香包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六、总结反思:
教师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珍视并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板书设计:
- 端午节的故事
- 端午节的习俗
- 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识字与书写的技巧,还能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新标题:珍惜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端午的粽子》课程计划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一起探索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以及粽子背后的故事和人情。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们不仅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还能体会到家人间的温暖与爱。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书写“端”和“粽”这两个字,掌握相关的偏旁部首。
2. 学习用心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3. 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技巧,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学生对食物的认识。
4. 认识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了解其历史渊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粽子的制作过程和其背后的情感。
- 难点:表达对长句子的朗读理解和掌握形容词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开始课程前,教师通过轻松的互动提问引导学生入门,体会思维的灵活性与表达的重要性。
二、诗歌引入
1. 通过简短的诗歌,介绍一个关于端午节的家庭故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父母和祖父母在端午节的角色。
2. 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端午节的联想,讨论家人们在这个节日中的活动,例如划龙舟、包粽子和讲述屈原的故事。
三、认识文字
1. 在课文中识别、写作“端”和“粽”字,结合部首的意义,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构成。
2. 带领学生一起探讨粽子的组成部分,帮助他们对粽子的外形、颜色进行描述,增强观察能力。
四、品味粽子
1. 通过课文阅读,识别描写粽子特征的句子,反复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描述粽子的颜色和味道,借助叠词的使用,加深对语感的认识。
3. 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喜欢的食物,培养表达能力与创造力。
五、分享情感
通过讨论粽子带来的美好回忆,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结合端午节的故事,倡导学生表达对家人的爱与感激。
六、了解习俗
1. 探讨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与意义,同时扩展到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厚重。
2. 分享个人与家庭的节日故事,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七、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不仅了解端午节的习俗与文化,还能感受到家庭情感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在传统节日中,能与家人一起分享温情与乐趣,并将这份爱传承下去。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希望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