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跳礅上的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掌握本课16个生字,其中能够写的字有8个,能够认读的字也有8个。
2. 理解“跳礅上的歌”这一标题的含义,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容。
3. 培养学生彼此帮助与关爱他人的情感与品质。
4. 通过激发兴趣与情境导入,从“快乐”这一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
5.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学习互助与关爱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熟背课文,理解“跳礅上的歌”的真实内涵。
2. 深入体验课文中情感推进的含义,特别是后一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分为三课时进行教学。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 正确读音,记住生字字形。
- 初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农村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介绍他们上学放学需要跨越的小河。这条河没有桥,学生们需要通过石头踏过,从而自然引入主题《跳礅上的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注意发音
鼓励学生自由读课文,特别关注生字部分。老师进行范读后,请同学们把生字标记出来,并标注自然段的序号。同时,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后的理解和收获。
三、重点字词的读音纠正与练习
通过自由交流,针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讨论。讲解“朝”与“涨”的多音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其正确读音。然后集体复读这些难点字的发音。
四、巩固认读生字
通过生字卡片进行读音练习,采用小组读、男女生竞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五、课文熟读练习
通过自由阅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熟悉度。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 熟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与其意义。
- 培养互相帮助与关爱的情感。
一、复习生字
通过听写的方式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特别要关注“朝”和“深”的不同读音,鼓励同学们互相纠正。
二、导入新课
自由读课文,并提问:“跳礅”是什么?通过想象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过河时大哥哥和大姐姐们的表现,以及他们的感受。
三、朗读指导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情感的递进,尤其是对“唱着一支赞美的歌”这一句的深刻体会。
四、课堂小结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交流,讨论过河时的心情和对师长的感谢。
---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 巩固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 加强字、词、句的训练。
一、识字加油站
开展字形和字义的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二、选字填空练习
通过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通过多音字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字音与字形的敏感度。
四、照样子填空
通过例句引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
教学总结
通过三课时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识记生字和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互相帮助与关爱的情感培养中成长,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团结精神。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墩上的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17个生字,准确掌握“朝、映、踏、涨、更、深、渡、船”等8个字的书写。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深刻体会师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生字的音、形、义的掌握及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 难点:理解课文结尾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跳墩上的歌”所代表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 生字卡片、相关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 共计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是否见过跳墩?跳墩是什么呢?
2. 解释跳墩的概念:在农村小河上,人们在河中铺上石头,方便行走的这些石头就叫做跳墩。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跳墩上的歌》。
(教师板书:跳墩上的歌)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后找出生字词并进行标记。
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 第一次精读课文,依靠拼音和字典认记生字。
- 第二次精读,要求不遗漏、不增添、不唱读。
- 第三次精读,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情。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逐一请学生读课文,确保正确发音,流利朗读。
2. 分组交流生字记忆的方法,教师对易错字进行指导:
- 字音重点:如“朝、涨、浊、筑”等翘舌音,要准确发音。
- 字形指导:重点讲解“渡”、“更”的笔顺和构造。
3. 逐段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4. 总结课文内容:故事描绘了无论什么天气,学生们在跳墩上都得到大哥哥、大姐姐及老师的帮助与支持。
(四)自由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
(一)引导质疑,导入新课
1. 讨论“跳墩上的歌”究竟指的是什么?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 跳墩上的歌是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学生回答后,教师确认并引导到正确答案:这是一支快乐、友爱和赞美的歌。
(二)再读课文,解决重点
1. 引导学生思考:每段的跳墩上的歌为什么不同?
2. 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 在讨论中,突出引导学生体会上学时的快乐,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印象。
- 针对哥哥、姐姐帮助小朋友时的情景进行学生发言与交流,感受互助的氛围。
3. 引导学生感受最后一段:老师背学生的瞬间,从中提炼出互关爱的重要性。
(三)突破难点
1. 默读第五段,思考在帮助孩子们时哥哥、姐姐和老师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
2. 讨论“不论春夏秋冬、不管阴晴雨雪”所表达的意思。
3. 进一步理解“跳墩上的歌”的真正含义: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欢歌,更是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的赞美。
(四)引导朗读与背诵
1. 组织学生小组比赛朗读。
2. 分享背诵的经验与技巧,推动学生间的学习互动。
3. 鼓励同学们进行同桌互背,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主题:快乐的歌
- 内容:
- 跳墩上的歌
- 友爱的歌
- 赞美的歌
通过上述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仅掌握生字和课文,更能体会到友爱互助的重要性。
湘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跳礅上的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16个生字,能够熟练书写“朝、映、踏、涨、更、深、渡、船”这8个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跳礅上的歌”所表达的含义。
【能力目标】
- 能够感情丰富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 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熟练背诵课文。
2. 理解“跳礅上的歌”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结尾句的深意,体会其所传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 通过课件展示课文插图,询问学生:图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在路上遇到了一条小溪,他们是如何过河的?这些条形的石头被称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跳礅”。
2. 学习生字“礅”,讲解它的含义。
3. 教师描述农村的小朋友如何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过小溪,引导学生思考:无桥之处如何跨越小溪,激发他们对于接下来课程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大意
- 提问: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
1. 提供自学提示,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 课文中是如何描写“跳礅”的?找出相关句子并画上“~”。
- “跳礅上的歌”是怎样的一种歌曲,用“―”标记出相关句子。
2. 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适当的支持。
四、检查自学情况
1.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分享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个段落写出了跳礅的样子?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其句子结构及具体描写。
2. 引导讨论文中提到的“快乐的歌”、“友爱的歌”和“赞美的歌”,深入分析这些歌的背景和涵义,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分组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 将班级分为三组,分别学习第二、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每组围绕提供的学习提示进行充分讨论。
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 各小组依次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地板书重点词汇(如“跳”、“渡”等),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出小朋友们的情感和心理。
- 学习生字和相关词语,通过提问激励学生思考其意义。
七、学习后一个自然段
-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小朋友们”在歌声中的变化,教师总结:我们一天天长大。
八、总结全文
1. 询问学生在大哥哥、大姐姐身上学到了什么,以及从老师身上看到了哪些关爱,引导他们反思和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与感受,促进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情感延续到生活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不仅能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更能够在心灵深处感受到友爱与关怀的力量。这堂课旨在让每个孩子都在跳礅上歌唱,既学习知识,又传递情感,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