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鲁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三

鲁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三(3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鲁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失物招领》的教案设计,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第1篇:鲁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三
拓展

新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能够独立书写“同、工”等6个字。

2.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故事内容,反思个人行为,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和关注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 生字的识记与理解,课文的有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 生字卡片与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提供支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教师播放“失物招领”的录音,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听到了什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并出示课题《失物招领》。

2. 讲述故事:借助课件,讲述文中的故事,强调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是否真的发生了丢失物品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处理方式。

二、初读课文,识别生字

1. 自由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在自然段上做标记,圈出他们认为难读的字词,通过多次朗读巩固学习。

2. 组内交流: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读准字音,帮助彼此纠正发音。

3. 生字学习:

- 检查认读,鼓励学生自主领读,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 交流视频,分享各自的识字经验和方法,促进课外识字的互动与反思。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 逐段分析:小朋友们在植物园的活动,通过细致的阅读,学生说出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事情,理解故事的背景。

2. 过渡到故事的转折:描述同学们享用午餐的场景,预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建立对故事发展的期待。

3. 感受师生互动: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教师唐老师面对孩子们的反应,并指导他们用严肃的语气朗读相关段落。

4. 情感引导:分角色体会丢失物品的后果,从而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提升阅读的理解能力和情感共鸣。

5. 心理描绘:讨论和思考如若你是那些不小心丢失同学的心情,并通过情景朗读加深对角色情感的理解。

6. 结尾感悟:指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意义,通过各种句型展开想象,感受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理解。

四、拓展练习

1. 词语积累:落实课后练习,让学生互相分享和讨论在日常阅读中发现的新词汇,增进词汇量的积累。

2. 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园及生活中观察“失物”的现象,激发他们思考如何妥善处理失物,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趣味阅读中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同时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2篇:鲁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三
拓展

标题: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失物招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并掌握写“同”、“工”等6个字的基本技能。

2. 通过朗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表达课文内容。

3. 引导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 强调14个生字的识记和6个字的书写能力。

- 练习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自然流利地表达。

教学难点:

- 扩展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学习形式:

-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

- 生字卡片及相关插图。

课时安排:

- 本次教学分为两个课时进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 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播音员的内容。

2. 根据录音内容,让学生说出张爷爷捡到的物品,并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失物招领”。

3. 练习读课题,特别强调生字“失”的正确发音。鼓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进行自由表达。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特别是自己觉得困难的字进行标记,以便后续的练习。

2. 在小组内进行互读交流,帮助彼此纠正发音,并探索难读词汇的发音方法。

3. 组织全班交流,针对易错字进行集体讨论和练习。

4. 通过出示生字卡片,采用“火车读”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字音。

5. 玩“摘苹果”游戏,寓教于乐,进一步复习生字和词语。

三、小组合作学习

1. 学习任务分配,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文相关问题,使用“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等关键词。

2. 组长负责引导讨论,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与。

3. 汇报讨论,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和朗读,有针对性地选择句子进行分析:

- “失物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朗读相关自然段。

- “失物的主人是谁?”通过插图促进思考与讨论。

- “同学们为什么认为自己没有丢东西?”引导学生朗读详细描述。

- “同学们怎样认领失物?”通过想象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意。

- “老师和张爷爷的微笑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场景。

2. 整体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在朗读中思考课文所讲述的事件。

3.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讨论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失物”事件以及他们的处理方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讨论失物招领的相关经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参与过的春游等集体活动中的相关发现。

二、巩固生字词

1. 出示不带拼音的词汇,认读并强化记忆。

2. 通过比较形近字和熟字,帮助学生记忆生字的字形,增强学习效果。

3. 进行“走迷宫”的游戏,增加学习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朗读课文

1. 自由选择小组内喜爱的朗读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 全班进行有感情的齐读,提升集体的朗读能力。

四、学习书写

1. 针对“我会写”中的生字进行观察和书写练习,鼓励学生讨论写字的要点。

2. 强调某些字的特殊写法,确保学生能够准确书写。

五、实践活动

1. 积累与“失物招领”相关的词汇,通过读读比比的活动增强记忆。

2. 鼓励学生将这个故事分享给家人或朋友,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

1. 失物招领

- 老师 学生

- 严肃 睁大眼睛

- 举起 脸红了

- 塑料袋 会心的微笑

- 领会 爱护环境卫生

```

第3篇:鲁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三
拓展

教学设计:《失物招领》教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并掌握“同、工”等6个字的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培养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并能够将其付诸实践。

学习重点:

- 识记生字,包括“失、级”等14个生字及“同、工”等6个字的书写;

学习难点:

-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理解“失物招领”一词在文中指代的特定含义。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投影设备。

教学时间:

- 共3课时。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部分生字和新词;

2. 掌握课文的1至2自然段。

学习过程:

1. 揭题与理解课题:

- 出示课题“失物招领”,让学生齐读;

- 讨论“失物”和“失物招领”的意思,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初读课文:

- 使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感知课文;

-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提到的“失物”究竟是什么。

3. 自学课文:

- 学生自由阅读,注意语音的规范,识记轻声;

- 通过小组活动进行生字和词语的集体讨论与朗读练习。

4. 讲读课文1~2自然段:

- 自由读第一段,明确其主要内容;

- 学习与“级、观”相关的生字,强调书写规范。

- 齐读两个自然段,巩固记忆。

5. 巩固练习:

- 开展“开火车”游戏,互相认读生字;

- 进行口头组词训练,为下一步的书写打基础。

6. 作业:

- 自由阅读课文至少两遍,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深入学习课文的3~8自然段;

2. 继续提高朗读的流畅性和感情投入;

3. 积极参与环境卫生的保护行动。

学习过程:

1. 复习导入:

- 进行带读字和生字的复习,巩固记忆;

- 回顾1~2自然段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讲读3~8自然段:

- 引导学生分析唐老师的严肃语气,讨论背景和相应的情景;

-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同学们是否丢失了东西,鼓励主动表达。

3. 小组交流:

-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文中的发现,思考丢失的物与环境的关系;

- 强调负责与认领的意识,讨论如何处理空闲的垃圾。

4. 自由读取:

- 鼓励学生多次朗读,练习语气和情感表达;

- 分组进行朗读和交流,提升合作能力。

5. 巩固生字词:

- 教学相关生字及其书写,特别是“队”的书写技巧。

6. 实践活动:

- 在校园或家附近寻找“失物”,执行清理行动。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巩固生字和新词的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相关的表达与讨论。

学习过程:

1. 复习巩固:

- 认读生字卡片,进行听写活动;

- 组织“读一组,比一组”的活动,帮助学生识别字词的特征。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旨,并分享个人感受;

- 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如何将其落实。

3. 汇报交流:

- 总结家庭或校园内的实践作业,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 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思考自己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

---

板书设计:

```

失物招领

失物 → 同学随手丢在草地上的垃圾

```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汉字书写和朗读能力,更能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