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看浪花》教案三
---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
2. 让学生了解大海的特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花的形态,感受孩子们玩耍的快乐。
3.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相关的大海、海岸、海滩图片。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图书、网络等途径了解大海。
课时安排:
- 总共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 交谈引入: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学生可以自由回答。
2. 认识与想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大海的感知,通过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的壮观和神秘。
3. 引入课题:教师强调大海中的浪花,并引导学生一起读出课题《看浪花》。
二、扫清障碍,自读课文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遇到生字时可标记出来。
2. 学生借助拼音再次阅读,确保读音的正确性。
3. 鼓励学生齐读,通过指名读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4. 指导学生注意朗读中的标点和语气,比如表示声音的“哗——哗——”。
三、品词引路,感知课文
1. 指名读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课文中的情景。
2. 学生探讨: “三个孩子光着脚丫在做什么?”帮助他们用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
3. 对浪花的形象进行讨论:浪花像什么?鼓励学生想象并绘画。
4. 理解浪花提的问题,进行口语训练,加深学生对提问和回答的理解。
四、品读诗文,小结全文
1.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尝试背诵。
2. 教师总结所学内容,并针对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简要回顾。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 明确学习目标,专注于生字词的学习。
二、自画生字,读准字音
1. 学生从文中找出生字并进行互读。
2. 进行字音检查,采用不同的读书形式(如开火车读、小组读)。
3. 展示带生字的词汇,鼓励自我阅读并讨论。
三、认准字形,组词运用
1. 出示生字,指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方法记忆。
2. 组内分享各自识字的方法,促进互助学习。
3. 进行全班的难字交流,确认并巩固识字的技巧。
四、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 出示待写生字,帮助学生认读并观察其结构。
2. 教师详细指导重点字的书写,特别是“家”、“脚”、“到”。
3. 鼓励学生从描红到独立书写,逐步提升书写能力。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总结课文内容,回顾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2. 布置相关作业,如再创作相关的词句或者简短的诗。
---
板书设计
```
11. 看浪花
浪花简笔画
浪花像问号。
浪花像小手。
浪花像________。
```
教学反思:
- 教师需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 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和书写时保持良好的习惯,提升语言的组织能力。
通过这种有趣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学生将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体验到乐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下册语文《看浪花》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看浪花》是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重要诗歌,旨在通过生动的海边场景,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珍惜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整首诗充满了童趣,清新而活泼的语言仿佛将我们带入了大海的怀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浪花的魅力,还能在诗歌中自由地幻想、表达自我,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识记12个生字,理解“抚摸、金疙瘩、探秘”等词的含义,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家、脚”。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韵律与美感,并能够模仿课文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
- 鼓励学生通过拼音自主学习,采用多样的阅读方式,增强对诗歌情境的体验与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
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在于流利地朗读诗歌及其韵律。
- 教学难点则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中描绘的美丽场景及其背后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拼音识字,理解能力尚在发展中,学习中常表现出随意性。因而,课堂活动需有趣且多样,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通过游戏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识字环节,运用字卡、迷宫等方式,增进学生对于生字的理解与记忆;在朗读环节,通过范读、齐读等形式,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韵律之美。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海浪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浪花的形状与声音;展示花园里的牡丹,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使用投影课件展示字的书写技巧,支持学生规范书写。
六、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 向学生介绍美丽的海边(播放海浪视频),引导他们模仿浪花声,感受海浪的节奏。
2. 学生尝试分段朗读“哗―哗―”,激发他们的参与感。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 播放诗歌录音,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
2. 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朗读,指名学生和齐读,提升学习的乐趣。
3. 通过游戏,增强生字认识,推动学生积极交流和分享独特的识字方法。
(三)释疑解难,指导朗读
1. 听教师朗读后,学生模仿练习,分小节逐步学习诗歌,讨论浪花的多样性及其象征意义。
2. 通过师生互动,鼓励探讨不同学生心中浪花的形象及其所引发的想象。
(四)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个人愿望进行表达,认识到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引导他们用类似的诗歌形式描述自己的理想。
(五)指导书写
展示“家、脚”,讲解书写技巧,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并给予反馈与指导,培养他们规范的书写习惯。
(六)总结升华
今天的课程让学生们走近了海边,看到了美丽的浪花。通过讨论个人理想,鼓励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号召大家共同爱护美丽的自然环境。
(七)作业
学生可以将自己编写的诗或画的画,拿给父母分享,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八)板书设计
```
11、看浪花
哗―哗―
浪花简笔画
浇庄稼 探秘 采矿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期望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在讨论中萌发理想,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旅程铺垫基础。
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语文《看浪花》教案
教学要求
1. 学会识记12个生字,并能流利书写其中的8个。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的主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生活的情感,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想象。
重点与难点
1. 识字及书写能力的提升。
2.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发展他们探索和想象的能力。
课时安排
共分为两课时。
---
第一天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记和掌握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增强对内容的理解。
3. 整体了解课文,培养对自然的感知和热爱。
教具准备
- 大海的图片、相关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6分钟)
1. 开场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有什么特别之处?
