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浙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小猴子下山》第三堂教案设计

浙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小猴子下山》第三堂教案设计(3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为浙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小猴子下山》的详细教案,涵盖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适合的教学活动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1篇:浙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小猴子下山》第三堂教案设计
拓展

新标题:小猴子的成长之旅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并从中领悟成长的意义。同时,我们还会学习如何运用一些有趣的词语和动词。下面是我们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 通过小猴子的冒险旅程,帮助学生理解其下山的过程,并运用“又( )( )”的词语结构,激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新学的词汇。同时,掌握“摘、扛、捧、抱、追”等动词,并能清晰地区分它们的意思。

2. 促进学生流利朗读故事,鼓励他们结合插图和板书进行叙述,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故事中获得启示,意识到成长中的失误是常有之事,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吸取教训,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

课前准备:

- 教学课件

- 各类图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并强调“猴”字的正确书写。

2. 进行复习游戏,通过展示大量与故事相关或不相关的物品图片,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故事中提到的。让他们参与贴图的活动,以此强化对故事要点的记忆。

3.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再次强调带“子”的字(如“桃子、兔子、猴子”)的轻声发音。

二、整体阅读,理清故事线索

1. 阅读完整课文,教师提问:小猴子的下山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方?

2. 将所提到的地方图像整理,帮助学生顺序归纳。

3. 练习使用量词,完成句子:小猴子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然后走到了一( )桃树下,接着是……

三、积累词语,运用表达

1. 找出故事中“又( )( )”的表达,讨论小猴子在旅途中的心情。

2. 学生们展示他们的词语。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这些形容词组合,传达出小猴子所见的美好。

3. 通过感官描述进一步拓展词汇,例如:小猴子看到的水果不仅“又香又甜”,还能“又脆又嫩”。

四、学习动词的准确使用

1. 重点学习小猴子在第一段的动作,用词“掰”和“扛”,并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描绘小猴子的形象。

2. 继续探索后面的段落,圈出小猴子动词,讨论如何用“摘、捧、抱”等动词描述小猴子的行为。

3. 通过互动评价,加强对动词含义的理解,讨论哪些动词适合与哪些物品搭配。

五、反思与展望

1. 鼓励学生复述故事,全班讨论小猴子在故事中的感受和教训。

2. 强调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都会犯错的重要性。小猴子虽然空手而归,但他获得的经验将会帮助他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3. 课件展示小猴子继续下山的动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编写关于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创造新的冒险。

总结: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学习了新词汇和动词使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小猴子的经历中学到了如何面对错误和挑战。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过程,期待大家带着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下一个新的今天!

第2篇:浙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小猴子下山》第三堂教案设计
拓展

新标题:从小猴子的经历看坚持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学会8个新生字和相关词汇。

2.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3. 理解在努力中保持坚持和专注的重要性,而不是好高骛远。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书写并在恰当的语境中运用这8个生字和词汇。

教学难点:

能分析小猴子为什么没有获得成功。

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读、写新生字、词语。

2.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任务分析:

1. 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力包括对文本中一些字词的初步了解,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接触了类似《小猫钓鱼》的故事。

2. 本节课主要以介绍新字词和基础知识为主。

教学过程:

一、知识新授

1. 介绍新课内容

- 显示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

- 老师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概念。

2. 生字教学

- 显示文中的生字和词汇:结、非常、扛、往、圆、跳、追、空。

- 学生逐一拼读生字,同时老师注意纠正发音,强调发音技巧。

- 老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再去掉拼音进行认读。

-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提供不同的记忆策略,以帮助他们记住字形。

- 通过造句活动,给新词汇注入活力,例如用“非常”造句。

三、巩固与检测

1. 通过课后练习,学生比较形近字的区别并进行分类和应用。

2. 让学生表演不同的动作,如“抱”、“扔”等,以加深对动词的理解。

3. 布置作业,要求抄写生字、熟读课文并完成相关习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2. 分析讨论小猴子为什么没有收获。

3. 通过图画复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任务分析: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主要字词,并具备通读全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引导

1. 全班朗读生字和词汇,增强记忆。

2.请一位学生完整朗读课文,接着进行讨论。

3. 提问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新授内容

1. 启发学生思考小猴子为何空手而归。

- 从课文中找出小猴子曾摘过的食物,并讨论其反复放弃的原因。

- 鼓励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小猴子的这种做法不可取。

- 引导学生总结出:做事要有坚定的目标,持之以恒,而不是心猿意马,三心二意。

2. 利用挂图展示小猴子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复述故事,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布置作业,进一步深化对故事的理解,并思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坚持和专注。

总结: 通过小猴子的故事,我们了解到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坚持和专注地去追求目标。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保持这样的毅力与专注,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3篇:浙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小猴子下山》第三堂教案设计
拓展

小猴子与目标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目标意识:通过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做事情时要设定明确的目标,专注一件事情,以免无所获。

2. 生字学习:掌握本课的10个新字,并能运用“真”、“非常”进行句子表达。

3. 朗读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 口语表达:能够根据要求,进行连贯、完整的口头表达。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故事情节,使学生明白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2. 掌握本课生字的读写,运用生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进行连贯性口语表达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小猴子在故事中的行为及其带来的启示。

2. 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

四、教学时间:

实施为期三课时的教学安排。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目标:

1. 学习新字,掌握其读音和意思。

2. 初步理解小猴子的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的经历)。

3. 正确朗读课文。

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入课文,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子下山的情景,引发兴趣。

2. 讲述故事:老师范读课文,强调小猴子的每一步怎样影响它的结果。

3. 生字讲解:逐字讲解生字的意义、用法及词组,并通过卡片练习字音。

4. 理解词义:通过故事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5. 书写训练:指导书写生字,确保字形和笔顺正确。

6. 图文结合:查看插图,辨识每幅图与自然段的对应关系。

作业:

1. 抄写生字。

2. 练习朗读课文。

---

第二课时

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与其传达的目的意识。

2. 使用新词语“真”、“非常”造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

1. 复习词汇: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进行听写。

2. 逐段分析:通过分段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每部分所传达的信息。

3.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小猴子的选择,强化目标意识。

4. 情感朗读:指导学生增强感情,体会小猴子心情的变化。

5. 课堂反馈:依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进行适当的再讲解。

作业:

1. 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2. 用“真”与“非常”造句,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

第三课时

目标:

1. 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认识到目标明确性的重要性。

2. 提升词语搭配和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

1. 整体回顾:朗读文中各个段落,强调故事的整体性与目标意识。

2. 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分享自身经历,结合故事讨论目标感的重要性。

3. 词语训练:练习词语的搭配及使用,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适用场景。

4. 说话训练:通过给定句式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锻炼连贯性与完整性。

作业:

1. 巩固生字与词语搭配。

2. 撰写心得,结合故事反思自身的目标设定情况。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明确的目标,以达成他们的愿望和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