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所涉及的14个生字,并能够书写其中的7个生字,掌握新偏旁“折文”。
2. 理解六幅图的含义,体验幽默所带来的乐趣。
3. 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连环画的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1. 掌握生字的书写及正确读音。
2. 理解幽默的内涵,享受幽默带来的快乐。
教学准备:
- 挂图
-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观察图画,理解连环画的含义,体验幽默。
- 进行生字认读。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
开始时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人读过《父与子》这本漫画集呢?” 然后将父亲和儿子的图片贴于黑板上,接着询问:“小朋友们,曾经收到别人写的信吗?”然后引入今天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鱼儿捎来的信》,这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观察与识字:
1. 解题与生字学习:
- 重点强调“鱼儿”和“信”的生字。
- 通过比较学习“捎”和“肖”的构成,帮助学生理解字的结构。
- 讨论和列举带有“扌”字旁的其他字,强化生字的记忆。
2. 连环画分析:
- 投影出示六幅漫画,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并互动分享故事内容。
-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图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有哪些?”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达。
整个故事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儿子为保护小鱼而设下的一个诡计。通过描写儿子的创意和父亲的反应,学生们会感到幽默与快乐。
3. 字的辨析与应用:
- 学习“今”、“至”、“致”的读写,进行生字的实用练习,同时引导学生用这些词造句。
- 提供多种语言环境中的填空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4. 幽默讨论:
- 提问:“信中鱼儿的留言传达了什么信息?父亲看到后会有什么反应?”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一幽默情节。
巩固练习:
- 进行字音和组词的游戏活动。
- 通过猜字谜的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
作业:
- 回家向家人讲述《鱼儿捎来的信》。
- 练习书写生字,确保对新词的掌握。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复习生字的读写。
2. 分享各自了解的幽默故事。
3. 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环节:
- 指名让同学们读并组词,巩固生字的记忆。
幽默故事分享:
- 组织学生们轮流互相介绍他们所知道的幽默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课后习题:
1. 书写练习:
- 让学生写出带有“提手旁”的字,并总结字形规律。
2. 画画与表达:
-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并且让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漫画里的内容。
- 邀请学生猜测图画中的角色(如史奴比)所在的漫画系列,并讨论其背景和故事情节。
- 鼓励学生思考图中缺少的元素,让他们动手绘画补充。
作业:
- 收集并分享幽默故事,增强学生的幽默感和故事表达能力。
---
板书设计:
```
鱼儿捎来的信
├── 父亲
├── 儿子
└── 保护鱼儿
```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学习生字和理解幽默故事,更能在互动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掌握七个汉字,用于日常表达与书写。
2. 理解漫画《鱼儿捎来的信》所传达的深刻情感与主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幽默感。
教学重点:
1. 正确掌握并书写一类汉字。
2. 理解和分析漫画的内涵与趣味。
教学难点:
生字的正确书写。
教学准备:
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小黑板及计算机,以便展示和教学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漫画吗?漫画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形状传达出丰富的意义,不仅能带给我们乐趣,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在上学期,我们认识了著名的漫画家卜劳恩,今天我们将再次欣赏他创作的一组漫画,题为《鱼儿捎来的信》(多媒体展示课题,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题目)。
接下来,请同学们告诉我,在这个题目中,有哪些字是我们尚未学习过的呢?
- 鱼:通过计算机演示“鱼”字的演变,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个汉字的构成。
- 捎:引导学生分析“捎”的组成,指出扌和肖的结合。
二、观察漫画,分析内容
我们将一起来观察6幅漫画,并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看法。
A. 请告诉大家你理解的哪一幅图?可以讲述一下它的含义。
- 第一、二幅图中,父亲全神贯注地在钓鱼,而儿子却想方设法阻止他,以保护水中的鱼。于是,儿子以鱼儿的身份写信给父亲。在第三、四幅图中,儿子跳入水中,把信挂在鱼钩上。第五、六幅图展示了父亲发现鱼竿动了,误以为上了鱼,结果看到的是一封信。
B. 大家可以说说,这组漫画传达了什么样的故事或者情感?
- 漫画通过儿子用幽默的方式——让鱼儿给父亲写信,成功阻止了父亲钓鱼的行为,体现了亲子间的情感和对生命的尊重。
三、识字活动
1. 现在我们来一起读这封来自鱼儿的信:“我们今天不想来,致礼!鱼儿”。
2. 找出信中含有的一类字,并进行标记。
- 我们学习的字有:今、致、礼。这些字的书写特别需要注意:
- 今:掌握其最后一笔的书写,形状为横折,不要多点。
- 致:结合“至”字的基础,理解其构成,其中“至”的向下提笔变化需注意。
- 礼:注意“示字旁”的书写方式,明确不是衣字旁。
3. 开展火车读的练习,大家一起重复读这些字:鱼、肖、捎、今、至、致、礼。
四、练习与巩固
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生字内容,进行正确的书写练习。同时,学生可以在家中尝试绘制漫画,表达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将这些汉字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
总的来说,这节课通过漫画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魅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意和情感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幽默的方式来面对问题,增强观察力和思考力。
教学目的:
1. 认识并掌握7个生字。
2. 体会幽默带来的愉悦,感悟漫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幽默感。
教学重点:
1. 正确掌握一类字的发音和写法。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生字及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课件展示《脖子的妙用》和《动脑筋照相》,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漫画内容。可以询问同学:“你们还记得这些故事吗?你们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告诉学生,漫画用简练生动的线条勾勒出意义深远的画面,不仅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也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今天,我们将欣赏德国漫画家卜劳恩创作的《鱼儿捎来的信》。
二、新授内容
1. 齐声朗读课题,问学生:“在这个标题中,有哪些字是我们之前没学过的?”
2. 师出示生字“捎”“信”,“捎”是翘舌音,带领学生开火车式朗读,鼓励他们用这两个字组词,增强记忆。
3. 随后,让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展示与《鱼儿捎来的信》相关的6幅漫画,询问:“鱼儿是怎样捎来的信?信里有什么内容?”
4.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漫画,并分享自己对每幅图的理解:
- 学生1:第一、第二幅图展示了父亲专心钓鱼,儿子则在想方设法保护鱼儿,因此他以鱼儿的口吻写信。
- 学生2:第三、第四幅图描绘儿子跳入水中,把信挂在鱼钩上。
- 学生3:第五、第六幅图中,父亲以为鱼竿动是鱼儿咬钩,实际上却是收到了一封信。
5. 讨论儿子在写信和挂信时可能的想法,引导学生思考:“儿子到底在想什么?”(他不想钓鱼,而是想保护鱼儿。)
6. 在大家的共同理解下,齐读这封信,展示信的内容,通过火车读的方式强化生字的记忆:
- 生字“捎”、“肖”、“信”、“言”、“致”、“至”、“礼”等,特别强调“致”的写法及“礼”的部首。
三、新生知识升华
1. 在大屏幕上展示父与子主题的多幅漫画,让学生欣赏。鼓励他们讨论每幅漫画的主题和寓意。
2. 提出创作活动:出示课后值得补画的四幅未完成的漫画,让同学们通过想象与创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四、总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传达对漫画的喜爱和理解。希望学生在课外也能有机会阅读更多父与子的漫画,感受其中的幽默与智慧。
五、板书设计
标题:《鱼儿捎来的信》
重要内容:
- “我们今天不想来,致礼!鱼儿”
- 主题:不想钓鱼,想保护鱼儿
通过本次教学,期望同学们不仅能够识记生字,更能从中体会到幽默背后蕴含的深意,激发他们的观察能力与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