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教案示例三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教案示例三(3篇)

更新时间:2025-01-01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供了一份针对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教案范文,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及活动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第1篇: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教案示例三
拓展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 能够准确地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

2. 理解并能够说明草、树等都属于植物的范畴。

二、科学探究

1. 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并学会制定探究计划。

2. 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能够简要总结探究的过程与得出的结论,并积极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4. 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

三、科学态度

1. 对常见的花草树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 能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3. 从多个角度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4. 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能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明白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

2. 在认识和利用植物的同时,要懂得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准备:

1. 教师要提前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校园内植物丰富、生长良好的区域,为学生的观察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准备与课堂学习相关的植物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与问题导入

教师出示校园情境园的图片,询问:“这是我们校园的一角,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们都发现了哪些植物?”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在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呢?我们一起去寻找吧!快跟我一起去探索吧!”

二、探究与发现

1. 制定计划: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要去哪里寻找植物呢?我们需要带些什么工具?怎样才能观察清楚呢?我们小组可以如何分工?在观察时还需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2. 搜集证据: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使用他们的感官或工具进行探索。在观察的过程中,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不要随意触摸不认识的植物,也不要破坏植物。学生要努力记住他们找到的植物名称。

3. 处理信息:活动结束后,学生使用科学活动手册中的记录表格,写下或者贴上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的名称,并在相应的地方打勾确认。

4. 表达与交流:各小组汇报他们的观察成果,分享他们的发现,整个班级进行研讨,促进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5. 得出结论: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我们周围有许多植物,草、树等都是植物的一部分。

6. 反思与评价:邀请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表现,也鼓励大家对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互相学习。

三、应用与拓展

教室讨论:“同学们,我们身边的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分享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相关内容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在观察与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沟通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继续关注和爱护身边的植物,让科学探究的兴趣伴随我们成长。

第2篇: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教案示例三
拓展

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具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他们理解文具随着人们的需求和科技进步而不断演变。

2. 让每位学生能够画出或表达一种新的文具创意,并用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使用木材的铅笔。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具发展的历史以及科技在其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2. 创造性地设计和制作一种新文具,突出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每位学生能否成功画出或表达出新的文具创意并制作出不使用木材的铅笔。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法与操作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以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课前准备

准备多种材料,包括毛笔、墨水、宣纸、各类现代笔、白纸、普通纸、铅笔芯、毛线、布料等。また、准备好课件和相关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教学流程

活动1:了解纸和笔的发展

- 讨论纸的历史,从甲骨文、竹简到宣纸,再到现代纸张的演变。

- 通过展示羽毛笔、蘸水笔、钢笔、铅笔、自动铅笔等各种书写工具,讲解它们的特点和历史。

- 介绍各种修正工具,如橡皮、涂改笔、涂改液,讨论它们在书写中的作用。

活动2: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

- 在活动1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享对带橡皮铅笔发明过程的了解。

- 观看课文中关于带橡皮铅笔的发明图示,探讨其设计思路。

- 引导学生讨论: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否还能找到其他类似的发明和创新?

活动3:设计制作新文具

-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一种他们心目中的新文具,并将设计图写在书上。

- 组织材料,让学生使用铅笔芯、毛线、布等制作一种不使用木材的铅笔,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课后小结

在本次课的学习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纸张和笔的发展历程,还通过“新铅笔”的制作活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实践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们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精神,勇于创造更多的可能。

第3篇: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教案示例三
拓展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物品的特征,特别是自然界中物品的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基本区分。

2.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3. 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准确描述,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索自然的热情。

4. 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增强其环保意识,促使他们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准备

- 分组材料:每个小组需要准备放大镜、塑料托盘,以及学生们自带的自然物品(如树叶、小石头等)。

- 教师准备:使用实物投影展示教具和学生作品。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 提问引导:

- 观察物体时需要调动哪些感官?使用感官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 达尔文在考察大自然时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

(二)新课学习

1. 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 使用放大镜:教师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握住镜柄,眼睛盯着镜片,调节距离直到看到清晰的物体)。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期间提示学生注意使用安全,例如“不要将放大镜对着阳光照射”。

-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带来的自然物品,讨论如何通过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

- 观察计划: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以及观察记录的方式。

- 实际观察:学生开始观察各自带来的物品。

2. 给自然物品分类

- 确定分类标准:先进行一次简单的分类,一分为二,例如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

- 自行分类:各小组根据标准自行对物品进行分类。

- 展示与交流: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进行相互评价,讨论各自的分类依据。

- 扩大分类范围:从个人物品分类扩展到小组,然后再拓展到全班,进行更大范围的物品分类。

- 发现分类问题:随着物品数量的增加,学生会发现,制定一分为二的标准变得更加复杂。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注意到这一点。

- 教师总结指导:引导学生将所有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并激发他们思考分类的其他标准。

3. 考察交流会

- 整理观察问题:小组内整理在观察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问题。

- 全班交流:汇总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分享不同小组的见解。

- 小结提升:总结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知道,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4. 拓展活动—来自大自然的艺术

- 教师展示:展示用大自然物品创作的艺术作品,如树叶画、石头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创意。

- 学生创作:鼓励学生利用从自然中采集的物品进行创作,发挥想象力。

-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与学习。

(三)整理材料,下课。

- 课后收集所有观察记录与创作作品,为下次课做好准备,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自然界的奇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