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3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为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提供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活动示例与评估方式,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
第1篇: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拓展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亲自实验和简单的工具观察,了解利用这些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细节的信息。

2. 通过观察不同的图片材料,认识到观察工具如何增强和扩展我们的感官能力。

3. 掌握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便在观察中能够准确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认识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够使观察更细致。

- 难点:正确操作和利用放大镜与简易显微镜进行观察。

课前准备

1. 准备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以供学生实验。

2. 准备一支蜡烛和一盒火柴,作为实验材料。

3. 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工具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观察大拇指

1. 引导学生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观察自己的大拇指: 目测、使用放大镜及简易显微镜。

- 放大镜使用方法:教导学生将放大镜移动至合适的位置,直到看到清楚的细节。

- 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切勿直视太阳,以避免视力受损。

- 简易显微镜使用方法:让学生将镜头紧贴手指,眼睛贴近观察孔,调节旋钮直至图像清晰。

2. 提问交流: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大拇指后,有哪些发现和不同的细节?(可参见学生活动手册P6)

3. 总结:通过工具的使用,我们能够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更多细节,提升观察的深度。

二、使用听诊器

1.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听诊器,展示其基本原理。

2. 学生轮流体验:

- 先用耳朵直接听同学的心跳声,然后再用听诊器进行对比。

3. 分享感受:讨论使用耳朵听和使用听诊器听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认识工具对听觉的增强作用。

三、认识各种观察工具

1. 利用课件展示: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提问学生这些工具各自的用途。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是如何延伸他们的视觉功能。

2. 出示盲杖:探讨盲杖如何帮助盲人提高触觉感知。

3. 介绍助听器,让学生了解其作用,帮助听力障碍者加强听觉能力。

4. 引入酒精测试仪,让学生认识这款工具在嗅觉功能上的应用。

四、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多种观察工具,并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到这些工具是如何帮助我们细致地观察世界的。我们明白,科学观察不仅依赖肉眼,借助工具能够拓宽我们的感知范围,使我们了解到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积极观察,应用所学的知识,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第2篇: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拓展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积木的特征,理解稳度、形状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2. 科学探究

学生能对哪种形状的积木更容易堆叠进行猜想并记录观察结果。在搭建过程中,比较不同形状的积木,找出适合搭建的积木,培养分类的能力,提升动手能力,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总结出容易搭建的物体的共同特征。

3. 科学态度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搭建任务,鼓励学生耐心、细致地进行工作,积极面对挑战,尝试用不同形状的积木创造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

4. 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搭建活动在建筑设计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准备

- 学生自带材料:各组学生需准备多种形状的积木。

- 教师准备材料:包括建筑图片和积木搭建作品的展示图片,辅助学生对比。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玩过积木呢?在玩积木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通过这个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忆搭建的经历。接着,老师说明今天的活动将是搭建积木,大家将会有更多的发现和学习。

(二) 新课学习

1. 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 每个小组准备不同形状的积木,确保每组都有足够的材料进行实验。

- 提出明确的问题:“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堆叠?”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 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讨论各种形状的优缺点,集思广益。

- 设计实验:让学生用同一形状的积木和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堆叠比赛,观察哪种形状更容易搭高。

- 学生开展搭建,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实践找到容易搭的积木,并进行记录。

- 随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共同归纳出特征,例如四四方方、表面平整的积木可能更容易堆叠。

- 小结:强调积木的形状和平台的稳固性对搭建的影响。

2. 试一试: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

- 设定挑战:小组需努力让搭建的作品尽可能高,同时使用多种不同形状的积木。

- 强调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并说明搭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例如要保持稳固,避免倒塌等。

- 鼓励学生总结搭建过程中的经验和技巧,积极分享自己的搭建策略和遇到的问题。

(三) 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在搭建活动后,教师可以展示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图片,简单介绍这座代表性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构造,让学生了解科学与建筑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整理材料,下课

最后,学生整理搭建材料,并进行课堂小结,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建筑和结构,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结束时,给每位学生一个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在下次活动中再接再厉!

第3篇: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拓展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感觉器官的探索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识到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都是感觉器官,并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

2. 学习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观察能力。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描述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4. 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对常见物体的探究兴趣,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

- 各种感觉器官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难点:

-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

- 多媒体PPT、一些新鲜水果(如香瓜、西红柿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1:我们的感觉器官

1. 观察与讨论:

- 教师展示西红柿的图片,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询问他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 发问:“你们能发现有哪些西红柿看起来成熟了吗?它们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发现的?”

- 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他们使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进行观察。

2. 巩固知识:

- 教师展示眼睛的图片,并进行介绍,让学生回顾眼睛的作用。

- 鼓励学生描述西红柿的味道,引出舌头这个器官,同时展示舌头的图片。

- 提醒学生不能随便闻和尝未知的物品。

3. 介绍其余感觉器官:

- 继续展示鼻子和耳朵的图片,介绍它们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 师生共同总结每个感觉器官的特征及其作用,加深理解。

活动2:观察香瓜

1. 小组观察:

-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使用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对香瓜进行观察。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香瓜的外观、气味和味道,鼓励他们用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2. 分享观察结果:

- 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观察结果,其他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增强互动。

教学总结:

-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感觉器官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观察是有目的的,每种感觉都有适合的使用场景。同时强调在观察事物时,应注意安全,不要随便接触未知物品以免带来危险。

办理作业:

1. 与父母一起学习“皮肤”这一感觉器官的特征和功能,了解它在感知中的重要性。

2. 将今天所学习的知识与父母分享,巩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

我们来观察

感觉器官有:

- 眼睛

- 舌头

- 鼻子

- 耳朵

```

通过本次教案的实施,旨在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并通过实践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