2. 教师展示大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大海的特征。
3. 学生轮流描述他们对大海的印象,鼓励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想法。
4. 询问学生如果有机会游玩海边,他们最想体验什么?
5. 教师引入课文内容:今天我们将一同了解三个小朋友在海边的趣事。
6. 学生齐读课题《看浪花》。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5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地展示内容。
2. 学生练习独立阅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发音。
3. 小组内互相朗读,检测彼此对生字的掌握。
4. 反馈生字的认读情况,教师适当指导。
5. 全班朗读课文,帮助学生调动语感。
三、理解与指导读文 (17分钟)
1. 询问:你们看到的浪花是什么样的?
2. 学生阅读后分享直观感受,教师引导讨论相关句子。
3. 出示描绘浪花的图片,请学生描述浪花的样子及其与问号的关系。
4. 鼓励学生动手画出他们心中的浪花形象。
5. 指导学生用感情朗读描述浪花的句子。
6. 引导学生思考:浪花在问小朋友们什么问题呢?鼓励想象和表达。
7. 最后总结,再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互动。
四、布置作业 (7分钟)
1. 课后练习:朗读完整课文,巩固学习效果。
---
第二天课时
教学目标
1. 精确书写8个课中生字。
2. 用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提升表达能力。
3. 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对自然及生活的热爱,鼓励探索精神。
教具准备
-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5分钟)
1. 学生进行生字读音接龙,检查认读情况。
2. 讨论如何有效记忆生字,分享技巧。
3. 自读生字并尝试组词,加深理解。
4. 引导学生活跃讨论小朋友们看浪花时的各种想法。
5. 分析三个小朋友的个性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后段 (10分钟)
1. 教师总结:这三个小朋友热爱自然,积极探索,他们与浪花之间的互动十分生动。请同学们共同阅读课文。
2. 提问:从这段内容来看,浪花为什么会被说成爱着这三个孩子呢?
3. 选择几名学生轮流表演朗读,增强课堂参与感。
三、感情朗读与背诵 (10分钟)
1. 学生自由地感情朗读课文。
2. 分角色进行朗读练习,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
3. 在班上进行自由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4. 进行选拔背诵,集体朗读欢快的段落,提高气氛。
四、指导写字 (10分钟)
1. 明确本课需要学习的生字,学生齐读生字卡。
2.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写好这些字,注意书写的技巧。
3. 收集反馈后,教师适当进行示范。
4. 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提供指导。
5. 选择一些优秀作品进行分享与评议。
五、布置作业 (8分钟)
1. 抄写本课生字,加深印象。
2. 积极朗读和背诵课文,准备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
看浪花
1. 一个孩子:变淡水浇庄稼
2. 一个孩子:到海底探密
3. 一个孩子:采矿抱金疙瘩
```
通过本课程的设置,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生字的写读,同时也能在思想和情感上与大自然建立更深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