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一年级下册语文A版《粽子》教学设计示例三

一年级下册语文A版《粽子》教学设计示例三(3篇)

时间:2024-12-29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供了一份针对一年级语文A版下册《粽子》教学内容的教案范文,包括教学目标、方法、活动设计及学生活动,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第1篇:一年级下册语文A版《粽子》教学设计示例三
拓展

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独立识别和理解“粽、糯、胃、惹、屈、政、怀、崇、投、祭”这10个生字。同时,能够正确发音“粽、糯、箬、崇”等字,并在田字格中准确书写“胃、惹、剥”三个生字。

★ 学生应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够找到并积累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和滋味的句子。

★ 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并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对屈原爱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点:

★ 学习在语言上下文中正确地认读10个生字,积累相关词语。

★ 以流利的语音朗读课文,并找到并积累有关粽子的形状、颜色及滋味的描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 导入:通过“连连看”游戏引入课堂气氛。

2. 教师说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出示词卡)

教师询问:“端午节通常要做些什么呢?”出示课文的第一段,让学生自由朗读,深入思考。

3. 书写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伸出右手,开始书写课题。

(2)提问:“谁来读出课题的名字?”并鼓励学生进行标准的轻声朗读。

(3)全班齐声朗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指示:“同学们请按常规自读课文,思考关于粽子的哪些知识,以及你是如何得知这些信息的。”

2. 学生分享交流感受:

(1)教师指导:“在第三段中,我们了解到文中描述了粽子的哪些特征。”

(2)教师引导班级讨论:集体总结前半段介绍了粽子的形状和颜色,而后半段揭示了粽子的由来。

三、深入学习,体会感悟

1. 学习第二至第四小节内容:

教师提问:“粽子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有哪些特色呢?”

(1)请学生再次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快速找到相关描述句子,进行标记。

(2)由学生指名回答,并展示描写粽子形状、颜色、味道的句子。

(3)学生分享各自认为最特别的粽子形状,并展示对应图片。

2. 对粽子的颜色和味道进行深入探讨:

(1)教师引导学生描述粽子的颜色,利用相关的形容词激发想象。

(2)通过小组讨论,了解生/熟粽子的颜色变化,并尝试用这些词语进行描述。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粽子的味道特点。

3. 学习第六小节:

(1)教师提问:“为什么粽子与屈原的纪念相关联?”

(2)引导学生探索屈原的生平特质及其爱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尊敬之情。

四、总结与巩固

1. 通过课堂分享,复习课文第五节和第一节内容。

2. 讨论端午节的其他风俗,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与互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粽子》一课的知识,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以及屈原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2篇:一年级下册语文A版《粽子》教学设计示例三
拓展

新标题:一年级下册语文《粽子》教案详解

教学目标:

1. 生字识记: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粽、糯、屈、政、怀、祭、崇、胃”等生字,理解词语“政治主张、怀念、崇敬、祭品、惹人喜爱”等的含义。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胃、惹、屈、政、怀、投”的汉字,做到字迹工整、结构匀称。

2. 朗读与写作: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录中描述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并仿写二三句话介绍自己喜欢的传统食品。

3. 文化理解: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以及屈原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识记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 难点:用二三句话介绍自己喜欢的传统食品,以及圈划词句的正确性。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设备及实物材料(如粽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课程引入:

- 启发学生讨论:“小朋友们,今天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 引导学生回答“端午节”,通过出示相关资料,让他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意义。

- 揭示课程题目:“粽子”,随后学习生字“粽”。

2. 课文研读:

- 提出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引导学生轻声阅读相关段落,特别注意拼音发音。

- 正音及重点指导朗读。

- 通过文本探讨屈原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3. 分节学习:

- 学生自由读1-5节,开展接龙朗读、小组朗读活动,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加强语感。

- 教师指导圈划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深化理解:

- 学习第二节、第三节的相关内容,通过实物观察、品尝与讨论加深对粽子特点的理解。

- 带领学生总结粽子的惹人喜爱之处,鼓励他们运用生字进行语言表达。

5. 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回顾粽子的特点,并齐读课文,感受其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

1. 复习巩固:

- 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

-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讨论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2. 写话活动:

-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传统节日及其相关食品,引出文章主题,讨论各食品的文化含义。

- 学生选择喜欢的食品,用形状、颜色和味道等方面进行简短描述进行分享。

3. 书写与交流:

- 学生将介绍的内容写下来,与同伴分享。

- 鼓励大家在家和家长分享自己的食物介绍,以增强家庭的语言交流。

教学思考: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课堂中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表达与合作能力,也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3篇:一年级下册语文A版《粽子》教学设计示例三
拓展

语文A版一年级下册《粽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6个字。

2. 自主积累与课文相关的词语,扩展语言表达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

4. 了解课文内容,探寻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特别是粽子相关的词汇。

2. 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探索屈原的历史地位和情感。

3. 通过句型“先……接着……然后……再……”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对屈原的敬佩之情,并渗透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

准备生字卡片及与粽子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准备短片资料,增强课堂趣味性与直观性。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神秘的东西?”(展示粽子或相关图片)“大家吃过粽子吗?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引导学生讨论端午节及其习俗,板书课题“粽子”。“今天我们要学习16课,不仅能学会包粽子,还能了解吃粽子的有趣来历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教师检查读音和生字掌握情况。

3. 分段指名读课文,思考哪个自然段介绍了包粽子,哪个段落讲述了粽子的来历。

(三)深入学习内容,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第二段:

- 让学生找出介绍包粽子的句子,并讨论其内容。

- 练习句式“先……接着……然后……再……”,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课后计划或活动。鼓励分享个人经历。

- 小组内交流后,进行全班分享。

2. 学习课文第三段:

- 讨论文中提到的感人故事。

- 提问:大家想象一下,粽子投入江中时人们的说法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并分享)

- 播放相关影片片段,展示屈原的悲愤情绪。

- 引导学生用“屈原是一位(爱国的)诗人”进行扩展讨论,增强学生的文学感受。

(四)作业布置:

1. 课后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调查家庭中有哪些传统节日,并准备分享给同学。

板书设计:

```

粽子

├── 包

└── 来历

先……接着……然后……再……

屈原

爱国诗人

```

---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知:

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和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复习生字:

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带读生字。

2.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教师观察字音与字形的掌握情况。

(三)生字记忆:

1. 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 分享记忆经验,鼓励使用不同的策略(如编故事、用图画等)。

3.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解决疑惑。

4. 座位交流,传达自己记住的新字,可以是小组内分享。

(四)指导书写:

1. 学生观察课本字帖,提出希望改善的字。

2. 教师指导书写,特别关注困难字如“拿”和“前”,强调书写位置与笔画。

3. 学生独立课堂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五)词语积累:

1. 读读“我的词语库”,强化新词汇的应用。

2. 鼓励学生主动积累新的词语,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六)作业:

认真抄写课堂上学习的生字与词语,促进巩固记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期望学生不仅能掌握课文内容与生字词,还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历史人物屈原的敬意与热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