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拼音和插图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会提炼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分析动物们的不同反应,从而认识到“面对未知事物时,要勇于思考,不要盲目跟随他人的决策”这一道理。
3. 能够流畅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咕咚”究竟是什么音响,并探讨小兔为何会迅速逃跑,另外要理清野牛如何帮助大家消除误解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和领悟:在面对事情时,应该理性判断,不盲目跟风,应积极探索事情的真实情况。
教具准备:
插图、背景音乐、情境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兴趣
教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一块石子投进水桶里,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引导出“咚、咕咚”的声音)正是这个声音,惊吓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这个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有趣的故事。请大家和我一起读出这节课的标题《咕咚》。
二、整体理解
1. 首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尽量借助拼音进行准确的发音,遇到不顺畅之处可以多读几遍,直到读得流利为止。
2. 在第二次朗读中,思考“咕咚”代表的是什么?故事中有哪些动物出现?请使用“—”标记出来。
3. 交流反馈:
- 请同学们一段段地朗读课文,教师和学生共同纠正发音。
- 引导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
三、深入理解(图文结合)
(一)展示第一幅图,讨论图意。
1. 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的意思?对应的课文中有哪些段落与之相关?请自由读这两个段落,并圈出小兔害怕的词句。
2. 反馈交流,理解“拔腿就跑”的含义。
- 你们有没有过类似“拔腿就跑”的经历?(教师分享自己经历,鼓励学生分享)小兔为何惊恐地逃跑呢?可想而知,“咕咚”声极其威吓,所以它一边逃跑一边尖叫。谁来模仿一下小兔的叫声?
2. 在小兔看来,这“咕咚”声到底是什么呢?
3. 小猴子听到后,它认为“咕咚”是多么可怕的东西!大家尝试模仿小猴子的叫声。(自由读、指名读或分组读)
(二)展示第二幅图。
教师:看,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使森林热闹非凡,大家看出哪里热闹了吗?此时所有的动物都认为“咕咚”是怎样的存在?(大家想象着这是个可怕的怪物)请朗读:“快跑,咕咚来了!”
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和男女生赛读,在角色中融入感情。
(三)展示第三幅图。
教师:就这样一声常见的“咕咚”,因为动物们的误解和传播,竟变成了一种令人恐惧的怪物。森林里的动物们纷纷逃跑,连体型庞大的大象也无法幸免。就在此时,谁出面平息这场骚动呢?(野牛)
比较这两幅图,讨论小动物们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差异,用一个词来形容,大家想到哪个词呢?引导学生复述野牛冷静询问所有动物的对话。
(四)展示第四幅图。
教师:于是,在兔子的引导下,大家来到了湖边,他们觉得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又想对彼此说些什么呢?当他们明白事情真相后,互相看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认为刚刚的反应简直有趣极了!
四、拓展和延伸
1. 在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哪位角色,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沉着冷静和勇于思考的重要性)
2. 那么,以后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记住,保持冷静并勇于探索真相!
板书设计:
《咕咚》
- 兔子猛跑
- 小猴跟随
- 沉着冷静
- 动物们盲目跟从
- 积极探索真相
- 野牛理性引导
教学主题:理解与思考,避免盲目跟随
教学目标:
1. 学会使用拼音和图画帮助理解课文的内容。
2. 理解课文传达的重要道理:面对事情时需要理智分析,询问真相,而非随意盲从。
3.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明确“咕咚”的真实含义以及兔子和其他动物们为何会受到声音的惊吓。通过故事的结尾,让学生理解误会的解开是多么重要。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领会到故事的深层含义:在面对突发的状况时,应当保持冷静,寻求真相,避免盲目的恐慌。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背景音乐、字卡、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吗?万物生长,让我们在土地上看到了苍翠的绿芽,闻到了花香四溢的气息,还有果实里藏着的种子。自然的声音更是千奇百怪,有水流的哗哗声,风吹的呼啸声,还有雷鸣的轰隆声。这其中,有一种声音特别奇怪——咕咚!你们能猜出这声音的来源吗?
(学生猜测)
二、师范读故事:
你们的猜测真有趣,答案就埋藏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名为《咕咚》。现在,我要带大家进入这个有趣的世界,认真听哦!
(讲述故事的开始,描述木瓜掉进湖里的场景)
故事讲完了,大家明白这个“咕咚”到底是什么了吗?
三、生初读故事:
原来,“咕咚”是木瓜熟了掉入湖水的声音。这个声音让很多动物都感到惊慌,真是个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翻到第163页,仔细读出每个字的发音。
四、识字:
1. 听到你们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字音。
(展示一些生字,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认识)
2. 通过拼音来帮助我们准确读这些字,大家一起读出来吧!
3. 小火车活动:我们依次读字,如果有人读错,我们来纠正他。
4. 字形分析:讨论如何记住每个字的结构,观察字形与意义的联系。
五、写字:
今天我们学习几个新字,特别是反犬旁的字,一起来练习书写,我们先写“狐狸”和“狸”这两个字。
(老师范写,指导学生书写)
六、图文对照:
回顾故事中提到的动物,让我们在书中找出还有哪些动物参与了这个事件,一一列举出来。让我们通过插图来加深理解,看看每一幅画对应的段落。
……(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
七、结课: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回去后请大家再次阅读后面的段落,准备好下次课的讨论。记住,面对未知的声音时,要学会思考,不要盲目跟随。下课!
新标题:探索与理解——《咕咚》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认读“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掌握“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的书写,了解“羊字头”和“足字旁”两个新部首。
2. 提高朗读能力,能够流利、准确、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传达的理念,明白“为了了解真相,倾听和实地考察是必要的”这一道理。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内涵,能够提炼出其中的道理。
2.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用更生动的语言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4幅相关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兴趣
1. 教师模仿各种动物叫声,让学生猜测,从而调动他们的好奇心。
2. 教师神秘地发出“咕咚”声,引导学生猜测,顺势引入课文。
二、初步阅读
1. 学生利用拼音自读课文,并标分段。
2. 根据插图,找出文中出现的小动物并按出现顺序进行讨论。
3. 学生进行同桌交流,讨论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
三、精细阅读
- (一)引导思考
1. “咕咚”声最先被谁听到?小兔听到后表现如何?
2. 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到与插图相符的文字。
3. “撒腿就跑”的表现反映了小兔的什么情感?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4. 小兔边跑边叫,是否有其他同学愿意模仿一下?
5. 引导学生进行流畅的朗读练习。
- (二)学习后续段落
1. 听到小兔的叫喊后,狐狸、猴子、小鹿、松鼠各自的反应是什么?继续阅读3、4自然段。
2. 狮子的反应有什么独特之处?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并进行讨论。
3. 感受表情,通过对比插图,小动物们与狮子的反应有何异同?
四、理解与总结
1. 小组讨论,比较狮子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2. 分享狮子身上的优点,讨论其值得学习的方面。
第二课时
一、识字活动
1. 读生字词,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词汇,学生进行认读。
2. 进行赛读,挑战没有拼音的生字词。
3. 通过游戏识字,进行小组中相互认读。
4. 鼓励小组合作,分享记住生字的技巧与方法。
二、朗读课文
- 全班共同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角色表演
-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朗读,增强对人物心理和情绪的理解。
四、书写指导
1. 展示需书写的生字,鼓励学生进行扩词练习。
2. 讨论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其书写规则。
3. 教师示范,特别强调新部首“羊”和“足”的书写。
4. 学生临写,之后进行同伴评价,关注字形、书写速度与姿势等方面。
板书设计
(思考与观察,才能洞悉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