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解析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解析(3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探讨了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案三,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1篇: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解析
拓展

教案: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学会8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和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3. 了解邓小平爷爷在成长过程中的练字故事,懂得认真练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板书课题《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2. 指导学生齐读课题,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3. 在课题旁打上小问号,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子的流畅度。

2. 检查自读效果:

- 出示生字词,进行正音和集体朗读练习。

- 将生字词带入课文中进行再次朗读,力求正确和流利。

- 针对课文中的长句,逐句指导朗读,确保学生能把长句读准。

3. 指名朗读课文分段,师生进行评议,共同探讨朗读技巧。

4. 再次组织练读课文,加深记忆。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

2. 解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他”具体指谁?“红圈圈”又代表什么?

3. 向学生提问,了解邓小平爷爷小时候认真练字的故事。

4. 概括文章所讲述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增强理解力。

四、教学生字

1. 巩固生字的读音,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发音。

2. 教学新偏旁,讲解构词的基本知识。

3. 自学生字笔顺表,通过记忆和观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式。

4. 进行反馈,学生检查生字的写作。

5. 鼓励学生分享记忆生字的好方法,培养写作兴趣。

6. 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提供一对一反馈。

7. 安排生描红、仿写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进步。

五、小结

-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六、后记

- 学生在书写“次”这个生字时仍有困难,需要多加练习。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带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继续学习生字词,深化对生字组合词汇的理解。

3. 理解邓小平认真练字的经历,意识到认真练字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复习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并讨论仍有疑问之处。

二、精读课文

1. 精读第一自然段:

- 指名讨论该段落的主要信息。

- 深化对关键词句的理解,通过指名朗读强化记忆。

- 展示相关的教学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段落的含义。

-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提高朗读质量。

2. 精读第二自然段:

- 自由轻声朗读,鼓励深入理解每天的练习内容。

- 理解相关词句,并进行在小组内讨论。

- 指导进行自由朗读练习,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三、赏读课文

1. 以感情丰沛的语音朗读课文,体验语言美。

2. 探讨哪些片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进行朗读分享。

四、巩固练习

1. 通过“先……再……”和“每次……都……”的句式进行写话练习,培养写作能力。

2. 推荐课外阅读《邓小平爷爷小时候的故事》,拓宽学生视野。

五、总结

- 整理本节课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后记

- 学生对邓小平的故事有了更深认识,也能流利地背诵课文,进步显著。

第2篇: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解析
拓展

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认读本课生字,理解新偏旁的含义,能够正确运用词语。

2. 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 了解邓小平从小努力练字的故事,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

- 学生能够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训练:

1.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2. 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 字卡

教学时间:

-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阶段

1. 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朗读标题。

2. 提问: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想问的?

3.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自行阅读课文。

二、人物介绍

1. 投影展示邓小平的画像,介绍其为新中国的第二任主席,伟大的领袖,设计了改革开放的蓝图以及“一国两制”的方针,让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 强调邓小平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鼓励学生铭记他的名字。

3. 提出今天要讲述他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1. 老师讲述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流畅度与准确性。

3. 检查朗读情况,学习生字。

四、学习第一段

1. 指读该段,询问是否有生字不理解。

2. 讨论“夸奖”和“经常”的含义。

3. 指导学生朗读:“小时候,邓小平经常得到夸奖。”

4. 通过插图讨论邓小平和老师的互动,推测老师可能的称赞内容。

5. 鼓励同学相互夸奖,培养积极学习的氛围。

五、学习生字

1. 学习“邓”、“平”、“夸”三个生字。

2. 学生独立记忆和书写,进行描红和临写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和生字。

二、朗读第二段

1. 自由阅读,找出有关于邓小平练字的句子。

2. 分析句子,结合上下文讨论邓小平的努力和老师的期待。

3. 组织语言:请学生用“先……再……”构造句子。

4. 模拟邓小平写字的过程,讨论他是如何一步步练好的。

三、全面回顾

1. 讨论邓小平优秀书写的根源。

2. 强调教师的赞扬和家长的高兴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3.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情感。

四、欣赏全文

1. 鼓励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全文。

2. 引导学生分享文中印象深刻的部分,继续练习背诵。

五、写字指导

1. 介绍生字“当”、“功课”,进行描红和临写练习。

第三课时

一、复习朗读

1. 轮流朗读课文,分男女生进行语音比赛,增强参与感。

2. 鼓励提问,解决疑惑。

二、学习生字

1. 继续识记其余生字,重点指导“求”的书写。

2. 学生进行描红练习。

三、课外作业

- 学生将课文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促进亲子互动,巩固学习内容。

通过这三课时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认识新字词,还能理解邓小平从小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在学习上树立榜样,努力追求进步。

第3篇: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解析
拓展

新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课文。

2. 学会并理解9个生字,不用写出前面7个字;认识相关偏旁部首,并理解生字组词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 朗读课文时要做到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

教学准备:

准备好课件、生字卡片和实物投影仪,以支持课堂教学。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他得的红圈圈多》。先请大家尝试读一读这个题目,感受一下字句的韵律。

2. 课文的标题引发了大家的好奇心,有没有同学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呢?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我们接下来就通过课文一起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1. 请大家翻到第57页,轻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注意不要添加或遗漏任何字词。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多读几遍,思考它的意思。

2. 检查预习情况:

- 首先,我们通过生字卡片来“开火车”,进行读音练习。

- 其次,展示带音节的生字词,请大家跟随“小老师”的领读,练习重音,比如:邓小平、先生、经常、夸奖等。

- 之后,大家一起拼音认读生词,并分组进行朗读,把后鼻音的词语读准确。

- 最后,挑战一下长句的朗读,建议在逗号和句号处做适当的停顿,以提高流利度。引用长句进行分组练读。

三、理解课文

1. 课文中“他”究竟指的是谁呢?通过展示图片,大家可以看到邓小平与爷爷一起看书的情景,快来猜猜哪个是邓小平爷爷吧!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领导者,分享了他少年时期的学习故事。

2. 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含义呢?通过讨论,大家可以发现想要获得先生画的红圈圈,首先需要写出好字。

3. 课文总共分为几个自然段,这些信息都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结构。

四、讲读课文

1. 从第一自然段入手,进行深入阅读: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一段,思考主要内容,可以尝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总结。

2. 学习生字“邓”、“平”、“到”等,老师也会提醒大家写字的技巧,确保其书写规范。

3. 接下来,讨论邓小平爷爷写出好字的原因,将这个问题留到下一节再探讨。

五、书写生字

1. 同学们,请准备好练习书写生字了!今天我们要尝试书写“邓”、“平”、“到”这几个字。

2. 在学生练字期间,教师要巡视并给予指导,鼓励同学们不断提升书写技巧,并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六、作业布置

1. 请同学们继续练习书写今天的生字:邓、平、到,争取写得更加规范美观。

通过以上环节,相信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朗读和书写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希望大家能够以邓小平爷爷为榜样,不断努力学习,书写好字,取得好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