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课程设计示例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课程设计示例(3篇)

更新时间:2025-04-06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供一份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安全教育教案范文,旨在帮助教师有效传授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保障他们在校和日常生活中的人身安全。
第1篇: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课程设计示例
拓展

标题:小学一年级上册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意识到记住家长电话号码的重要性。

2. 初步理解通过打电话与家人沟通能够增进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必须了解记住家长电话号码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打电话可以增进家庭之间的感情亲密度。

教学准备:

班级同学的通讯录,图画材料,故事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知道你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吗?”请同学们在小本子上写下来。

2. 引导学生思考与家长联系的意义,让他们了解保持联络的重要性。

二、看一看,想一想(通过故事分析,强化概念):

1. 教师朗读“安全警示”中的故事(P13),引导孩子们重点关注故事中的关键情节。

2. 讨论时间到!请同学们分享你是否记住了家长的电话号码?记住这些号码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3. 请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看法。

4.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补充和总结。

三、说一说,记一记(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行为):

1. 请同学们观看图画,读读“小博士”的话,探讨里面的含义。

2. 指名学生朗读小博士的话:

(1)记住家长的电话号码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遇到困难或危险,我们可以尽快拨打电话,告诉父母我们的情况。

(2)打电话的同时也能增进我们与家人之间的亲情。

3. 鼓励学生将小博士的话记下来,并思考其意义。

4. 请分享一下你给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人打电话的经历,大家可以交流不同的故事。

四、总结全课,测一测:

1. 开展小检测活动,思考并分享:

(1)在什么情况下你会给父母打电话?请详细讲讲你的经历。

(2)除了爸爸妈妈,你还记得哪些人的电话号码呢?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化其记忆。

3. 学生一起看拼音,朗读“小贴士”中的《打电话的快乐》,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电话号码的重要性,提高沟通能力,从小培养安全意识与家庭亲情。

第2篇: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课程设计示例
拓展

小学一年级上册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与陌生人交往时应注意的安全常识,明确不听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随陌生人离开。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求救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 学习不跟随陌生人、不听信陌生人话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 理解求救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假如放学的时候,有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来接你,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鼓励他们表达对安全的看法。

二、看一看,想一想(分析事例,强化观点):

1. 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的图片,教师讲述“安全警示”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安全知识(例如,某个孩子因轻信陌生人而遇险的故事)。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小文文为什么会被绑架呢?”探讨轻信陌生人的原因,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3. 在全班进行交流后,教师总结相关的安全知识,强调不轻信陌生人的话这一原则。

三、说一说,记一记(联系实际,辨别是非,指导行为):

1. 引导学生观察一幅图画,阅读“小博士”的安全提示,讨论从中学到了什么样的安全知识。

2. 指名学生朗读“小博士”的话:“我们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坏人可能会假装成警察或亲戚来欺骗我们,所以一定要保持警惕!”

3. 通过看图讲故事的方式明确以下道理:(1) 不跟坏人一起走;(2) 不搭乘陌生人的车辆;(3) 不向陌生人泄露家庭信息。

四、总结全课,测一测:

1. 进行小检测,提问:“如果陌生人要你带路,你应该怎么办?”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 学生观看拼音并朗读“小贴士”中关于安全的儿歌,通过这种方式强化课堂内容,让安全知识更深入人心。

五、巩固与拓展: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个“安全知识问答”游戏,进行温故知新,巩固所学的安全常识。通过轻松的互动,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提升他们对安全的重视。

预祝每位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够牢记这些安全知识,做一个聪明且会保护自己的孩子!

第3篇: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安全教育课程设计示例
拓展

小学一年级上册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明白手脚清洁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3. 学习并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以预防疾病。

教学重点

- 帮助学生理解手脚清洁与健康之间的联系。

- 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洗手。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手部卫生状况进行检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用这把脏的梳子来梳头吗?或者穿这件脏衣服去上学、走亲访友或逛公园?为什么呢?”(此时老师可以展示一些污垢的梳子和脏衣服)

3. 通过引导讨论,向学生传达“讲究卫生、爱整洁”是我们的美德,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何保持卫生与整洁。

二、看一看,想一想

1. 教师为学生讲述“安全警示”中的相关故事,构建情境,帮助孩子们感受卫生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勤洗手和洗脚呢?你们会正确洗手吗?”

3. 全班进行交流,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4. 教师在此环节进行总结,强化卫生意识。

三、说一说,记一记

1.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小博士”的话语,了解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2. 让学生逐一朗读小博士的话,强调从小就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包括勤洗手、刷牙、洗脚和洗澡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疾病,保障健康。

3. 通过儿歌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卫生习惯的理解和记忆。

四、总结全课,测一测

1. 通过小测试,引导学生思考:“你该怎么做来保持卫生?如果发现身边的同学不爱洗手洗脚,你该如何帮助他(她)?”

2. 学生学习并分组实践《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

- 掌心对掌心搓擦

- 掌心对手背搓擦

- 手指交错搓擦

- 两手互握搓擦

- 拇指在掌中搓擦

- 指尖在掌心搓擦

3. 教师展示洗手歌,指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实际操作,边唱边做动作。教师示范,学生一起跟着做:

“一搓手心,搓搓搓;

二搓手背,搓搓搓;

三搓指缝,搓搓搓;

四搓指背,搓搓搓;

五洗拇指,洗洗洗;

六洗指尖,洗洗洗;

搓搓搓,洗洗洗,

小手小手真干净!”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学生不仅能理解卫生与健康的关系,还能在实践中掌握重要的洗手技巧,从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他们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